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圣之旅第二十二站/二十三站

2010-06-04钱丹

飞碟探索 2010年10期
关键词:朝圣祖先动物

■钱丹

会合点22:

欢迎七鳃鳗和八目鳗类!

时 间:

继续向后追溯7000万年,来到5.3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早期。

地 点:

海洋中。

加入者:

41种七鳃鳗和43种八目鳗类!共同祖先22是我们2.4亿代前的曾祖。

形 貌:

我们已经失去了可以活动的颌,我们的共同祖先可能与今天生活着的无颌鱼类(七鳃鳗和八目鳗)并非完全相似,但我们都具有类似鳗鱼的体型。七鳃鳗具有圆形吸盘状的口,上面具有细小的角质齿。七鳃鳗将自己的吸盘状口吸附在鱼的身体上,吸食它们的血为生。但盲鳗却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它们的身体非常滑腻,能钻到死鱼和鲸鱼的体内,从内向外吃它们的身体。

特 征:

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口内有锋利的牙齿。

与人类的关系:

一种原来生活在海洋里的八目鳗被不小心带入北美洲的五大湖之后,成了入侵物种。由于成年八目鳗靠吸食其他鱼类的血而存活,它们的入侵对五大湖的渔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受害尤重的是湖红点鲑。

八目鳗亦是一种美食,欧洲的上流社会从中世纪开始就视其为珍馐。文献记载,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爱吃八目鳗,结果有一次在诺曼底吃了太多的八目鳗后死去。直到今天,在南欧的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八目鳗仍然是一道昂贵的名菜。由于过度捕捞,欧洲的八目鳗数量一直在减少。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种总数: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种总数:包括全部的现生脊椎动物,接近51 500种。

会合点23:

欢迎文昌鱼!

时 间:

对这一会合时间的估计非常困难,可能是发生在大约5.6亿年前。这比前一个会合点仅早了3000万年,但已经离开了寒武纪,进入了元古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前寒武纪。

地 点:

海洋中。

加入者:

25种现生的文昌鱼,生活在海洋中,个体很小,很像复杂的蠕虫。

共同祖先23是我们2.6亿代前的曾祖。

形 貌:

文昌鱼没有真正的脊椎骨,但它们具有一条贯穿背部的脊索。这时我们也失去了所有鳍的痕迹,但依然具有各种各样的尾巴。这时的鳃已经不做呼吸之用,而是用来过滤食物颗粒。因此我们根本就不能呼吸了!我们只能通过皮肤吸收氧气,因此体型很小。

特 征:

文昌鱼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头索动物亚门鳃口科。它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物种,揭示了现存脊椎动物的起源。文昌鱼体长3厘米~5厘米,外表看起来像鱼类,身体半透明。同脊椎动物一样,文昌鱼具有一条沿背部下行的神经索,并具有呈条带状的肌节。然而,和脊椎动物不同的是,文昌鱼的背神经索不是由骨骼所保护,而是由许多柱状细胞组成的具有韧性的膜状结构所紧密包围,这种起支撑作用的结构比脊椎简单得多,又被称为脊索。文昌鱼的脊索和脊椎动物的脊椎不同,它一直延伸进入头部,故文昌鱼所属的亚门被称为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头部被称为脑室的神经索部分比较粗大,但并不是脑部。文昌鱼嘴的前端长有口笠触手,起到感觉器官和过滤进入口中的海水的作用。文昌鱼拥有血管系统,但没有心脏,血液由一部分血管的脉动带动。

习 性:

文昌鱼成熟个体平均体长5厘米左右,寿命2年8个月。文昌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低、中纬度海域的近岸浅水区。它们对底质要求比较严格,通常仅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粗中沙和中沙中大量出现。幼体运动能力弱,营浮游生活;成体在沙质的浅海中营半穴居生活,身体埋入沙中,仅前端外露,用于进行呼吸和滤食水体中的硅藻。夜间较为活跃,在海水中做短暂的游泳。生活方式而演变为二支,一支演变为原始有头类,导向脊椎动物演化之路,另一支特化为旁支,演变成头索动物的鳃口科动物;③头索动物是当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保护现状:

由于对栖息地的底质及水质的要求较高,人为破坏所造成的栖息地环境改变有可能造成文昌鱼种群的消失。此外,由于文昌鱼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为东南亚一带的传统食物,商业性捕捞也加速了文昌鱼资源的枯竭。文昌鱼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种总数:

演化地位:

①祖先可能是原始的无头类,与无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②由于适应不同

相对于前面的数目,25种文昌鱼根本不算什么,因此总数大致还是51 500种。

猜你喜欢

朝圣祖先动物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布依少女
朝圣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LIKE BUTTER FOR THE SOUL 朝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