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言说人生终极的存在

2010-06-08向秋卓玛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欣赏文学作品

【摘要】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我们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却不能不是诗意的存在者,而文学作品的目的和归宿的终极点只有言说“去蔽”后的“存在”。

【关键词】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 欣赏

文学是什么?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关于这一系列问题人类一直探讨了很久,并用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时空中作出了不同回答,却始终未得到一个终极的完满的答案,人类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仍在持续推进着,也不会得到一个最终的完满的答案。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对最终不会有完满答案的文学进行执着的探究和靠近?文学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生于世界之中,长于大地之上,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另一个就是精神。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从更深层来讲的话,文学不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人生,是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失去文学就意味着人类将失去人的本质而堕落到动物的地步。海德格尔曾借用诗人荷马德林的诗对文学与人类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阐释:“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一、作家与文学作品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体现和来源于作者最真实的生活既人生体验,实际上狭义与广义的体验就是形象思维与真理的关系问题,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的“形象思维在情思与想象的作用下,在物我的交融中,最终走向了对真理的把握”。这里的情思与想象是作家收集作品素材的手段和方式,物我交融就是写作过程,作品的目的是对真理的把握。所谓真理的把握就是对“去蔽”后“存在”的把握,去蔽就是昔日被有限的物质的东西所遮蔽的精神开始澄明,这种通体澄明的精神境界就是存在,这种存在是不能用概念语言与逻辑推理所把握的,它反映和折射更深入更真实的世界,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说“文学比历史还要真实”—— “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①。不同的文学作品与不同作家的种族、环境、时代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也制约和造就了文学作品的形成。如时代因素:在文革期间,文学一度失去自身的自由并遭受了最沉痛的打击。环境因素如: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②。种族因素如黑人文学。不论是小说,戏剧、诗歌还是散文用怎样深奥和荒诞的形式表达,作者借各类的语言想要表达和展现的仍只有内心深处的自我,这些文学作品的目的和归宿的终极点只有言说“去蔽”后的“存在”。如魔幻现实主义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二、文学作品的欣赏

1、作者与读者“独居”与“共处”

文学作品欣赏中文学作品与读者是共时的,但同一文学作品因不同的因素在读者的心屏所反映是有所不同,而且这样反映有可能是相悖的。作者因作者的独居即不同的环境、时代、种族三因素通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唐诗宋词白话文,陈述比喻夸张等不同的形式展现不同的作品风格,这些归根到底又是为了言说终极的存在。任何一个文学作品最终给读者留下或美或丑的审美心理认同,根本原因也是这些文学作品言说的存在是否与读者达到共鸣。作家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美的世界,一个精神的世界。文学作品不应该仅仅是个人感情和思想世界的展现,而是人类社会普遍情感和思想的展现。越是反映人类共性的东西,越是反映人类最普遍的终极的存在的文学作品越能超越时空局限得到读者的认可而成为伟大的作品,反之一个伟大的作品取决它能否反映人类共性的东西。所以说诗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只要去“去蔽”—言说终极的存在都会成为名符其实的诗人。

2、作者与读者因“偏执”而“共鸣”

文学作品的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文学作品表现作者为对一种或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和偏执,这也就造就了作者独特风格的形成,而在文学欣赏中,读者的情感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到其他心理因素之中,读者也是选择性的欣赏文学作品。读者一般倾向于阅读与自己同环境、同时代、同种族的作者的文学作品,倾向于阅读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相近,与自已的生存、利益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因为作者与读者的这种偏执在一定程度内的吻合才有了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也因为这种偏执而对同一文学作品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有的文学作品因为特殊场语的局限而使作者的话语不能被读者正确理解,但有同样偏执的作者与读者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如果作家没有情感运动,对他所反映的生活和描写的人物没有强烈的爱憎,就不可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当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文学欣赏。同样读者如果没有情感运动也不会有真正的文学欣赏,读者在感知、联想、想象、理解艺术形象时,必然要同作家一起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也必然要同作品主人公一起哀其所哀,乐其所乐。这种使读者与作者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哀其所哀,乐其所乐的情感深化作用就是共鸣引起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很巨大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明驱除诗人的其中理由之一就是诗对人起伤风败俗作用,我们反思柏拉图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文学作品对读者共鸣后的巨大作用。

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我们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却不能不是诗意的存在者。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文学。文学家总是以第一次见到目光打量世界,打量生活,把人类从日常的琐碎生活中提升起来,使生活充满了鲜活而生动的色彩。人类也因为文学才能够超越自我而有了神性的追求者而成其为人。

【参考文献】

[1] 傅道彬 于茀主编 《文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迟明珠 于群 康齐力等主编 《美学与艺术欣赏》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张德明《世界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向秋卓玛(1979.10--),女, 藏族,四川甘孜州炉霍县, 在读硕士生,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欣赏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与数学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