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电视机工业发展回顾(下)

2010-06-25杨秀华安永成施国强

电视技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彩电电视机数字

杨秀华,安永成,施国强

(1.电视电声研究所,北京 100015;2.国家广播电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100015;3.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北京 100011)

4 积极推进数字电视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有关院校和研究所就已开始了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和产品的研究。我国开展数字电视技术研究的第一项国家计划任务就是从图像编码技术研究开始的。197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 (下称四机部)《四计字1162号文》将“数码化技术研究”项目下达给有关单位,四机部三所【注】组织科研人员在副总工程师乐匋教授指导下开展了“视频信号数码化技术研究”课题,并在1980年完成与光纤通信配套的视频带宽为1 MHz的黑白电视电话数字编码终端,该项目与整个系统一起获得四机部1981年优秀科技成果奖。与此同时,三所开展了数字图像传输设备的研制,1981年三所以杨秀华为首的研究组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套实用化的在模拟电话线路中传输图像的黑白静止图像传输设备。当我国建立了数字电话传输线路后,三所又研制成可在64 kbit/s数字电话线路上传输的静止图像数字编码传输终端设备,这就是早期的全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尤婉英教授、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褚天鹏教授及徐孟侠教授、浙江大学无线电系的姚庆栋教授等也开展了图像压缩编码及彩色静止图像编码传输技术的研究,他们与三所的研究小组都有协作或联系。这些单位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培养了许多技术人员,为以后我国发展数字电视做了技术准备。可以说这是我国发展消费类数字电视技术的准备阶段情况。

数字电视的数字技术包括信源(视频信号)和信道(传输系统)的数字化。我国发展数字电视技术的第一阶段是发展数字处理电视机。所谓“数字处理电视”,是指为提高图像质量及伴音质量而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视频信号及音频信号进行处理的模拟电视系统。数字处理电视机所接收的信号仍然是电视台广播的传统模拟电视信号,与现在接收全数字信号的数字电视机有本质的区别。

商品化的数字处理电视机出现于1983年,当时德国ITT公司在柏林举办的消费电子展上,推出一套对模拟电视机的视频和音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芯片,由这套以“DIGI 2000”命名的芯片制成的电视机,其商品名为“DIGIVISION”,当时译为“数字电视机”。现在从技术发展看来,当时的定义不够准确。1984年起国内有关研究所、高校、工厂都纷纷投入力量跟踪ITT“DIGI 2000”系列芯片组的应用。

1985年11月,电子工业部召开规划会发布了“七五”项目指南。指南列入了三所提出的“数字电视接收机”及“彩电压缩编码技术研究”项目,并于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 “发展数字电视策略讨论会”。1986年 3月,电子工业部以《(86)电科字0166号文》发出了“发展我国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建议”的通知,为我国数字电视机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同时,电子工业部科技司组织三所、天津712厂、广州750厂、清华大学、无锡742厂等单位组建“数字电视联合开发小组”,三所任组长单位。此外,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广播设备厂、福日电视机厂、佛山电视机厂、北京牡丹电视机厂、辽宁无线电八厂等都开展了数字处理电视机的试制工作。此后,随着信号处理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西门子、飞利浦及美国的一些半导体芯片厂也相继推出功能更多、性能更好和价格更有竞争力的数字处理电视机芯片。此时,福日电视机厂、杭州电视机厂、南京熊猫厂、上广电等工厂,使用这些芯片大批量生产整机,推出了许多新型的数字处理电视机,形成了一阵热销高潮,改变了高档电视机由进口产品独占我国市场的被动局面。电视机厂家推出的新型数字处理电视机较原有的模拟电视机的图像质量有明显的改进,功能也更多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也使消费者预先体会到数字电视技术的某些优点。

数字技术在模拟电视机中的应用主要用于改进、提高彩色电视机的图像、伴音质量,增加彩色电视机的功能,使彩色电视机使用更加方便,同时可以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克服普通模拟电视的缺陷。红外遥控技术是数字技术在模拟电视中的最早应用,随后出现的画中画(PIP)技术、画外画(POP)技术、图文电视技术、数字多伴音/立体声技术、倍(变)频扫描技术以及数字梳状滤波器技术、I2C总线技术等,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在普通模拟电视机中的成功应用。数字技术的采用,使我国彩色电视机的性能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发展全数字电视(即数字电视)的过程也是我国发展消费类数字电视技术的第二阶段的内容。数字电视是指从视频信号的采集及其压缩编码、图像编辑处理、存储及传输编码调制到接收、解调、显示全过程都使用数字技术的电视。

我国数字电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得到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的重视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的科技人员,跟踪国外数字电视的发展动态;国家科委于1989年就组成了“高清晰度电视软科学研究专家组”(广播科学研究所所长马长华任组长,成员有成都电信工程学院顾德仁、天津大学俞斯乐、中科院电子所柴振明、北京邮电学院全子一、三所杨秀华、机械电子工业部广播电视处邱春安等),该专家组提出了研究报告,为我国发展高清晰度电视(HDTV)确定了方向;“八五”期间在计委列项进行数字HDTV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计算机仿真试验。1994年6月,国家科委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实质启动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开发的问题,并向国务院建议确定我国数字电视研发的目标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这个战略决策成为后来国务院各部委指导数字电视各方面工作的依据。国家科委还果断提出了“两步走”发展策略,这就是:第一步,在两年内,从跟踪国外新技术入手,建立一套HDTV功能样机系统;第二步,在“九五”期间,进行我国HDTV试播,尽快建立起相关的产业基础。其后,制定了《HDTV功能样机研究开发工程总体实施方案》。

为加速HDTV研制进度,1995年底国家科委组织成立了 “高清晰度电视(HDTV)研究开发总体组”,其主要成员由经全国范围选拔的青年技术专家组成,是一个非实体但其主要人员全时参与开发工作的全国性技术协作组织。聘任年仅32岁的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张文军教授担任总体组组长。总体组负责我国第一套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硬件系统研究开发的技术组织和协调。1996年5月正式启动“高清晰度功能样机系统开发工程”,拟用两年时间完成一套能够进行开路演示和试验的HDTV硬件功能样机系统,以便掌握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并为我国HDTV的发展提供初步试验手段。HDTV总体组引进工程化管理办法,组织多家高校、研究所和企业联合攻关,1998年6月我国第一代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样机系统在北京联试成功,9月在中央电视塔进行了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开路演示。这套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真正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该系统相当于美国1993年大联盟样机系统、欧洲1995年系统的技术水平,实现了我国高清晰度电视技术领域的高水平起步。图10为总体组组长张文军在演示现场向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领导汇报。

图10 总体组组长张文军在演示现场向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领导汇报

为研制国庆50周年高清晰度电视试播时接收信号所需的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中国电子学会消费电子分会发起并组织国内15家主要的电视生产企业和研究所,于1998年11月成立了“数字电视产业联盟”,消费电子分会主任委员、三所副所长郭柯兼任联盟理事长。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广播器材厂、北京兆维集团、北京牡丹电子集团、西湖电视机厂、厦华电子、福日电视机厂、TCL王牌电子、深圳康佳电子、深圳创维、上广电、天津长城电视机厂、青岛海信、镇江赛博电视机厂、四川新泰克和电子三所等。数字电视产业联盟根据实际情况,发动企业自筹资金,联合攻关、开发国庆50周年进行高清晰度电视试验广播时所需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包括机顶盒和高清显示器)。由各个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组成联盟会战组,决策会战方案、内容和进度,牡丹电子副总工程师徐康兴任组长,三所副总工程师杨秀华任副组长。经过9个月的联合攻关,完成了国庆50周年我国试播高清晰度电视所需的全部100台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包括高清晰度电视显示器和配合“总体组”方案的两种接收机顶盒,图11为两种机顶盒的照片)的试制,满足1999年国庆50周年转播阅兵式时,各接收点收看的需要。通过联合攻关,为各企业培养了技术人员和为各企业数字电视的开发做了技术储备。图12为参加国庆50周年会战的部分科技人员在试制现场的合影。

图11 国庆50周年高清晰度电视接收用机顶盒

图12 参加国庆50周年会战的部分科技人员在试制现场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信道传输标准和信源编码标准先后问世,新兴的数字电视系统正在快速成长,并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系统将给人类提供更加优美的图像、声音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视听需求,展示一种全新的高清晰度、多声道的视听环境。显示方式也将从单一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向等离子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LCD)、投影显示器、硅基液晶(LCoS)投影显示器等方向发展,平板电视机具有屏幕大、轻、薄、清晰度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反映了当今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型显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彩色电视机作为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将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大大缩短人们的时间、空间距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从2008年开始的“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通过国家补贴方式,大力普及数字电视和平板电视,使广大城乡居民能早日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和高科技带来的乐趣,这种惠民、利民的好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我国彩电工业经过30多年发展,产业的规模、市场、技术、生产、资本、配套和服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已成为全球彩电产品加工、制造基地。

彩电业历经20世纪80年代的成长期、90年代前半段的成熟期,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新阶段。1979年我国境内彩电产量不足1万台,2008年一年生产8000多万台,成为全球彩电产品加工、制造基地。

2)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并存。

彩电市场开放较早,国际化、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出了家门就是国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彩电需求量每年保持在3000~4000万台之间,出口量逐年增长,为彩电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行业重新洗牌,集中度有所提高。

1995年生产企业98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有进有退,出现生产向骨干企业集中、效益向优势企业集中、人才向优秀企业流动的局面。市场向名牌产品集中,TCL、创维、厦华、长虹、海信、海尔、康佳、熊猫8家企业荣登中国彩电名牌产品。通过创立市场名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

4)电视技术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

电视技术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标志着电视产业将从传统的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一次质的飞越,是影视诞生以来人类在影视行业的最大一场变革。数字电视采用有线、卫星和地面三种方式传输。根据中国广电总局发布的数字电视广播时间表,2003年已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广播,2005年已启动卫星数字电视广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但要在2015年全面实现数字化,三种电视传输方式都需要加快发展速度,互为补充,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覆盖。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标准,以加速终端产品上市。

5)产品向大屏幕、平面化、高清晰、高音质、个性化方向发展。

产品向大屏幕、平面化、高清晰、高音质、超薄型、个性化、环保、节能等方向发展;功能向多媒体信息终端发展;出现投影、等离子、液晶电视等高端产品,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热点。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带有“三网融合”特点的新型彩电产品纷纷问世。同时,3D立体电视也成为当前的一个研发热点。

6)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能力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在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国内彩电企业已意识到能否在市场中抓住产业的新拐点,提前进行平板电视的产业布局,这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各彩电企业不得不在液晶、等离子等平板电视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先后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7)从单一的市场竞争关系逐步转变为竞争与合作的协调关系。

近几年来,彩电业又掀起了一次竞合热潮,在技术研发、渠道营销等方面,企业通过改制、股票上市、联合兼并,与跨国大公司进行合资、结盟、结成战略伙伴等深层次合作。

8)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新的产业连接关系逐步形成。

随着平板电视时代来临,彩电制造业将面临上游面板制造企业和IT制造企业的双重挑战。围绕平板电视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上游的LCD、PDP产业链日趋完整,不少企业开始步入LCD、PDP平板制造和模组的研发、制造行业。

9)反倾销、知识产权问题依然突出,出口又面临新壁垒。

面对我国彩电企业的飞速发展,跨国大公司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设置障碍,大力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这将是中国彩电企业出口继遭遇美国反倾销大棒和欧盟两项指令之后,面临的又一个出口壁垒。

10)彩电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发展正处于导入期。

市场需求增长减缓,彩电出口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阻碍了我国彩电出口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全行业微利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改变。有待今后加以克服。

未来5~8年,彩电作为多媒体信息终端,将继续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科学展望未来,我国彩电业必将随着广电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续完)

猜你喜欢

彩电电视机数字
闭眼睛的电视机
钻进电视机里的人
答数字
电视机
神奇的电视机
数字看G20
中国彩电技术创新联盟启动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遥控彩电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16)——无光栅,有正常伴音的故障检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