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的前世今生

2010-05-30章原

新民周刊 2010年23期
关键词:仁者董仲舒食疗

章原

食疗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方法,它运用中医理论,有意识地选择相关饮食,或者饮食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治疗。张悟本所引用的历史上有关食疗的经典言论,本身并没有错,毛病出在他们的滥用。因为饮食对于身体其实是双刃剑,运用得当,有益养生;运用不当,则会损害身心,甚至导致死亡。

时下正在热议的张悟本事件如同一个罗生门:

有人怒斥、有人力挺,有人观望、有人彷徨,悟本堂主的身份、学历、经历则扑朔迷离,据说他的背后有一个团队,据说他其实只是一个口才不错的幌子,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操刀,又据说绿豆涨价是他引发的……的确热闹,确实喧嚣,看上去不像养生事件,倒像是娱乐新闻。

然而,不管结果如何,受伤最深的都是中医的声誉与养生的口碑。张悟本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行医,但最终站出来澄清的却是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你提到的这个人(张悟本),把他和中医和养生联系起来是个错误,中医养生理论没有错误,但是现在有人借着行骗,而且有人模糊了这个界限。”(《新京报》6月5日)

如果稍微回忆一下,近些年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排毒教主”林光常、“太医后人”刘弘章、“盖世华佗”胡万林……虽然行骗手法不一,炒作方法各异,但无一例外地,最终都是中医代人受过。

何以骗术层出不穷而屡屡得逞?何以大众不断受骗而乐此不疲?何以中医总是成为受害者?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大众对于养生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甚至缺乏常识。的确,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出点养生小常识:多喝水、多运动、少抽烟……不一而足。但这些只能算是个人养生的经验,并不等同于养生本身。正如每个人都吃饭,但并不等于就是营养学家。

其实,养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养生是人类的生命本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就意味着死!

无论是君主或是平民,无论巨富或是乞丐,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人生一世,短短数十年,至多百余岁,在茫茫宇宙中真如草芥一颗,其情形恰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就曾经大声疾呼:“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人类最大的欲望便是生存,最厌恶的事则是死亡。贵生恶死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心声,自发地探索影响生命长短的因素,积累能够延长生命的经验也是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东方的《黄帝内经》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可以说是不同养生文化的标志。

成书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养生的内容,已经形成系统的养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大量的实践也证明,科学养生的确行之有效,能延长人类的寿命,提高生命质量。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很显然,长寿的美好愿望,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古今概不例外。所以,当我们看到书店热销榜上总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养生书籍,当我们看到每天清晨无数的人进行晨练,当我们看到每年秋冬,许多人不惜花重金、排长队去开膏方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养生寄托着人类延续生命的美好愿望,代表着人类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令人痛惜的是,别有心计的人也往往利用人们的求生心理施骗,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比如中国历史上三位有名的君主:

一心想长生的秦始皇受惑于徐福,于是派其率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孰料一去不复返;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笃信长生术,屡屡遭受方士欺骗,但痴心不改,杀掉骗局被拆穿的方士后,又立刻寻找下一位方士,他的传记里一大半是有关求生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千古传颂的明君,但也逃不过长生的诱惑。服食国内方士献上的丹药不见效之后,不以为诈,反认为国内方士道行浅,于是四处派人去异国求药,在服下了一名自称200岁的印度和尚配置的方药之后中毒而死,时年才52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骗术都是一致的,利用人们“贵生恶死”的心理,投其所好,诱人上当。有志于养生的人们当引以为戒,慎之,慎之!

仁者未必寿

一提到儒家的养生,许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仁者寿”。

借孔老夫子的金口,“仁者寿”一语被推崇备至,被无数希翼长生者或悬或挂,奉为金玉良言,

毋庸置疑,“仁者寿”的风靡自有其合理性,精神因素在养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精神的愉悦与道德的满足感均有助于身心的安泰。尤其令人信服的是,此言非虚,有史为证: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也大多长寿,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郑玄、朱熹均年过70,其中荀子、董仲舒的年龄甚至有考证说超过90岁。不止古代如此,近现代历史上的大儒如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等均年逾80。很明显,这绝非偶然的现象,“仁人多寿”确实深符养生之道。

但是且慢,仁者就一定长寿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何却最早死去?莫非他道德修为不够,还不够“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仁者寿”的养生内涵进行简单的剖析。

“仁者寿”的命题有两个关键部分:其一,何为仁者;其二,仁者和寿的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董仲舒的回答最详细,同时也最具养生意味。

何为仁者?董仲舒认为“仁者,所以爱人类也”,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对仁者的标准做了具体的阐述:“仁者惨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可见,在他看来,仁者应该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能够真诚恳切地爱人,恭敬和睦地待人,喜好憎恶要切实明确,无伤害厌恶他人之心,无暗中怨恨他人之志,无妒嫉他人之气,无伤感忧愁之欲,无危险邪恶之事,无偏激悖谬之行。事实上,董仲舒的长寿与其素有仁行有密切的关系,他为人正直,不屑与阿谀上位的丞相公孙弘交往,《史记·儒林列传》载其“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即使以骄横著称的诸侯王也对其以礼相待,胶西王为人暴戾,曾经杀掉或者毒死其国相数人,但“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为人之品格与感染力可见一斑。

那么,仁者为什么能够长寿呢?董仲舒认为“精神者,身之内充也”,“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其治。”也就是说仁者由于道德高尚、内心平和,再加之能够调养身体,故此“多且治”,“多”即长寿,“治”即健康,长寿并且健康,这才是有质量的人生。

可见,“仁者寿”所隐含的意思不止是道德修养足够就能长寿,还要注意物质对于身体方面的影响,要从自然界汲取有营养的物质来“养其身”。在思想境界上最接近孔子的颜回之所以早夭,多半就是物质条件太差的缘故。据说他死去的时候,才29岁,但已经是满头白发,死了后,连棺材都买不起,其家境之窘迫可想而知。

明代养生学者吕坤在“仁者寿”之后又增加一句“生理完”,其意与董仲舒相同,都认为仁者只有在形体、精神方面都注重才能获得长寿。

近些年,郭店楚简、上博所公布的出土文献中,“仁”字多做“

”(上身下心)讲,意为身心的和谐方才可以称得上是“仁”。也有学者从文字学的角度,给我们勾勒了仁字产生的文化轨迹:“仁”与“夷”在古代一体,“仁”系由“夷”而起,其内涵亦复如是。夷即东夷,东夷人素来有三种风气:好生、好让、重血缘。“好生”就是热爱生命,崇尚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可见,在仁最初的含义中就已经包括了精神(好让)与身体(好生)两方面的内涵。

于是,我们明白了,仁者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和谐。过去我们只重视了仁字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涵义,而忽视了仁字还有“爱自己”的一面,而这个爱自己就体现在对于身体与精神的呵护,追求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倘能达到此种境界,长寿也就悄然而至了。

帝王为何不住大房子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吕氏春秋》)

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不为,适中而已矣。(《春秋繁露》)

鸟有巢,兽有穴,即便是蜗牛,也知道背着自己的壳慢慢地爬,几乎能想到的一切动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可以在里面躲风避雨,这几乎是它们的最后的港湾了。

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其实并无区别,都渴望能拥有自己的居所,这不仅是生理上保护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是心理上的慰藉。但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还有贪心。狡兔有三窟是为了躲避天敌。而人呢,总是希望房子越大越好,房子数量多多益善。甚至于有的人用非法手段获得了二三十套房子之多,却不敢写自己的名字,只能间接占有,心理何其扭曲,何其贪婪!

自然,我们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我们只想从养生的角度来探讨一个问题:房子是越大越好吗?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先秦的《吕氏春秋》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意思是居室过大,阴气就盛,房屋过高,阳气就过盛。如果住在这样的阴阳之气不平衡的房子里,就会导致疾病。故此,即便是帝王的居所也不能过于高大宽敞。或许有人听了觉得奇怪,皇宫向来以气势雄伟、殿阁众多而著称,阿房宫据说有300里之广,而北京的故宫据说有9999间房,难道皇帝的住所还不够多吗?其实,皇宫虽大,但是皇帝本人的寝室实际上并不大,也才10个平方左右,深符“不处大室,不为高台”的养生之道。

从现代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古人对于居室的要求很有道理。目前城市中一般的卧室面积约在15平方左右,层高则以2.8米左右,太大或者太小都不利于房间的通风和换气。房间的大小高低除了与阴阳之气的平衡有关之外,还与房屋的采光有密切的关系。历来的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采光,《遵生八笺》就建议用帘子来调节室内的光线:“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即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如果室内光线过于明亮则放下帘子使得光线柔和,如果太昏暗,则卷起来使自然光线能够进来。总之,适宜的采光不仅能够使眼睛舒适,同时也能安心,对于身体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自然,古今人口、住宅的条件不同,有些观念虽然是好的,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可一味死守。如现代城市里面人口密度极大,房屋价格飞升,许多人的住宿是无法满足上述标准的。此外住宅也以楼房为主,有些摩天大厦更高达四五十层,形象地称呼就是“鸽子笼”。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灵活运用居室养生的精髓,注意房间的通风、朝向、进深等,一样可以保养身体。

在目前的房产市场上,90平米以下的属于小户型,大多是两室一厅或两室两厅。其实,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三口之家的话居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具有最佳的性价比,卧室的大小较为适宜。

所以,笔者揣测制定90平方米作为大小户型分界岭的专家或许是深谙养生之道的,它在经济与舒适的天平上找到了较合适的平衡点。

食疗本身没错

张悟本的“成名作”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书里面,他引用了《黄帝内经》等诸多中医典籍中的语句,断章取义,为己所用,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迷惑性,许多信徒都将张悟本的理论与食疗乃至于中医划上了等号,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食疗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方法,它运用中医理论,有意识地选择相关饮食,或者饮食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治疗。食疗的运用很早,早在《周礼》中,医师的分类中就已经出现负责食疗的“食医”,负责调配君主的饮食。《内经》中也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谷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对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给予了充分肯定。

张悟本一伙所引用的历史上有关食疗的经典言论,本身并没有错,毛病出在他们的滥用,因为饮食对于身体其实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有益养生;运用不当,则会损害身心,甚至导致死亡。对此,先民早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于饮食禁忌与食物寒凉温热之性与相互的配伍都有精到的研究。比如《内经》中就记载了五脏病的饮食禁忌:心病忌咸、肝病忌辛、脾病忌酸、肺病忌枯、肾病忌甘。故此,食疗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许多原则,比如平衡阴阳调整体、协调脏腑重脾肾、辨证辨病相结合和“三因制宜”。所谓的“三因制宜”即是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更是基本法则,故此,哪怕是同样的疾患,针对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食疗方法。比如同样感冒,对于西北地区的人适宜用姜糖苏叶饮等,而对于东南地区则适宜选用干葛粥、桑菊薄荷饮。

然而许多号称神医的人恰恰在运用食疗的时候违背了基本的原则,比如绿豆,《本草纲目》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济世之良谷”,也有清热解毒之效,并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但是李时珍同时也指出绿豆也要注意服食方法,“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同时,对于老年人、病重者、体虚的人,“绿豆虽补,将有不胜其任之患。”可见,绿豆虽好,但并不适用任何人,至于每天喝若干斤可以治若干病云云,只能说不足一哂了。

现代社会如何养生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终日朝九晚五,为生活忙碌不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极高。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选择合适的养生措施,是一件关系到身心健康的大事,千万不能轻忽。在选择适合的养生措施时,应该特别注意下列事宜:

1、养生先养心。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又面临来自于工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不良的心境与负面的情绪之中,故近些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其速率令人心惊。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而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五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四分之一。

对于社会大环境,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选择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精神、情志方面的和谐与平衡,在养生中要特别注意“养生先养心”,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平和的心境。

众所周知,正常的情绪、情感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身心健康是无害的。特别是乐观、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是有益的,正如俗语所云“笑一笑,十年少”。但是负面的情绪,如沮丧、悲伤,或者剧烈的情绪波动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如《内经》所述:“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思虑伤脾。”

刚刚去世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极为推崇“养生先养心”的原则,他曾经为世人开出了养生妙方“一花四叶汤”: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这剂妙方既是裘老从传统养生理论中得到的启示,同时也是他自己养生实践的总结。他在晚年之所以转而研究儒学,就是希望能够寻找治疗人心疾病的良方。

2、养生不要心存功利。

养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生活中细心呵护身心,一点点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其功效则要长期坚持才能显现。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要抱有太多的功利心,一味追求速成,养生毕竟不是变魔术,一挥手、一转身,就能见证奇迹的产生。魏晋时嵇康的《养生论》是养生学的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一再强调养生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每一次生气、每一次悲哀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对于身心已经造成损害。同理,每一点呵护看上去没什么效果,但是这样的事情积累多了,就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

如果急于求成的话,后果或许是欲速则不达,甚至上当受骗。各类骗术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功利心理,以“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立刻见效”等来进行诱惑,损失钱财事小,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身体造成戕害,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3、因时因人而异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同样的疾病,但对不同的人采取治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养生方法的选择也应该如此,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最合适的方法。

我们时常会看到许多人向高寿者讨教养生秘诀,但是回答往往令人不知所从:有的建议要吃素;有的则爱吃红烧肉;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有的则烟酒不离手……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禀赋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饮食结构不同等,这些都影响着生命的质量与长度。

这也提示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养生之路。例如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类的体质可分为8种基本类型:平和、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瘀血、湿热、阳热,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在饮食、生活起居、四季养生、锻炼方式、药食进补等方面都要区别对待,如果选择不当,不止是起不到养生的疗效,还会损害身体,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在站)

猜你喜欢

仁者董仲舒食疗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仁者爱人
消化不良 食疗帮忙
耳鸣的中医治疗与食疗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食疗助你远离感冒
仁者
『仁者爱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