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

2010-06-13戴晓霞倪妙君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4期
关键词:茵陈黄疸胆红素

戴晓霞 倪妙君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是新生儿期多种病因引起的血清胆红素升高使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umol/L,早产儿超过257mol/L,称高胆红素血症[1]。严重者如未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有可能发展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危及生命。近年来,浙江省富阳市妇幼保健院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茵陈汤辅助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09年5月浙江省富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64例,男性93例,女性71例;体重2150~4150g,平均3483.5g;足月儿113例,早产儿51例;黄疸出现时间:出生后1d内出现9例,2~3d内出现82例,4~7d内58例,7d以上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对照组80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蓝光疗法,静滴白蛋白,鲁米那、尼可刹米等酶诱导剂口服,其他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茵陈汤:茵陈6g,栀子5g,大黄 4g,赤芍 10g,虎杖 10g。取水 100mL,浸泡 15min,先用武火煮沸后下大黄,再用文火煮10min即可,用筛子去渣留药液,待药液自然冷却。喂前先滴1~2滴于护士手腕内侧试药液温度,每次10~20mL口服或鼻饲,每日3~4次,2次奶中喂1次药,连服5d为1疗程。

2 护理要点

2.1 病室安排 病室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室温保持在24~25℃,每日进行空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被褥定期更换、消毒。低体温儿或未成熟儿应放置于恒温箱内,使皮肤温度保持在36.5℃左右。

2.2 喂养 提前喂奶及时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尽快排除胎粪。凡黄疸患儿,大便每日$3次,予以开塞露灌肠每日1~2次;服中药后大便次数可明显增多,减轻了胆红素肝肠循环,从而减轻黄疸。

2.3 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涂擦2次,更换敷料;小儿洗浴,注意勿使浴水渍入脐中,脐带脱落后每日消毒处理脐窝。

2.4 皮肤护理 因黄疸为湿热相搏,皮肤多有瘙痒,所以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臀部、腋下、颈部洗澡后要揩干皱褶处水分,扑以无刺激的爽身粉。勤换尿布,以防尿布疹。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衣着宜柔软、宽大的纯棉织品,便于穿脱、治疗、护理的操作。

2.5 光照疗法护理 光照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氧化成一种水溶性产物,从尿及胆汁中排出。光照时应注意:(1)用黑布、黑纸遮盖眼睛及阴部,裸体放入箱内;(2)箱内温、湿度要适宜;(3)每1~2小时测体温1次,腋下温度超过38℃时,应调节箱温;(4)照射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精神、呼吸、脉率、黄疸等;(5)防脱水及电解质失衡;(6)注意观察大小、便性状及数量;(7)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

2.6 用药护理 (1)静脉滴注: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对置恒温箱内患儿的操作应在箱内完成。(2)中药护理:中药每日1剂,每次10~20mL口服或鼻饲,每日3~4次。护士喂药时应抱起患儿,或头稍抬高偏向一侧,防止呛咳及反流引起窒息。服药后应观察患儿皮肤与大便颜色的变化。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有时呈绿色者症状改善较快。

2.7 病情观察及护理 (1)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神态、指纹变化及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等全身证候。若患儿体温过高,应及时降温,以防高热惊厥。若呼吸速率、节律异常,应给予吸氧。若见患儿神昏、抽搐,此乃热毒炽盛、内陷厥阴、扰乱神明之征,立即报告医生处置;(2)仔细询问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分布及伴随症状,辨明阴黄、阳黄,并密切观察治疗后黄疸消退情况;(3)因部分病例是由先天性肝内外胆管梗阻所致,所以应密切观察二便的性状、颜色,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则属湿热熏蒸;大便灰白、小便黄短,则为瘀积发黄。

3 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胆红素水平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胆红素下降明显(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的血胆红素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后的血胆红素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84 80治疗后(umol/L)118.4±24.3"186.7±28.8降至102.6umol/L以下时间(d)4.3±2.6"6.5±3.2

4 讨论

新生儿由于出生后红细胞迅速破坏,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产生增多;肝细胞内Y与Z酶活性低,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肝肠循环增加胆红素吸收等原因导致黄疸症状加重,并造成各系统损害,尤其是对脑细胞的损害,造成严重后果。

中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为“胎黄”,是湿热蕴于肝胆的表现,宜清热燥湿。茵陈汤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君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减少肝肠循环时胆红素的再吸收。三药合用,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大小便次数增多,有利胆红素代谢产物的排除和再吸收减少。前后分清,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加强服药过程中专病的护理,使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明显改善。其药物价廉易得,未发现其他副作用,方法简单,易于推广,适合临床应用。

[1]孙晓明,王卫平,常立文,等.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4~116.

[2]段富津.方剂学[M].第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42~242.

猜你喜欢

茵陈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