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轼与文人画

2010-06-28张本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意境

张 俊 张本敏

摘要:宋代是丈人画的萌芽时期,苏轼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独到的文人画理论和的审美现点,他的荚学理论、荚学思想和笔墨精神一直到现在对中国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以画自娱,求神似而不求形似,讲究笔墨情趣,以书法入画,创作的柱心内容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井以此抒发他们内心深处或波澜壮阔的激情或阴郁坎坷的境遇。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意境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青年得志,很早就步人官场。但他的仕途之路很是坎坷,几次入狱,还被流放。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文学艺术的才华,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学者,同的也是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他的思想极为活跃,同时兼备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清净无为,所以他提出了很多的艺术理论。

一、不求形似

苏轼的绘画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他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文人画的提倡者,他提出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文入画理论,并亲自实践。现在,我们已经见不到那个时期的文人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一些诗文和文章的之言片语便是我们研究中国早期文入画最宝贵的资料了,

苏轼的最早的文入画理论是“不求形似”,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鄙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这是一首非常有影响的题画诗。它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不求形似”“士入画”理论。

在<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中,苏轼在友人画马作品的提跋上写出了自己的观点:‘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他的这一理论,是把文人画家与普通画工在审美上区分开来,着重强调文人的作品在立意时要远远高于一般的画工。苏轼认为文人画主要表现的是作品的精神“取其意气所到”,画出物象的神韵“如阅天下马。”认为文人画主要表现作品内在的气质,注重“气势”;而画工只取所绘物象的“皮毛槽枥”,表现的是物象的“像”。文人画家主要是注重个人的品学修养和内在气质。在创作中不会过多的重视物象的“形”,从在苏轼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很瞧不起画工,认为画工的画“看数尺许便倦。”同时也认为“形似”太束缚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够很好的抒发胸中的激情,如他的另一诗句中说到:“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这些句子都是比喻物象的精神本质,苏轼所倡导“不求形似”的文入画理论对后来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成了文入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诗画一律”

他倡导的另一种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诗画一律”。我们都知道他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的诗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诂之面,画中有诗。”这是他在欣赏摩诘作品时有感而发的诗句,从中国美术史上看,王维算是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富有诗情,诗句富有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说文人面应当具有象诗歌一样美妙的内涵。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写其景。还要写其意。这也许就是宋元以后各个时期文人画家所追求的重意境、重格调、重学养的开端。诗、书、画结合在后来成了文入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诗、书、画结合

文人画与院体画相比,应该算是一们综合性艺术。它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尤其是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优秀的文入画家几乎全是书法家。苏轼作为诗人、书法家、画家,他最早提出观点,写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只有此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纵情的书写胸中之意气。他非常重视书写时的抒情性。并把这种行云流水似的用笔运用到绘画之中,如他的传世作品(传为苏轼所绘):{枯木竹石图),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取书法之笔意。用草书的笔法面出了石的飞白,用楷行稳健的运笔方式写出了新篁,这种画法,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苏轼的书法,自成一格,“苏体”天下皆知。

四、托物言志

苏轼的美学思想深受老庄哲学和禅宗的影响,提倡“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在他的诗词、文学中我们看到,他称颂的不是人物、山水、花鸟皆精的全能型的画家吴道于,而是王维、文同等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入画家。他说“吴生虽绝妙,犹以面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他认为吴道子的画虽然很绝妙,但只是形似而已,画的再好也就是一介画工。而摩诘的虽然不太似物象,但其用笔精妙,画面虚无飘渺,令人称快。又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认为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作者由心而发,并不以像与不像来定作品的优劣。画家在创作时应当是表现当时的心境,主要是托物言志,抒发情感。苏轼认为,文入画家要懂得绘画的内在规律,也就是“常-。而“常理”是隐藏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观后面的一些自然规律,也就是绘画本身的艺术规律。画家只有把握住了它们的内在规律,他们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欲得妙笔。当得妙于心”,画画便是心灵的自我表现,自我写照,这些美学思想,对后来文入画家思想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苏轼本人并不以绘画为业,他所画的枯木、怪石完全是为了自娱,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创作心态,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寄托精神。因此他强调:“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苏轼晚年被贬至岭南,身心疲惫,生活凄苦,尤其在他的内心深处更是痛苦不堪。他一心想忠君报国。但是事与愿违,造化弄人。于是他只能将自己的一腔苦闷写于纸上,比如他在一幅画着喜鹊作品上题诗道:“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通过这幅画,来暗喻自己生活的窘迫,内心的痛苦,他非常想展翅高飞,“九万里风安税驾”回到朝中,但是根本就不可能,自己好像是雪中的喜鹊一般,有翅而难飞啊!在绘画题材上,他偏爱“竹石”,朱熹曾经在谈到苏轼画的竹石图时说:”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一之姿,竹君石友遮几近之。”从上图的(枯木竹石图)可以看出,他描绘的是一棵枝干被扭曲了的老树,好像是一位老人,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却坚忍不拔。米芾(画史)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整幅图笔墨虽然不多,但却笔走龙蛇,气势磅礴,这难道不是苏轼内心真实的写照吗?也是苏轼和后来的文入画家孜孜以求的真正文人画精神之所在。

小结

宋代文入画虽不能左右当时的画坛,也不是宋代绘画的主流,但作为文人画的萌芽期。苏轼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阐述的是文入画应该由文人所画,强调文人画要有文化修养,强调文人画家应当具备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的重要性,文入画与画工最大的区别是,文人画要体现画者的主观情趣,抒发自己的情感,强调笔情墨趣。他认为,文人画不能以名利为目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苏轼的“不求形似”,“诗、书、画一体”,“诗画一律”的文人画理论一直延续至今。

猜你喜欢

文人画笔墨意境
“文人画”里写春秋
春色满园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笔墨厨神
一朵花的意境
为练笔墨才写荷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