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光美六回宁乡花明楼

2010-06-09易凤葵

党史博览 2010年7期
关键词:王光美刘少奇故居

○易凤葵

1961年5月3日,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回乡调查,在花明楼住了七天六夜

对1961年5月的这次回乡,我于1984年对王光美有过一次专访。当时,我对王光美说:刘主席回乡调查这件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党史上,可谓意义重大。作为国家主席,能够在农村同老百姓朝夕相处,共商国家大事,一住就是44天,这本身就是关注民生的一件大事。王光美认真回顾了回乡调查的大体经过。她说,这一年的5月3日到5月9日,她和少奇同志在简陋的故居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七天六夜。在那些日子里,她白天随少奇同志察看炭子冲和附近生产队的农田,走访社员家庭,同农民和基层干部促膝谈心,晚上则帮助少奇同志整理文稿。在此期间,她还随少奇同志上坟凭吊了刘家先辈,看望了少奇的同胞姐姐刘绍德。她还谈道:这次回乡,少奇同志看到周围一些乡亲因大炼钢铁拆掉了一部分房子,无房子可住时,便亲自主持会议,宣布旧居的陈列不搞了,安排六户无房的农民进去住,并且不准在乡的亲属去住。当群众不愿意去住或有顾虑时,少奇同志便恳切地说:“就当是请你们帮助我看管一下房子,你们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你们不愿意住了,或者有比这旧房子更好的房子,随时可以搬出来。想长住就长住,想短住就短住,进出自由嘛!”正是因为少奇同志对乡亲们真诚、实在,后来这六户农民都搬进去了。正是由于这六户农民居住在这里,才使故居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风雨仍得以完整保存。此事虽纯属巧合,但从中可以看出少奇同志体恤黎民百姓疾苦的真切情怀。王光美说到这里,我告诉她当年搬进少奇旧居的农民至今仍在感激少奇主席和她帮助他们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年月。王光美笑着说:“看来你们得感谢少奇,否则,重新开放故居的困难就大多了。”接着,她又焦虑地询问:“现在家乡的乡亲们是否都有房子住,是否都有饭吃?”

我记得很清楚,这次我和老人还有更深入的对话:

我: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日理万机,为什么能够下农村调查44天?44天就是一个半月,而且是住在条件很差的农村基层,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奇同志下这样大的决心?

王(指王光美):少奇同志在农村搞那么长时间的调查,目的就是要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少奇同志身在湖南农村,但始终与中央保持密切的联系,机要员每天将有关的文件、材料及时地送到少奇同志的手中。少奇同志白天在农村调查,晚上经常批阅文件处理国家政务,经常工作到深夜。当时,少奇同志的身体还可以,所以在农村搞调查的时间也适当长一些。

我:少奇同志在湖南农村搞调查期间,毛主席来到长沙,少奇同志与您赶到长沙会见毛主席。请问少奇同志与毛主席会谈,您在不在场,他们会谈的内容您知道不知道?

王:少奇同志在湖南会谈我不在场,事后少奇同志没有提过会谈的内容。少奇同志对保守党的机密是非常严格的。他多次与毛主席单独会谈,从没有向我提过,而我也养成习惯了,遵守纪律从不过问。

我:我从1979年第一次见到您以后就开始征集少奇同志44天农村调查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很多次到现场找当事人采访,也写了一些文章,并且正在参与写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刘少奇的四十四天》。我记得您和少奇同志的第一个住宿点,是在宁乡县王家湾的 “一个万头猪场的饲料间”。所谓“万头猪场”,实际上里面没有几头猪。当年的房东张纪富还健在,今年已经70多岁了,不久前我还在宁乡农村见到了他。谈起当年往事,他很激动。他说,当年工作人员通知他,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他穿过散发着一阵阵臭味的猪圈,站在饲料间门口,看到眼前的少奇同志和您,惊讶不已,难以相信少奇同志和您住在环境这么差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张纪富每谈起这件事总是动情,说他终生难忘。为什么要住在那里?

王:当时住在那里是为了方便工作。

我:第二个住宿点是长沙县天华大队的大队部,面积不到19平方米,关上窗户,里面黑乎乎的,条件很艰苦,少奇同志和您在这个大队部住了18天。很痛心,这个大队部在“文革”期间已被拆除了。

王:拆除了就不要再建了,也不要修纪念之类的建筑物。

我:另外两个住宿点一个是炭子冲故居,一个是宁乡县委会议室。

王:宁乡县委办公的地方是在一个坡上,那里我的印象比较深。

我: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少奇同志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还真下了很大的工夫,得来的情况是不是真实的呢?

王:在天华大队调查的时候,一开始,我们就发现天华大队党总支书记彭梅秀不想讲真话,做花架子。当时天气很冷,她来见我们的时候是打着赤脚来的。如果说,你在田里干农活,从田里上来见我们,这在情理之中。但是,你是从家里来的,打着赤脚来见我们,这就有点花架子了。我们心中有感觉,但没有说她。

我:当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了解到农村真实情况是很难,但经过少奇同志的深入调查,最后还是揭开了盖子,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很多当地的同志和乡亲们正因为深受感动,所以说了实话、真话。

王: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找了一些同志谈话,与一些同志有过来往,这都是很正常的工作关系。后来,“文革”中有一些同志挨了整,我们想起这些事,心里很不安。

我:当时是在非常特殊时期发生的不幸事件,早已过去了,幸运的是我们党认真总结了这方面的教训和挫折。

王:对!我们党总结了经验教训以后,又继续前进了。现在,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形势很好嘛!

1983年11月27日,王光美重返花明楼

1983年11月27日,“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的王光美,在北京参加刘少奇诞辰85周年纪念活动后,风尘仆仆来到花明楼与乡亲们见面。劫后还乡,备感幸运和亲切,那情景是十分感人的。

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与姐姐话别。

这天,阳光和煦,暖风融融。一大早,炭子冲的社员们就在刘少奇故居等候她。上午10时,一辆旅行车在故居门前停下,人们盼望已久的王光美下了车。她身着深蓝色长外衣,格外引人注目。“王光美同志回来了!”刹那间,掌声、欢呼声从人群中爆发出来。王光美站在人群中间,从容地向大家致意,和乡亲们一一握手。

在乡亲们的簇拥下,王光美朝熟悉的刘少奇故居走去。在故居门前,她迎面第一眼看见了挂在大门上方的“刘少奇同志故居”七个镏金大字。她停住脚步,久久凝视。这匾额是邓小平在80高龄时题写的。

接着,王光美在乡亲们的陪伴下瞻仰了刘少奇故居陈列室。当她走进刘少奇少年时代读书的陋室时,叫随行的儿子刘源到父亲坐过的桌子旁拍张照片,意思是要刘源继承父亲青少年时代的那种求学精神。当她看到陈列室里一块匾额上的说明词说这块匾是十年动乱中当地的一位炊事员冒着风险保存下来的时,久久凝望着,一种感激油然而生。在刘少奇青少年时代劳动过的碓屋里,她和同来的儿子、女儿一道合影留念,以此寄托对刘少奇的无限怀念。从陈列室走出来,王光美毫无倦意,又和县、区、乡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宁乡县委副书记黄让泉在1961年刘少奇回乡时担任花明楼区委书记。王光美记忆力很好,一见面就握着黄让泉的手说:“少奇同志回乡时,你还参加了他召开的座谈会呢。”接着,王光美又一一询问宁乡县其他负责同志的身体状况,并对县委书记宇庆华说:“你们都是少奇同志的父母官,也是我的父母官,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

当县委负责同志向她表示全县的工作距离少奇同志生前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时,王光美说:“我一路走来看见社员们都富了,到处都是新房子,大家穿得漂漂亮亮。这当然要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路线、好政策,今后只要大家忠诚地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形势还会更好。”

下午3时,王光美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刘少奇母亲的坟地扫墓。王光美在婆婆的坟上插上松枝,并三鞠躬。返回炭子冲后,王光美将要告别乡亲们去韶山参观。这时群众越聚越多,把王光美簇拥在中间,都不想让她走。王光美被眼前的情景感染了,激动得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淌。随行的宁乡广播站记者给王光美递上了话筒。王光美饱含深情地说:“我今天回来了。没有机会同全县人民一一见面,现在,我通过县广播站向大家问好,祝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说完这些,王光美才离开炭子冲。乡亲们一路相送,直到王光美乘坐的汽车消失在视野里,才停下脚步。

为纪念刘少奇诞辰90、95、100、105周年,王光美四次回到花明楼

1988年11月23日,王光美来到了湖南,住在省委招待所。11月24日,是刘少奇90周年诞辰纪念日,也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行开馆典礼并为刘少奇铜像揭幕的大喜日子。这天,王光美陪同国家主席杨尚昆参加了全部纪念活动。当栩栩如生的刘少奇铜像屹立在宁乡的大地上,展现在观众面前时,王光美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这是王光美第三次回到花明楼。

1993年11月24日上午,王光美和女儿刘爱琴、女婿沃宝田、儿子刘丁、儿媳艾新琦等在湖南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第四次回到了花明楼。她首先来到刘少奇的铜像前,恭恭敬敬地献上花篮,深情地向铜像三鞠躬,然后亲切地对陪同领导和乡亲们说:“少奇同志离开我们20多年了,今天是他的95岁诞辰,我应该回家为他祝寿!”在这里等候已久的乡亲们,见王光美回婆家来了,热烈鼓掌,争相和她握手,欢迎她再次回到老家。王光美参加纪念活动后,接着参加了在花明楼举行的 “刘少奇经济思想研讨会”。在会上,她建议:“把这儿(指刘少奇纪念馆)作为一个探讨和研究少奇思想的场所,这也许会对今后建设我们强大的中国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1998年11月24日,大型文献纪录片《刘少奇》开机仪式暨纪念刘少奇同志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花明楼举行。在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等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王光美第五次回到花明楼。她从刘少奇铜像广场门楼前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走到刘少奇铜像前,献上了花篮。长长的广场蹬道两边,挤满了人。人们不约而同地鼓掌,欢迎老人回家。王光美挥手向乡亲们致意。

午饭后,王光美在晚辈的搀扶下,沿着田间小道,再一次来到婆婆的坟前。按照家乡的风俗,王光美脱下外套,献上一束青翠的松枝,毕恭毕敬地向婆婆墓三鞠躬,然后深情地对随行的晚辈说:“我来花明楼,应该来拜婆婆,因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妈妈。”接着,她满怀深情地回忆起1961年和刘少奇一起上坟祭奠婆婆的经过。她说:“那天,我们跟他在山林里走,他说想找找母亲的坟墓,结果找了一圈没有找到。母亲逝世的时候,少奇不在家,所以坟建在哪里不知道。少奇说:‘问问李强同志 (时任湖南省公安厅厅长),他可能知道。’为什么?因为毛主席回韶山看望母亲的坟墓,也是李强同志陪的。他了解这里修建坟墓的特点。果然,我们在李强同志的带领下,找到了母亲的坟墓。”“我们在找母亲坟墓之前,事先没有准备。到了那里,李强同志临时折了一把松枝递给我,我就明白了。我把松枝交给少奇,少奇把松枝端端正正放在坟墓上。我跟着他一起在墓前三鞠躬。当时,李强同志说:‘是不是把墓修一修?’少奇说:‘不要修。这里是山坡,将来搞绿化,在山上种树都可以。如果今后有什么公共设施要从这里经过,去(平)了也没关系。’少奇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处理他母亲坟墓的问题明确表了态:不要重修,也不要影响建设。”

2003年11月23日,王光美第六次,也是生前最后一次回到花明楼。她是来参加 “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5周年暨花明楼德育园开园仪式”活动的。湖南省和长沙市及宁乡县的地方领导热情接待了王光美一行。几年不见,王光美满头银发,明显有些老了,但精神还算好。她来到刘少奇的故居,周围群众热烈地鼓起掌来。在故居大门前,她看着故居门匾上 “刘少奇同志故居”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深情地说:“小平同志写的。”进入故居院内,在正堂屋门口,王光美拉过儿子刘源在门口合影留念。进入正堂屋,看到陈列着的刘少奇当年的照片,她调侃儿子:“这是你还是你老爸?”进入自己1961年曾住过的卧室,她东摸摸,西看看。陪伴她的工作人员提醒说:“您在这儿住过呢!”王光美马上回答:“对,对,住过几天。”在婆婆的卧室里,王光美边走边频频点头。最后,她站在婆婆的像前,向工作人员示意要拍张照片。来到横堂屋,或许是想再找回一些当年的记忆,或许是因为年事已高,需要休息,王光美坐在长条凳上喘喘气。儿子刘源指着陈列的1961年父亲与老百姓座谈时拍下的照片向母亲介绍:这个是成敬常,这个是王升萍……王光美一一点头。当她在照片中看到自己时,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感慨和一言难尽的沧桑。在横堂屋的长条凳上,她拉着儿子刘源合影,随后和陪同的地方领导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当天下午,王光美离开花明楼返回北京。行前,乡亲们对她依依不舍,期待她在2008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时再回老家看看。但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2006年10月13日,一代传奇女性王光美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猜你喜欢

王光美刘少奇故居
卫立煌故居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江青与王光美亲密姐妹为何决裂
王光美决不与“林彪”握手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红卫兵设计扣留王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