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物质文化基础看中西园林的差异

2010-06-28刘满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2期
关键词:物质文化基础差异

刘满申

摘要:本文旨在由不同的物质文化基础探讨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物质文化;基础;中西园林;差异

园林艺术是古代建筑中艺术性最高,美学特点最突出的门类,其作为一门最精彩的艺术代表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中占有独特的位置。纵观世界园林的发展史,由于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具有完全不同的物质文化基础,因此也产生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园林体系,即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和西方规则图案式园林。这两大园林体系在造园的指导思想上、艺术处理上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东西方不同的物质文化基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中西古典园林的物质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产生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这两大水系几乎贯穿了整个东亚大陆,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形成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纵横5000公里的庞大帝国。虽然大部分国土处于亚热带,但由于地处巨大的太平洋西岸,再加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形成丁东亚特有的季风性气候,空气湿润,雨量充沛,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虽然拥有近18000公里的海岸线,可古人却并不愿意到海上去谋生,他们认为海上是神仙的居所,是邀不可及的蓬莱仙山,从而形成了以土地和农业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在儒、道、禅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对土谷之神的崇拜和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渴望,反映到中国园林古典中便形成了与自然界和谐有机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西方文明是以海洋为基础的工商业文明,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源头,虽然在公元前3000多年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克里特岛就开始了原始农业,可有限的耕地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生存的需求,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海。地中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航海,风浪很小,海上还有很多岛屿供船只停泊和避风,于是一叶叶的扁舟就像是一架架海上马车,在海上随心所欲的凌波往来,在海上的劫掠和征服中,学会了利用海路从事商业贸易,像希腊的雅典就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使得西方人对土地和自然之神的崇拜不像中国人那么虔诚,他们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在园林设计上就是将树木、山水整形成规则图案式的园林。

二、中西园林的差异

1、整体意识上的差异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使得中西方的在哲学思维上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中国人在农耕和自然中感受到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自然滋养而生长,故应顺应自然,参与天道的运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在早期西方文化中也出现过人类与自然混沌一体的通灵认识,但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和驾驭能力的不断提高,西方人由简单被动的适应和依赖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进而发展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强调入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他们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走向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反映在园林设计中,西方园林讲究理性,并试图用征服和改造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表现出一种人工的创造,表露“人是万物之灵长”的思想和人的自由意志。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和灵魂。中国园林总体布局合乎自然,各种涧、泉、洞、峰的组合与自然地质规律吻合,各种园林山水因素的形象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山峦高低错落,花木疏密相间,体现了自然野趣。为了分隔空间又要融于自然,常用长廊和带漏窗的墙来围合和分隔空间,以打破园林实体有限空间的局限性,把园内空间和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表现宽广幽深的天然境界和意趣。

2、美学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道家美学中,认为美在于道,更确切地表达为:美在于自然。美在自然具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它指自然界,是自然的天地、山水和草木。如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另一方面它指自然而然的本性,即自然界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合于自然的本性。西方人虽然也重视自然美承认自然美,可他们只是把自然美看成是一种素材。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必须经过人工的改造,不然就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间,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会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也就是所谓的“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这种创造不违背自然的天性,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自然。

3、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在不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外在事物的表现和内在的情感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含蓄内敛,中和婉约,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西方人激扬坦荡,豪情奔放,更注重于逻辑性、数理性。这些差异也反映到了中西方园林中,中国古代园林以含蓄、恬静、淡泊和古拙为美,园林中不仅要有诗情画意,还要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中国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意,花木也有情味意趣,在窗外故意露出树木的一角,看似随意。实际则是模仿的一幅折枝花鸟画。在山涧溪流旁种几株苍劲干枯的古树,再配几株翠竹,看似无意,实际却是一幅枯木竹石图。中国园林的精妙就在于含蓄掩藏,曲折幽深,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说。

西方人“天人相分”的宇宙意识以及认知方式,使他们把认知活动看作是对客观自然的冷静、理智的思维活动。随着认知手段的不断加强,为了探寻艺术形式美构成的规律,西方人引人了数学手段。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

结束语

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自相对封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以及优越的农耕条件,而西方文明发源地克里特岛的孤立与贫瘠以及地中海便利的航海条件造就了西方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所需的天性。不同的物质文化基础对中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乃至造园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好的园林都会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只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的交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猜你喜欢

物质文化基础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