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文化冲突及在日语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2010-06-28杨杰兰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2期
关键词:日语教学思维方式价值观

杨杰兰

摘要:本文从价值现、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探讨造成冲突的原因,寻求在教学中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表现;日语教学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而冲突往往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彼此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缺乏彼此的了解,受本国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冲突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摩擦,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探讨造成中日文化冲突的原因,寻求在日语教学中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价值观方面

这里所指的价值观是指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群体所共有的。它是判断人们行为好坏对错的标准,并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针。在交流活动中,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离开价值观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日本人的同学聚会,同事在一起喝酒,多采用均摊付款的形式,即使共同招待客人,也是均摊付款,而且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在家庭中,例如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会算清账。儿媳有儿媳的账,婆婆有婆婆的账。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战后,随着资奉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以前所讲究的义理人情变得越来越淡薄,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希望自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不想欠任何人的情,人情只是限于一时一事,过后与此事无关,再者,日本人请客时会根据客人的数量适量点餐,而不会象中国人那样,有5人却要点8人的量。日本人认为,将摆在自己面前的饭菜尽量吃完是对主人的尊重,所以,即便牺牲肚子也要尽量吃完。如果剩余过多,主人会以为饭菜是不是不合客人的胃口?主人会不开心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请客时用非常丰盛的美酒佳肴招待客人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所以,如果菜肴都吃光了,会令主人很难堪。因此有些中国人觉得,请日本人吃饭时日本人很不客气,而日本人请人吃饭时很小气。凡此种种,都是因为用本国的价值观去衡量异国而造成的误解、冲突。

2思维方面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国儒家认为,仁者需具备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此为五常。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却改造成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两者不同在:“仁”强调道德主体对他人爱戴尊敬和宽容,提倡仁者爱人,爱自己以外所有的人,体现为自我约束的道德。“礼”则强调道德主体维护自己的名分,遵从社会制度和习俗,注重人伦规范。包括人与人交际的仪式。中国人孝敬长辈,爱护亲友,乐于助人,有人情味。而日本人注重礼貌,说话谦和,彬彬有礼,但有些表面化,缺乏深度,人情冷淡。

从根本上讲,中国的人际规范是以自律的单向性,而日本的人际规范则表现为他律的双向性,即以共同服从于某种既有的秩序的相互性为原则的。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譬如在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常常见到给老幼、孕妇和残疾人让座的现象,像这种不期待什么回报,只是出于道德的自律和自觉,典型地体现了单向性人际规范的行为。但在日本,却很少见到给素不相识的人的照顾。这恐怕足因为,按照相互性的原则,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匆匆行者,即使不让座也不存在失礼的问题。所以日本人即使看到老幼、孕妇等站在面前,只要和自己没关系,就可以视而不见,且不必有丝毫的不安,但要是换上亲友或给过自己照顾的熟人,情况就不同了,也会出现类似中国那种情景。但这时事情的性质并未因此发生变化,因为日本人的有限范围的让座举动是带有报答和还礼意味的,它所体现的相互性,说明还是属于文化规范所要求的行为。人际规范只是社会对个人道德的约束。并不等同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在中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主动让座的,但这种场合,这些人往装做看不见,这种耻于见而不让,其实正是躲避道德的自责,它恰恰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仁文化的特点。

3语言表现方面

日本是岛国环境,人们只能在岛国相依为命,播种和收割时节,需要人们相互协作,因此,彼此之间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勾心斗角,或者以势压人。所以,自古以来,日本人讲究“以和为贵”,说话时体恤他人,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比较模糊。

日本人以谦虚为美德,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煮志判断上,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说法。具体表现在常常省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主语,或使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模糊化,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人,不能使用“真:”。多是委婉地用。。部长、。。先生等职务的名称来替代。而且越是需要尊敬的人,人称词越是趋于省去。汉语有时也省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但汉语使用它们的机率大大高于日语。

在肯定的表达方式上,句尾经常以“T,南弓弓”、“T,乙上5”、“茫弓5、…加屯乙忆/Jb、”“上、、扣/L了\\6”“七考之G九了、、6”“上5茫”“乙乙b、”“/>真:、、”“亡南6”等说法结句,避免使用“了c立、、c于圭世人”“宁弋冬茫”、“乙仑c于九c之/J乙女b、”等强制性意味强烈的词语。其目的是表示自己不能强加于人,给人留下思索判断的余地。

相比之下,中国人说话直截了当,干脆利索,汉语表达方式显得直言不讳,明确表现出论点、主张,经常使用“是”、“一定是”、“无疑是”、,一定”、“一定要”、“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决”、“必须”这些强制性意味强烈的词语。

在使用否定表达方式的时候,日本人不大使用“\、J、之”,即使不得不表态时,也避免生硬的否定语气,“(2、、”、“\\\\之”混淆不清。使日语表现的模糊,暧昧。经常采用“七/L(j:L、b、T,宁))f”“屯5 ct勺二5一P宁”“令九(立屯J勺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对方不至于难堪。例如,当别人邀请你说“今度①日曜日、映面屯見仁行貴圭廿人加。”即使你不想去,你也要说:“{j:\、、态00fr 5:芑\\圭守。行吞/:\\人T,宁7)f、实(立来遇試驗of南勺了…”先表示感谢,然后再说不能去的理由。自己不直接说不能去,而说不能去的理由,让对方得出你不能去的结论,从而婉言谢绝别人的善意。避免令对方难堪。这种方式,才是地道的日本人的表现方法。

但是,汉语表现却与此不同,往往单刀宜人,不拖泥带水,例如中国人之间谈话说:“下周末我请你去看电影吧!”对方如果不想去,经常会这样说:“不行,我去不了,下周有考试,”中国人往往先说不能去。然后再说不能去的理由。

4词义表现、语言习惯方面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长幼有序,在称呼上,以把对方视为高辈为敬。比如小学生对20几岁的人称呼时,一般称呼为“叔叔”、(扫匕芒人)“阿姨”(j,c之芒人)。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哥哥”(扫兄芒人)、”姐姐”(扫妨老人)。再者,在家庭中,

哥哥的孩子称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姑姑”。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姐姐”。在称呼上,日本以缩小辈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国却以扩大辈分之差表示敬意,高中课本有一篇文章。说的就是一位学日语的中国的中学生在路上看到一位20几岁的日本女性把围巾掉在了地上,然后说:“扫(譬芒人,南真:X:①夕才儿c塞落匕乙圭乙<:上。”结果,这位女性备受打击,很不高兴。在日本,称呼50多岁的人时,多用“扫匕芑人,、,扫隧芒人”。而中国多称呼为“爷爷,、“奶奶,汉语的“阿姨”虽不能说与年龄完全无关,但主要是敬称。而日文的“扫(土芑人”却主要强调年龄,有时还带有负面的意味,同样的,称呼50多岁的日本女人为“j;cf南芒人”(奶奶),日本人也会很不愉快的。再者,前面已经讲过,“南/:>:”一词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除了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不使用以外,一般对陌生人也不使用。此外,在家庭中,妻子称呼丈夫称之为“轟)5r真:”。因此,不能把中国的一些语言习惯用在日语中,

此外。中日对“先生”一词的用法亦有所不同。曾一位导游说过,有一次他接待一个由60多岁的日本农民组成的代表团,考虑到这些人年龄较大,他称呼他们为“鈴木先生”(寸宁菩世人甘、、)“田中先生”(真:仑加廿人甘b、)“山下先生”(冲圭乙<:廿人世\\)等等。结果,这些客人很不高兴,他们说:“我们不过是农民罢了,为什么称呼我们为‘先生(廿人廿、、)呢?”在日本,“先生”一词是尊称,只用于教师、医生、律师、议员等行业。即使是大公司的社长,也不能称呼为“先生”。而且,“先生”一词在日本不分性别。而汉语“先生”一词可用于任何职业,尤其多用于男性,在中国一些地区,把自己的丈夫也称之为“我家先生”,而日语是没这种用法的。

5在日语教学中应对冲突的策略

要消除中日文化的冲突,避免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不和谐,减少摩擦,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对中日文化有一定的研究,有汉语和日语的语言学修养,具有中日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了解造成冲突的原因、症结,对症下药,

门、尽量使用原版教材

原版教材涉及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便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纯正、地道的用日语,长期浸淫其中,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慢慢融入到日本文化中。

(2)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现看影视作品

教室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学生可以在其中深刻理解到日本民族的国民性、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观看影视作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听说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直观地学习到日本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及语言习惯。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可以增强学生对当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信息量。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模拟表演,例如对话表演、场景表演、片段表演等。表演要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譬如表演在职场,表演上级对下级、同事之间、公司人员对客户之间的对话;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等等。通过设置不同场景、不同人际关系、不同的角色,让学生采取适合角色的简体、敬体以及敬语等表达方式,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4)排除母語的干扰

学习外语总是不自觉地受本国文化的影响。要排除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绝非易事。在学习日本文化时,要有意识地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要清楚日语词汇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于汉语词汇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对于中日文化的差异,应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在心理上也不可有不健康的排外情绪,

在世界进入国际化、异文化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所有民族都具有各自固有的文化,把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放在重要位置。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学习,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切忌用本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去阐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要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树立一种科学的、宽容的态度,排除偏见,减少冲突,养成与异民族、异文化共存的素质和能力。

猜你喜欢

日语教学思维方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日语借词对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浅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