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认知分析

2010-06-01林国庭

关键词:时态用法隐喻

林国庭 王 斌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认知分析

林国庭 王 斌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隐喻的功能使英语过去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扩张,即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发展到表示现实距离,又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礼貌或虚拟)。而传统的描写语法对此没有进行详述。

英语动词;过去时;认知角度;隐喻;距离

一、引 言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间的交流,而非简单的一种修辞,是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重构。当代隐喻也研究证明,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束定芳2000 : 16) 。Lakoff和Johnson 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语言中的隐喻只是其表层现象,其深层机制则是人类的生活体验。隐喻中的要素——源域(Source Domain)和的域(Target Domain)间存在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可以发生于空间与时间两个概念间。空间和时间是构筑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基础,但空间概念的地位更具有原始意义:空间是人类来建构其他概念的基础。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基本上都是由空间构建的,如后天、中午等等。认知隐喻学告诉我们隐喻中的映射不仅是一次性映射,只要语境条件许可,它还可能向多个领域映射。就如本篇论文所讨论的,这种映射是从空间映射到时间然后再从时间映射到真值域,最后映射到心理之中。

二、描写语法对英语动词过去时表非过去时间的解释

动词时态是英语动词的基本语法范畴之一。英语动词的“时”是一种语法范畴,用来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过去时”(past tense),顾名思义,当然是表示过去时间。但在许多情况下,英语中的时态和自然时间并不一一对应。如:

(1). A : How did you know that I was John ?

B : Well, I remembered that you were short, and always wore a hat.

(2). Tom will be sad that he did not go with you to the party tonight.

(3). Do/ did you want to go now?

(4). I wish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对于这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Qurik(Quirk , R. , S. 1985)等描写语法学家认为 例1 和例2 的过去时表示间接引语中特有的从句谓语动词的过去时性即所谓的时态后移,这是由转述动词引起的,即我们所熟知的间接引语里的谓语动词通常要用过去时。例3 属于表示态度的过去时,即表示施话者当前的试探性态度,而非过去时间,多用于表示意愿或心理状态的动词。例4是表示假设的过去时。 这样的解释说明显然过于笼统化,犯了我们常说的overgeneralization的错误。即Quirk等人试图将英语动词- ed 标记式的“其它用法”统一于过去时的语法意义下。因此Quirk 等人的论述实质上都是拘泥于从单一的时间平面而非立体地来定义时态语法范畴,把形式与意义混为一谈,认为形式决定意义。这样的阐述很难令人信服,也不符合语法是体验的观点。因此要对这种过去时的复义现象进行彻底的阐述,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时间层面。

三、距离”说

1.“距离”说的不足

描写语法对过去时表示非过去的用法解释的不充分促使了此后语言学家的对此问题不停地探索。英国语法学家帕莫(F. R. Palmer,1974)曾指出,动词过去时的虚拟用法本质上跟过去时间用法是一致的。Joos(Joos,1964)也提出“过去时的非真实性用法与过去时表过去时间的用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表示时间方面或者真实性方面的距离”,并且还“表示心理方面的距离”过去时是一种“距离的”时态(a remote tense),包括时间或现实的“距离”(remote in time or in reality)。例如:

(5). If he was here, he was very happy.

(6). If only I understood what you are saying.

以上两句都用过去时,区别在于例5是真实条件句,指称的是过去时间,而例6是一句虚拟条件句,指称的则是现在时间。然而,不管是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之间,还是真实与虚拟之间,都存在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显然即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也可以是事理意义上的。事实上,这两句话属于夸克所说的假设性过去时的用法。

至于夸克所列的第二类“表态性过去时” ,实际上是为了在交际中,拉开双方的心理空间距离的需要。所以易仲良(易仲良,1987)将帕莫等的“距离”说进一步引申到“心理距离”,并举例如下:

(7).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do that for me.

例7中的过去时wondered指称现在时间,表明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即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用过去时可以使交际不至于那么突兀。

然而,距离说的解释虽然是人类对这一语言现象认识的一次深化。但还是没有指出这种距离说的本质:没有阐明过去时是如何经过由纯粹的表示过去时间到表示虚拟再到表示心理上的距离这一认知过程。因此距离说的解释是不彻底的,更没有触及到这一时态用法的最核心的问题。

2.概念的隐喻化——“距离”的认知本质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的认知也以物质为基础。因此任何语言现像,其背后必然扣上人类活动的印记。语言是不能脱离人类的体验而自觉地成为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从本质说,语言不是一维的,而是立体的。因此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1980)指出,我们的大部分基本概念或语言符号是根据一个或多个空间化隐喻建构起来的。他们在Metaphor we live by(1980 : 14224)这本书里专门讨论了“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把许多十分抽象的概念组织在方位概念之下,如up down 这一对方位概念之下就有HAPPY IS UP; SAD IS DOWN。GOOD IS UP; BAD IS DOWN / RATIONAL IS UP; EMOTIONAL IS DOWN 等等概念隐喻。这类语言事实的存在并不依赖于语言本身,而是依赖于人类普遍的心理、感知和经验。空间领域内的一个事件过程或动作必然留下一段时间的印迹。这种印迹从隐喻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映射。隐喻发生的基本条件是源域和的域间存在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性不仅是物理意义上 的,而且也可能是心理意义上的,它可以被人的思维创造出来。这种类型的相似性是潜在的,需要人类的认知努力才能发现并创造出来。只要两个事物间存在相似性,隐喻映射就可能发生。相似性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图示结构或意象图式。人类根据这个意象图式去建构其它抽象的概念。空间和时间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空间领域的每一个事件或动作都有起始过程,这个过程就留下了一段时间的印象。这样空间领域的行动过程就映射到时间领域。如图,

通过上述两个图形,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是距离的相似性。因此图1自然就可以映射到图2了。从本质意义上说,时间和空间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般过去时最基本的意义或者是原型意义就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所发生的事。过去显然与现在之间存在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个意象图式,然而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个图式去构筑过去时表虚拟和礼貌的意义呢?过去时和现在自然时间存在距离,而虚拟和现实之间显然也存在距离,这两种距离就会发生隐喻映射关系,隐喻就是利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去建构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样如此,礼貌性用语可以拉开交际双方的心里距离,使交际双方都有继续交际的余地。因此时间上的距离就映射到了心里的距离。因此过去时可以表达礼貌的含义。这两种用法如图3和4,

因此过去时可以表达虚拟和礼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很自然的了。

四、隐喻视角下的过去时

1.距离与虚拟

英语动词的虚拟语气经常采用过去时表达。如果要表示非真实的现在或将来通常就用一般过去时来表达,例如:

(8). If it rained,the football match would be cancelled.

句中rained采用过去时,指的却是将来时间,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映射到现实的距离,成为“非真实的将来”(unreal future)。过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必产生一种对现实的距离感。如果要表示“非真实的过去”(unreal past),用过去完成时,例如:

(9). If it had rained, the football match would have been cancelled.

“过去完成时”(past perfect)指的是“过去的过去” 。与过去某一时间点保持着一段距离,类似于过去时间和现在时间一样,同样以时间距离映射到虚拟和现实间的距离。

然而还有一种虚拟形式,即在条件句里,动词形式采用be。如:

(10).According to the Law, if anyone be found guilty, he shall have the right of appeal.

但是本篇文章的作者认为be型虚拟式的虚拟语气,不应该划归为虚拟语气。因为其虚拟语气非常弱,甚至弱到可以忽略不计。其表示的情况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在此句里,任何人都可能会犯罪,也有申诉的权利。因此此种类型的虚拟语气不在本篇文章的考察范围之内。

不管如何,虚拟语气的认知依据是“距离”,是时间距离映射到真值域距离。

2. 距离与礼貌

空间上的距离映射到心里上的距离暗含了交际双方关系的亲疏程度。表态性过去时(attitudinal past)是本节研究的对象。表态性过去时表示的时间通常是现在时间,这样产生了现实时间和语法形式所代表的时间的距离。施话者通常通过动词的过去时态有意拉开彼此间的心里距离以达到礼貌或委婉的目的。委婉客气的语气可以使受话者觉得施话者彬彬有礼。为达到这一目的,英美人在交际时习惯于用过去时。或者是说语法形式所指称的时间与施话者所指称的实际时间保持着一段距离,而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所反映出来的,则是施话者与受话者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如例7。

因为过去时wondered 隐含一种暗示,好像施话者所表示的仅是自己过去的态度,而此刻是在试探受话者对他过去这一态度的反应。施话者并不固守所提出的意愿,而是随时准备根据受话者的反应做出交际的调整,使交际行为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现在时wonder就会显得突兀和强求,让受话者感到难以拒绝,甚至会致使交际中断。

语法化的研究也表明,语法化遵循“渐变原则”,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沈家煊,1994)。英过去时从表示时间,到表示虚拟,再到表示礼貌,也必然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也正是认知理据在英语过去时态中的体现和运用。

五、结 语

英语动词过去时态是一个表示过去时间的语法范畴,其意义链的形成是人类体验的结果。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总是利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抽象的概念。隐喻在人类理解和分类世界中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隐喻拓展了语言符号的原型意义,强化了语言符号的功能。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意义复义性便是典型的例子。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隐喻概念为研究视野,从认知角度解读了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之间存在的距离,这种时间距离又映射到现实距离,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这三种距离是以时间距离为原型的,其它两个则是派生的。以这种“距离”说为理据,对英语过去时态被用来表示虚拟或委婉语气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不仅是从认知角度对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认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1] JOOS. The English Verb: Form and Meaning [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1964

[2] Lakoff ,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 ive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Palmer , F. R. 1974. The English Verb [M] . London : Longman Group Ltd

[4] QUIRK, et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Language[ M]. Longman Group Limited

[5] 易仲良. 1987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M]. 外国语,第一期

[6]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沈家煊. 1994“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 期

Cognitive Analysis of Simp le Past Tense

Lin Guo-ting Wang B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usage that English verbs used in past tense do not always refer to the past time from the metaphorical point of view. Past tense does not only refer to the past time, but with the function of metaphor, it develops to project to real distance, and further to psychological distance, which indicates politeness or counterfactualness.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grammar doesn’t give i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verbs; past tense; cognitive perspective; metaphor; distance

猜你喜欢

时态用法隐喻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过去完成时态的判定依据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