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唐海县造林绿化问题的思考

2010-06-15姜树新王玉忠

河北林业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防护林树种造林

姜树新,王玉忠

(1.秦皇岛市公路管理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0;2.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关于唐海县造林绿化问题的思考

姜树新1,王玉忠2

(1.秦皇岛市公路管理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0;2.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根据唐海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特殊需求,结合该县造林绿化的实际情况,从造林绿化的发展方向、规划原则与布局、树种选择与配置、造林绿化模式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对今后唐海县的造林绿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

沿海造林;盐碱地;对策

唐海县位于河北省东部、渤海湾北岸,1983年在原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的基础上建立,目前仍实行县管农场的体制。现辖1镇、10个农场、2个海水养殖场,总面积7.3万hm2,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县城人口3万人左右。县域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地貌类型有河流冲积平原(北部);泻潮冲击平原(中部);滨海盐碱洼地(南部)三大类。平均海拔3.0m。全县土壤分为三大类,即:北部为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潮土,面积11307.8hm2,占21.13%,地下水全部为淡水,土壤含盐程度基本以非盐渍化和弱盐渍化为主;中部为泻潮沉积物形成的水稻土,面积21589.1hm2,占40.31%,南部为海退沉积物形成的滨海盐渍土,面积20644.3hm2,占38.56%。土体含盐量在1‰~25‰之间,滨海为以氯化物为主的盐渍土。其北部主要为有农田防护林网的稻田,南部的土壤盐碱度较大,基本没有林带,主要是滩涂和鱼塘。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九五”以来,唐海县以沿海防护林建设为主体、以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以四旁绿化为突破口,实施了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实行了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网、带、片相结合的绿化布局,使唐海县的林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到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6092hm2,有林地面积已达到5496hm2(其中防护林面积 3490hm2、经济林 534hm2、用材林面积533hm2、苗圃 15hm2、四旁树折合面积 924hm2),森林覆盖率为18.5%(按全县陆地面积2.82万hm2计算)。已初步形成了有渠就有树,有田亦有林的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2005年,地处该县的曹妃甸工业区被列为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同时该区又是国家确定的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和河北省确定的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点发展地区。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该地区人居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绿化、美化、亮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唐海县的造林绿化问题将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鉴于唐海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生态环境需求,下面就造林绿化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想法,供商榷。

1 造林绿化的发展方向问题

唐海县造林绿化的发展方向:一是建成以沿海防护林建设为主体、通道绿化、农田林网为重点,四旁绿化为补充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以发挥林业的生态屏障作用,提高抗灾能力,为农、牧、副、渔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建成以苹果、桃、葡萄等为主的绿色果品基地和葡萄、桃、杏、李子等设施栽培果品基地,不仅为曹妃甸港区提供优质果品,还可以发展成为采摘、观光、游玩的好地方。三是建成以城市公园、绿地、湿地为主的,融游憩、审美、宣传、生态、生产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基地。既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游憩的地方,又可以发展具有唐海特色的观光旅游业。

2 造林绿化的规划问题

2.1 规划的指导思想

唐海县造林绿化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林地、绿地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全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置绿化,充分利用河、渠、路、城镇、村庄、港区等资源,发挥现有良好的植被和风景旅游资源,形成点(公园、游园)、线(高速公路和主干公路)、面(城镇和村庄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片(果园、速生丰产林基地)、网(平原农田林网)、带(沿海防护林带)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立体绿地系统。

2.2 规划的原则

一是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发挥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景观的优势,绿化与防护、绿化与风景点,以至风景区的建设相结合。

二是整体优化原则。生态规划是对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规划,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设计;为高产值设计,也为环境美设计。宏观上把握绿化的整体效果,以绿为主,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

三是统一协调原则。把造林绿化规划纳入唐海县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做到林业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相统一,城镇绿化、港区绿化、村庄绿化、平原绿化、沿海绿化相统一,搞好统筹和衔接。确立大环境绿化与小区域美化同步建设的工作思路,实施重点突破、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战略。

四是功能性原则。不同的造林模式和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植物配置、绿化形式等方面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既具有防护作用,又具有观赏性;既能起到绿化、净化、美化的作用,又能增加经济效益。

五是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组织结构。只有多样性景观,才能稳定、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

2.3 规划布局

建设布局是:①在沿海岸线,通过植树造林、补缺、改造等措施完成全海岸线防护林带;②在内地农区,结合路渠沿线造林,构成防护林网,并因地制宜发展林粮间作,经济林与粮间作等防护林体系;③在立地条件差的地区发展绿肥林和薪炭林,增加土壤肥力;④在土壤、水源较好的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⑤在县城、场镇所在地发展公园、绿地、环城林带。

2.4 规划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要立足于建设一个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环境,着眼于整体的绿色生态系统,体现出城镇与自然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生态一体化、生物多样化、环境人文化。

二是要具有超前意识。特别是城镇绿化规划要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用超前意识,努力创建花园式城市,最终形成“花园在城中,城在花园中”的优美格局。

三是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近期规划需为远期规划留有足够的余地。

四是规划要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唐海县地处沿海地区,土地低洼易涝,土壤粘重、盐碱化程度高。再就是淡水资源不足,降雨量较少,特别是低湿地带,土壤脱盐困难,造林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因此,规划的树种和配置模式以及造林技术应具有可行性。

3 造林绿化的树种选择与配置问题

针对唐海县土壤含盐量较高,造林绿化树种应以抗盐碱能力来确定。以生长良好的杨树、柳树、榆树、刺槐、柽柳、枣等乡土树种为主,也引用了J172柳、臭椿、绒毛白蜡、珠美海棠、廊坊杨4号、金叶榆、金叶国槐、紫叶李等耐盐、彩叶植物,以及三七景天、八宝景天、玉簪、马蔺、大花萱草、紫花苜蓿、红花酢浆草、地被石竹、中华补血草、地被菊等耐盐地被植物。经济林以葡萄、桃、杏、苹果等名、优品种为主,适度发展樱桃、冬枣、金丝小枣等时令杂果。盐碱地常见耐盐树种及耐盐能力见表1。

表1 盐碱地常见耐盐树种及耐盐能力

树种配置应坚持乔、灌、草、花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配置,以高大乔木为主,突出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作用。根据绿化美化的要求,进行乔、灌、草、花科学配置,发挥高大乔木在生态系统中优势树种的作用,提高防护效能和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根据有些区域地下水埋深浅、灾害严重和地下水矿化度大,地表返盐严重的特点,改变无乔木不成林的思想,应用灌木和草本植物,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只要设计合理,管理科学,同样实现绿化美化的目标,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多彩多姿的建设标准。

树种具体配置,如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阳性树种与耐阴性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易早衰的树种相结合;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相结合。组成林带的常绿上层树种主要有龙柏、侧柏、蜀桧、黑松、圆柏、女贞等。落叶上层树种有国槐、白蜡、臭椿、合欢、银杏、桑树、构树、苦楝、刺槐、榆树等。耐阴下层树种有千头柏、洒金柏、铺地柏、海桐、小叶黄杨、大叶黄杨、丝兰等。地被植物有白三叶、红花酢浆草、马蹄筋等。上述四类植物按四个原则和生态位原理排列组合成几十种人工植物群落。例如:刺槐+侧柏+丝兰;柳+女贞+洒金柏;国槐+海桐+白三叶;毛白杨+圆柏等等。在生态防护林中,还可以加强观赏、游憩功能。

4 造林绿化的模式与技术问题

4.1 造林绿化的模式

根据满足现在绿化和美化要求,又符合城乡建设的全局和长远要求,坚持沟渠路域的协调和互补,结合地域和需求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绿化模式。如: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城市防护模式;沟渠路域绿化模式;林渔、林稻复合体模式;重盐碱地区路域绿化模式;城郊观光和城市小区、公园绿化模式。

防护林树种的配置要求: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经济树种与观赏树种相结合。

农田林网和路、渠、沟两侧绿化宜采用乔木或乔、灌结合模式;城镇绿化宜采用乔、灌、草、花立体配置模式,同时注重红、黄、绿颜色的搭配。

4.2 造林绿化的技术

盐碱地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大,土壤易返盐,限制地表植被的存活和生长,仅仅常规的造林技术很难保证林木的存活和良好生长,也限制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采用与之配套的工程和生物措施。

物理改良技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修建台田或条田、抬高地形、微区改土(客土、增设隔离层);水利改良技术:灌排配套系统、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化学改良技术:沸石、磷石膏、康地保、盐碱丰、过磷酸钙以及土壤改良剂等;生物改良技术: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树木)、选择大苗、适宜造林技术、压青、秸秆或牧草覆盖,以及使用微生物菌肥等;这些措施改善了林木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生长创造了条件。

造林技术上通过推广春季大苗大穴造林、春耕晒垡整地和造林后水肥管理及覆盖技术等,为林木提供适宜的生境,减轻环境的胁迫和影响,这对提高造林效果和质量,总体减少造林成本,保护造林绿化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1]郗金标,宋玉民,等.山东省滨海盐碱地造林绿化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山东林业科技,1999,(6).

[2]乔勇进,夏阳,等.滨海盐碱地城市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1,(4).

[3]郑景明,潘文利,李绍忠.北方沿海地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现状及展望[J].防护林科技,1998,(2).

S731

A

1002-3356(2010)01-0075-02

2009-11-18

猜你喜欢

防护林树种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
珍贵树种红豆树生态位测定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