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调查研究

2010-06-30

黑龙江史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诚信信用大学生

郭 栋

(中北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关于什么是诚信,《说文解字》给出了解释:“信,诚也”;“诚,信也”。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诚信即是诚与信的互训,其核心是“强调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具体表现为诚实无欺,恪守诺言,不蒙骗和欺诈他人。诚信,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之一。对个人而言,诚信淡漠,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对社会而言,诚信缺失,就无法立足于世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其诚信状况尤其值得我们的关注。近期,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了题为“您的诚信之灯亮着吗?”的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对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滞偿、考试作弊、旷课迟到、文章抄袭、撒谎、交友诚信缺失、伪造毕业简历、毁约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普遍性的了解。通过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一、调查的动机和目的

诚实守信是新世纪时代精神的特质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社会之后,国内外的交流日益频繁,诚信愈加重要。但是现实社会中信用危机的红灯频频闪亮,“信用的迷失现象非常普遍,并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障碍”,社会上金钱崇拜和个人主义与日俱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愈演愈烈,尔虞我诈日盛一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消息屡见报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摸清大学生对诚信的态度,以之为根据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在实际发放前有调查者预先设计并制作完成。在调查过程中,由专门的调查员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调查表并详细说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采取封闭式,不记名的问卷方式,由被调查者自主填写。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太原工业学院在校本科生为问卷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涉及全校12个系。共回收问卷960份,有效问卷950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女生为350人,男生650人。经过对问卷情况的统计,得出最终的统计结果。本文数据是该项调查的结果。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具体分析

(1)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遵守诚信。他们普遍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应当被广泛的遵守,坑蒙拐骗、毫无诚信的行为是国家和社会的耻辱,必将给个人和整个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可怕的影响。如在回答“您认为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诚信重要吗”的问题时,认为重要的占97.3%,只有2.7%的人认为在工作中诚信无足轻重,是可有可无的。认为诚信是“事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的占70.6%。没有人认为坚持诚信就等于无法立足于社会(见表1)

表1 您认为诚信重要吗?

(2)学生对惩罚考试作弊的态度。大学生对待诚信的观点更直接的反应在有关考试作弊的问题中。86.73%的学生认为“这可以规范学生的道德,应该提倡”;4.1%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吓唬学生而已,此举乃是形式”;55.57%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值得学校如此小题大做”;4.5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见表2)

表2 对惩治考试作弊现象的态度

(3)对于拖欠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态度81.15%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11.36%的学生认为“应该区别对待,确实困难的可以少还或不还,不困难的要严惩”;5.3%的学生认为“既然是学费和国家发放的贷款,不还也是可以理解的”;2.19%的学生认为“还有这种事,早知道我也这么做了”。(见表3)

表3 对于拖欠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态度

(4)对毕业生伪造“光辉”履历的态度81.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不诚信的表现”;10.1%的学生认为“适当修改,可以理解”;6.22%的学生认为“可以伪造,大家都明白简历就是‘水历’”;2.12%的学生认为“只要能找到好工作,怎么‘修饰’简历都可以”。(见表4)

表4 对毕业生伪造“光辉”履历的态度

(5)对于论文剽窃的态度82.1%的学生认为应当严惩,以助于“纠正学术氛围”;6.1%的学生认为学术造假大家心照不宣,没有必要惩罚;10.2%的学生认为剽窃论文是现在的体制逼出来的,可以理解;1.6%的学生认为“无法回答”。(见表5)

表5 对于论文剽窃的态度

2.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

(1)学生对诚信的认同有矛盾心理。大学生对个体诚信的认同度较高,却对整个群体的诚信认同度不高。86.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遵守诚信,不坑蒙拐骗,却对整体能否诚信抱怀疑态度;2.1%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讲诚信的人;认为自己一般而社会很强和不完全是的学生共占到了11.3%。对个体和社会对待诚信的态度反差如此鲜明,这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体诚信认同的矛盾心理。造成如此反差的原因,可能和一部分学生对待调查的不诚信态度有关,还有可能和学生对诚信美德概念认识的模糊有关。

(2)感情的亲密程度干扰了对诚信的遵守。学生作为尚未踏入社会的人,很多观念上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与交往对象的感情亲密程度将会干扰学生对诚信的遵守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将根据交往对象与自己的感情亲密程度采取相应的诚信行为。在回答“您将对哪些人使用诚信”问题时,60.12%的学生认为是对“自己的父母”;26.1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好朋友”;10.26%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班主任和辅导员”;3.44%的学生认为是“上面三类和自己的同学”。无独有偶,在回答“您将对哪些人不使用诚信”问题时,85.16%的学生认为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5.2%的学生认为是“和自己不一班的不熟的同学”;2.15%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班主任和辅导员;7.49%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人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待使用诚信的对象上,和感情的亲密程度成正比。

(3)和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影响了学生对诚信的履行。这种情况突出的反映在和自己利益相关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坦承,当诚信和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将会采取舍弃诚信而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如在问及“您会不会在考研成功后,和已签约的单位毁约”问题时,23.8%的学生认为将“依情况而定”;在回答“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更好的单位要招聘您,您将怎么做”问题时,有48.16%的学生认为自己将会“依情况而定”。这说明,学生在面临对自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对诚信的坚持度就会降低。他们将会更多的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而不是从遵守诚信的角度去行动,在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他们才会以诚信待人,但是当有更大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又可能会违背诚信原则。由此推知,很多学生采取诚信的行为是以保障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4)身边环境中的诚信度影响了诚信的履行。在人际交往中,学生倾向于对具有不同诚信度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诚信度,即交往双方的诚信度是成正比的。在人际交往中,若受到对方的蒙骗,那么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也将会采取诚信度较低的行为。在被问及“在交往中,您将是否采取诚信的方式同不采取诚信的人交往”问题时,60.24%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有12.91%的学生选择“绝不”。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诚信的态度受到了对方诚信度的影响,同时还深受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一旦被骗,内心中的诚信意识将会受到大大的损蚀。可见,很多学生的诚信意识相当模糊,没有在内心深处建立坚定的诚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受身边环境的影响,采取亦步亦趋的方式对待诚信。

(5)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不讲诚信的风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并行的信用体系却没有在我国相应的发展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推动下,损蚀诚信以追求自身利益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惩处,这就鼓励了失信行为在社会上的风行。失信的成本低于守信的成本,而失信的收益却远远高于守信的收益,由此形成了一个“诚败欺胜的反向淘汰机制”,进而导致大学生背弃诚信的行为泛滥校园。在调查中,90.56%的学生认为社会信用体系薄弱是大学生不讲诚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泛滥。

四、问题解决的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诚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学校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应成为维系诚信的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就必须严格遵循诚信的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待诚信的态度基本一致,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沉稳的。但是在内心中却没有树立起诚信意识,遇到具体问题时立场摇摆,不能坚贞不屈。综合调查中反馈出的各种信息,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1.帮助学生树立普遍的诚信观。诚信不仅是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会根据对方与自己感情的亲密程度来采取不同的诚信度。这是一种局限的、狭隘的诚信观,它不是我们提倡的真正的诚信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普遍的诚信观,使他们在同任何对象交往时,都要恪守诚信,摈弃背信。在培养学生普遍的诚信观时,教师要改变单一的“命令式”、“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积极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逐渐让诚信成为行为的潜意识。

2.建立高校诚信监督体系。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对失信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校里失信行为的泛滥。因此,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要通过正面的教育培养,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实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措施。当前高校诚信监督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辅导员就要向新生开展诚信教育,让每个新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并建立一个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要求个人信用档案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学习成绩、信用记录等,并与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等直接挂钩。通过信用记录,对于信用好的学生给予表彰;信用差的学生给予惩罚,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二、建立、健全校园舆论监督制度,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园电台等舆论阵地的监督功能,以设立如“曝光台”等形式对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监督,促进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校内监督的对象既要涉及学生,又要涉及到教师和管理者,防止在治理信用问题时又产生新的信用问题。

3.培育诚信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的支撑树立社会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诚信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熔炉,对全民的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通过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来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诚信完整的监督机制,使失信行为得到惩罚,守信行为得到褒奖,以此来维护和强化诚信道德建设的成果。在道德教育方面,要着力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氛围,建立一个诚信者备受尊重,失信者人人喊打的和谐社会氛围。道德教育仅靠个体的积累是不够的,外在的教育和引导在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义与利的平等,在诚信与回报间建立良性的社会机制,使尽义务者获得权利,未尽义务者受到惩罚而非仅仅是道德谴责,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这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养成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4.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身教不正、言教不实、心教不诚、群教不力”等问题,在规章制度方面不健全,同时还存在监督不力、管理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学校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相关体制的建设,结合学生和诚信教育工作的特点,建立民主科学的制度,既要涉及对学生的教育,也要涉及对教职工和管理人员的教育,从而让诚信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1]周晓曲.呼喊诚信的回归[N].光明日报,2008-03-15(B2).

[2]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24-27.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诚信信用大学生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信用消费有多爽?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