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治淮历次规划与实施历程

2010-05-29淮河水利委员会总工

治淮 2010年10期
关键词:行洪洪泽湖淮河

淮河水利委员会总工 顾 洪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950年淮河发生大水,政务院即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治淮工作,淮河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60年来,按照“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曾进行四轮淮河规划,即治淮初期规划、1956和1957年规划,1971年规划、1991年规划。四轮规划作为不同时期治淮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得以付诸实施。在流域上中游实行水土保持,修建山区和平原湖泊型水库及滞洪区、行蓄洪区,拦洪削峰,蓄水兴利,整治干支流河道,开挖平原排水新河,扩大排水能力;淮河下游实行江海分流,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整治入江水道,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水道和淮河入海水道;沂沭泗河下游开辟新沂河、新沭河排洪入海。治淮取得显著成效。本文简要回顾新中国治淮规划与实施的历程,以资借鉴。

一、治淮初期规划

淮河水系规划以《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为代表,沂沭泗河水系规划包括“导沭整沂”、“导沂整沭”和《沂沭汶泗流域洪水处理意见》。

(一)淮河水系的规划与治理

1951年4月提出的《治淮方略》,主要治理目标是防御1950年、1931年和1921年洪水,使淮河再发生这类大洪水时能安全下泄入江入海。

淮河上游以蓄为主:在淮河干支流上修建16座大型水库和5处滞洪区。

淮河中游蓄泄并重:1.修建润河集蓄洪控制工程和氵蒙洼等蓄洪区。用润河集工程控制正阳关以上洪水,使颍河口以下淮河最大流量不超过6500m3/s,正阳关水位最高不超过24.40m。2.整理河槽,加固堤防,增加泄量。整理河槽的办法包括尽量利用滩地排洪、疏浚河道、裁弯取直和开辟排洪辅道。加固堤防分三类:堤顶高程分别高于计划洪水位1.0m和0.5m,低于计划洪水位1.0m。3.实施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在五河以下淮河干流与北岸支流分流入洪泽湖,以降低内河(支流)水位,减轻洪涝灾害。4.培修洪泽湖大堤,建三河闸、高良涧闸等,把洪泽湖建成蓄洪控制工程。

淮河下游以泄为主:整治入江水道,开辟苏北灌溉总渠。规划认为,按行洪8000m3/s整治入江水道并利用苏北灌溉总渠分泄洪水700m3/s,已可满足淮河排洪要求,暂缓开辟入海水道。

规划治理洪汝河、汾泉河、西淝河、芡河、泥黑河、北淝河、沱河、濉河、唐河等支流河道。

1952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内涝,淮委提出《关于进一步解决淮河流域内涝问题的初步意见》,明确治涝方针:以蓄为主,以排为辅,采取尽量地蓄,适当地排,排中带蓄,蓄以抗旱,因地制宜,稳步前进,使防洪与除涝、除涝与防旱相结合。除涝标准确定为5年一遇。

在淮委组织领导下,豫皖苏三省从1950年冬到1956年开展了大规模治淮建设。

淮河上游修建了石漫滩、板桥、白沙、薄山、南湾等5座大型水库和老王坡等5处滞洪区(后来废弃了2处),治理了洪汝河,使其排水能力从600 m3/s扩大到1000m3/s。

淮河中游建成了佛子岭和梅山水库、氵蒙洼等4处蓄洪区、18处行洪区及润河集和洪泽湖蓄洪控制工程。淮河干流以筑堤为主,以淮北大堤为重点,1950年冬~1951年春和1955年冬~1956年夏进行了两次全面加固。完成了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打开了氵崇潼河水系的排水出路。初步治理了西淝河、濉河、唐河、沱河、安河、港河、奎河、拖尾河、北淝河、汾泉河、沙颍河、芡河、泥黑河等淮北支流。

淮河下游开辟了苏北灌溉总渠和渠北排水渠,整治了入江水道,疏浚了废黄河,实施了里运河复堤等工程。

上述治淮工程的建成,使淮河干流和淮北支流得到了初步治理,扩大了排水出路,为进一步治理淮河奠定了基础。其中,1954年以前建成的水库、行蓄滞洪区、润河集和洪泽湖蓄洪工程,加固后的淮河和里运河堤防,经过整治的入江水道和新开挖的苏北灌溉总渠等治淮骨干工程,在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沂沭泗河水系的规划与治理

治淮初期,沂沭泗河水系的治理由华东局水利部领导,苏鲁两省分别治理其境内河流,治理目标是打开洪水出路。按照“苏鲁两省兼顾,治泗必先治沂,治沂必先治沭”和“沂沭分治”的原则,苏鲁两省分别制定并实施“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规划。

山东省1947~1948年规划“导沭整沂”工程:按行洪流量2800~3800m3/s开辟新沭河,从大官庄起,切开马陵山,导沭经沙(河)于临洪口入海;开挖分沂入沭水道;兴建沭河坝和人民胜利堰;整修境内沂、沭河堤防等。

苏北行署1949年规划“导沂整沭”工程:开辟新沂河,从华沂起,经骆马湖、嶂山切岭、沭阳于灌河口入海,行洪能力3500m3/s;修建骆马湖初期控制工程;培修加固境内沂、沭河堤防等。

上述规划,经华东局批准后,从1949年开始实施,到1953年基本建成。

1953年底,沂沭泗河的治理改由淮委领导。1954年,淮委编制了《沂沭汶泗洪水处理意见》,主要是南四湖和沂沭运地区洪水处理意见。南四湖采用一级湖方案,主要治理措施是培修湖堤、湖内疏浚和出口建闸。沂沭运地区洪水处理方案,明确了沂河、新沂河、分沂入沭水道和新、老沭河的设计流量;规划修建龙门等4座水库,扩大分沂入沭水道,建江风口分洪闸,加固沂河堤防,建华沂分洪闸,扩大嶂山切岭和新沂河,加固新沭河堤防等。

按照规划,1955年建成了江风口分洪闸和华沂分洪闸,1955~1956年扩大了分沂入沭水道。

“导沭整沂”、“导沂整沭”和其他治理工程,为沂沭泗河洪水打开了出路,为全面治理沂沭泗水系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战胜1957年沂沭泗流域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1956年和1957年规划

(一)1956年淮河水系规划

1954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造成润河集工程失事,淮北大堤2处决口,入江水道超标准行洪,暴露了治淮初期规划采用的设计洪水偏小,治理标准偏低,有必要编制新的治淮规划,提高治理标准。规划工作从当年汛后开始,到1956年4月编制完成《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初稿》共10卷,包括流域总述、水利经济、防止水灾、灌溉、航运、水力发电等,是一个以防止水灾为重点的综合规划。

为了解除各支流的洪水灾害和降低淮河中下游的洪峰流量,规划在淮河上游和淮南支流上修建出山店、张湾、万河、鲇鱼山、盛家店、响洪甸、两河口、磨子潭等8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淮河中游建临淮岗水库,进行河道治理,河道设计行洪流量正阳关~涡河口为10000m3/s,涡河口以下为 13000m3/s,相应设计水位正阳关26.5m,蚌埠22.6m,浮山18.5m。按此加高培厚淮北大堤、退建部分堤段。防洪标准100年一遇。

规划把洪泽湖建成以防洪为主,兼顾蓄水兴利的综合利用水库。防洪标准为千年设计,万年校核(设计水位为16.0m,校核水位为17.0m)。洪泽湖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原有大堤和建筑物除险加固,修建湖北堤。湖北堤堤脚线地面高程为12.5m,堤内为滞洪区。在千年一遇洪水时,洪泽湖最大泄量为16600m3/s,除利用苏北灌溉总渠和废黄河下泄的1100m3/s外,尚需整治入江水道下泄11000m3/s,新辟入海水道排泄4500m3/s。

洪汝河和沙颍河是规划治理的主要淮北支流。洪汝河上新建宿鸭湖等水库,班台以下整治大洪河,并沿北岸洼地开挖新河。沙颍河治理以蓄为主,结合整治河道,加固堤防。上游修建昭平台等6座大型水库,扩大泥河洼,新建唐河洼蓄洪工程。漯河以下加固堤防,扩挖河槽,开分洪河道。

(二)沂沭泗河水系规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标准,解除内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等,淮委于1955年11月~1957年3月编制了《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1957年7月,沂沭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水利部组织淮委和苏鲁两省修订规划,并于12月提出《沂沭泗流域规划初步修正成果及1962年以前工程安排意见(草案)》(以下简称《初步修正成果》)。

《初步修正成果》选用暴雨中心在沂河,以沂河20年一遇洪水相应沭河10年一遇洪水作为沂沭河防洪标准。南四湖和中运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南四湖治理采用二级湖方案。修建二级坝枢纽,把南四湖分为上、下级湖。湖内清苇、挖槽。按微山湖水位33.5m泄放2000m3/s扩大出口。中运河按平槽泄量2000m3/s扩挖河道,加固堤防,防御100年一遇洪水。骆马湖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兴建宿迁枢纽。按骆马湖水位23.0m泄洪5400m3/s扩大嶂山切岭。新沂河安全泄量扩大到6000m3/s。

规划1962年前完成南四湖湖内清苇、挖槽,培修湖西堤,出口泄量扩大到微山湖水位33.5m泄洪1500m3/s,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运河按平槽泄量1500m3/s扩挖。扩大分沂入沭水道并调尾至沭河拦河坝以上入沭河。新沭河扩大到行洪6400m3/s,建石梁河水库。老沭河上建小龙门水库。沂河江风口闸分泄3500m3/s,以下按8000m3/s加固沂河堤防。按骆马湖水位23.0m泄洪4200m3/s扩大嶂山切岭并建闸控制。新沂河扩大到行洪6000m3/s。

(三)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完成后不久,1958年7月治淮委员会撤销。治淮工作由各省分别进行,到1970年两个水系的治理取得了较大成绩,建成了一些治淮骨干工程。

淮河支流上建成了昭平台、白龟山、孤石滩、宿鸭湖、花山、石山口、响洪甸、磨子潭等8座大型水库(鲇鱼山、五岳、泼河水库1970年稍后建成)。淮河中游进行了临淮岗水库建设(1962年停建),加固了淮北大堤,建成了蚌埠闸。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和三河闸等建筑物,修建了湖北堤。淮河下游按行洪能力12000m3/s扩大整治入江水道,开工建设以淮水北调为主、结合分泄淮河洪水(最大3000m3/s)和航运的淮沭河。淮河中下游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约50年一遇。

淮北支流主要是治理洪汝河(建班台闸,整治大洪河,开洪河分洪道)和开挖新汴河,提高了洪汝河和濉、沱河流域的防洪除涝标准,缓解了豫皖、苏皖之间的排水矛盾。

这一时期沂沭泗河水系治理的重点是,上游山丘区修建18座大型水库和42座中型水库,中下游扩大南四湖洪水和沂河洪水南下的出路。扩大了河道泄洪能力:韩庄运河由微山湖水位33.5m泄洪200m3/s扩大到1000m3/s,中运河由500m3/s扩大到5000m3/s,新沂河由3500m3/s扩大到6000m3/s。建成了沂河邳苍分洪道。南四湖上、下级湖和骆马湖建成为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平原水库。南四湖湖西地区调整水系,开挖新河,提高了防洪除涝标准。

根据交通部安排,实施了京杭运河黄河~长江段整治工程,包括开挖梁济运河、南四湖湖西航道,渠北不牢河,整治中运河、里运河,建设梯级枢纽等,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通航条件,提高了运输能力。

上述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沂沭泗河水系的防洪除涝标准,为战胜1974年流域性洪水创造了条件,也为进一步改善京杭运河航运和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基础。

关于农业灌溉,1956年淮河水系规划提出,1962年和1967年灌溉面积分别发展到8920万亩和1.55亿亩;1957年沂沭泗河水系规划提出,1972年灌溉面积发展到3979万亩。1958年淮委撤销后,各省按照本省规划发展农业灌溉。到1970年,淮河流域的灌溉面积由1957年的3252万亩发展到7016万亩。

三、1971年规划

1958年淮委撤销后,有关全局性的和省际间的治淮骨干工程难以统一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淮进程;1958年“大跃进”之后,推行“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群众自办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有些边界地区在局部利益驱动下,不经协商和统一规划,单方面举办了一些不利团结、害多利少、甚至有害无利的蓄水、排水工程,打乱了原有的排水系统,加剧了地区性灾害和省际矛盾,引发了许多严重的边界水利纠纷。1964年9月,国务院召开黄淮海水利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有关淮河治理问题,认为必须重编淮河流域规划,以进一步治好淮河。1965年9月,水电部成立淮河规划工作组,开展淮河流域规划工作,后因“文革”中断。1969年10月,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领导、组织淮河流域规划工作,于1971年2月提出《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971年规划”。

(一)主要规划成果

规划初步设想再用十年或稍长时间,基本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四五”期间,要求做到按农业人口,每人有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并基本控制水旱灾害。旱涝保收的初步标准是抗御3~5年一遇的旱涝灾害。防洪要求:一般河道保证20年一遇洪水不为害;重要堤防要确保安全。

规划提出以下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

1.增建山区大型水库。淮河水系增建13座水库,沂沭泗河水系增建4座水库。

2.建成淮河中游临淮岗特大洪水控制工程。一般情况下,用蓄洪区滞洪。遇特大洪水,在城西湖堤可能溃决的情况下,使用临淮岗闸控制泄量。

3.扩大淮河中游出路。淮河干流:淮滨~王家坝排洪流量扩大到7000m3/s(现6000m3/s);王家坝~史河口扩大到 8000m3/s(现不到 5000m3/s);史河口~正阳关扩大到10000m3/s(现6000m3/s);正阳关 ~涡河口为11000m3/s,连同茨淮新河分洪达到13000m3/s(现 10000m3/s);涡河口 ~洪泽湖为14000m3/s,连同怀洪新河分洪达到 16000m3/s(现 13000m3/s)。设计洪水位:王家坝28.66m,正阳关26.50m,蚌埠22.60m,洪泽湖16.00m。

淮北支流:扩大洪汝河,新增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

洪汝河,设计排涝流量2000m3/s(现 800m3/s),排洪流量 3000m3/s(现1800m3/s)。

茨淮新河,从颍河的茨河铺到芡河的入淮口,长130km。平时承泄颍、涡河之间5000余km2的涝水。遇颍河或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时,分泄颍河洪水,最大分洪2000m3/s。

怀洪新河,从怀远到洪泽湖,长116km。平时解决涡河以东、新汴河以南12000km2的涝水出路。在淮河流量超过14000m3/s时,分泄淮河洪水,最大分泄2000m3/s。

4.扩大洪泽湖出路。

入江水道,行洪能力从12000m3/s扩大到15000m3/s。

分淮入沂,在新沂河允许的情况下,分泄洪泽湖洪水3000m3/s,经新沂河入海。

入海水道,已有苏北灌溉总渠可排泄800m3/s,计划扩大到4000m3/s。

这样安排后,入江入海能力达到22000m3/s,可以确保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东堤的安全。

5.扩大南四湖出路。包括扩大湖腰,扩大韩庄运河和中运河。

扩大湖腰:即扩大南四湖中部最窄的一段,从东鱼河口起到沿河口,长40km。扩大韩庄运河:从微山湖水位33.5m排洪1000m3/s扩大到2500m3/s。扩大中运河:从台儿庄~骆马湖,排洪流量由5000m3/s扩大到7000m3/s。

6.扩大沂沭河出路。包括扩大沂沭河洪水东调和扩大新沂河。

沂沭河洪水东调:仍利用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通过扩大和建闸控制,使沂沭河上游大部分洪水由新沭河入海。分沂入沭水道由不到3000m3/s扩大到4000m3/s,新沭河由上段不到3000m3/s、下段不到4000m3/s扩大到6000m3/s。扩大后,可使沂沭河上游50~100年一遇洪水时东调入海的水量占洪水总量的比例由20%增加到80%,从而大大减轻沂沭河下游的排洪负担,有利于下游地区排涝,同时,可以腾出骆马湖、新沂河的蓄洪、排洪能力,接受南四湖来水。

扩大新沂河:由排洪6000m3/s扩大到8000m3/s。

5、6两项工程,体现了统筹安排沂沭泗河洪水出路的规划思想,后来统称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7.引江、引汉,增加灌溉水源。包括江苏境内的江水北调工程,安徽境内的引江济淮工程和河南境内的引汉工程,计可补充淮河灌溉水源约300亿m3。

(二)规划实施情况

为了顺利实施1971年规划,经国务院批准,1971年11月设立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1977年5月恢复成立治淮委员会。规划的治淮工程,由淮委会同有关省共同组织实施。到1980年,完成了以下治淮工程。

淮河水系:建成了城西湖蓄洪区进洪闸和氵蒙洼蓄洪区退水闸,完成了临王段堤防退建和切滩工程,蚌埠闸分洪道扩大工程,入江水道按行洪12000m3/s整治工程,分淮入沂水道续建工程,里下河地区四大港整治工程;建成了江都四站、淮安一、二站及三阳河南段扩大工程。

茨淮新河实现了小断面通水,分洪能力达到1000m3/s。

怀洪新河1972年5月开工,1980年停缓建。建成了出口段双沟引河。

1975年8月洪汝河、沙颍河特大暴雨洪水造成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后,对佛子岭等12座大型水库进行了加固。1976年唐山地震后,加固了洪泽湖大堤。

沂沭泗河水系:1971年以后,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到1980年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停缓建。

东调工程,建成了分沂入沭水道进洪闸和新沭河进洪闸,分沂入沭水道开挖了上段8.5km河道,完成了新沭河扩大工程的主体工程。

南下工程,完成了南四湖湖腰扩大约9km河槽开挖,建成了二级坝枢纽四闸;扩建了韩庄闸,扩挖了闸下9km韩庄运河河道;新沂河完成了嶂山切岭。

加固了小塔山、日照等大型水库。

上述治淮工程的建设,改善了淮河中游氵蒙洼和城西湖两个最重要的蓄洪区的控制运用条件,改善了淮河中游局部河段和淮河下游的泄洪条件,扩大了里下河地区排水入海能力,扩大了江水北调工程的规模和供水范围,加大了沂沭河洪水东调入海的能力,并使洪水东调得到初步控制。十几座大型水库加固使水库及其下游河道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拦洪蓄水能力加大等。

淮河流域的灌溉面积由1970年的7000多万亩增加到1980年的1.1亿亩。

四、1991年规划

1980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许多治淮工程停缓建。12月,水利部召开治淮会议,要求在调整期间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潜力,同时定出扎扎实实的前进规划。1981年12月,国务院治淮会议提出了治淮纲要和十年规划设想。1982年2月,水利部下达《淮河流域修订规划任务书》。按照《任务书》要求,在四省规划的基础上,淮委于1984年提出以恢复巩固、发挥现有治淮工程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1991年底完成《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

(一)近期(2000年)规划目标任务

《纲要》近期规划的目标是,为实现中央今后10年发展经济的战略计划提供必要的水利条件,具体的目标与任务是:

山丘区治理开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复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新建出山店、燕山、下汤、前坪、白莲崖等5座大型水库,基本完成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等任务。

农田水利:改善1亿亩低洼地除涝防渍条件,排涝能力一般达到5年一遇标准;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3亿亩。

淮河治理:扩大上中游排洪通道,加强行蓄洪区建设,兴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将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按洪泽湖防御100年一遇洪水,行洪流量3000m3/s建设入海水道近期工程。

沂沭泗河水系:按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防御50年一遇洪水,南四湖防御1957年洪水,南四湖洪水南下工程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续建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平原排水河道治理:重点治理洪汝河、沙颍河、汾泉河、涡河、包浍河、奎濉河、泗河、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主要支流河道,使其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防洪标准一般达到20年一遇。

此外,《纲要》还提出了内河航运、水产、水资源开发利用,引江、引黄,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目标与任务。

1991年淮河发生大洪水,灾情严重。大水之后,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要求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近期以泄为主,确定建设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内容涵盖了《1991年规划》提出的山丘区、淮河、沂沭泗河和淮北平原河道等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规划实施情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按《第一步规划报告》完成了宿鸭湖、许家崖、陡山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淮河王家坝以上堤防初步加固工程,史河下游治理工程,部分行洪区退堤工程,部分行蓄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沙河南堤加固工程,黑茨河治理工程,茨淮新河工程,新沂河按排洪7000m3/s扩大工程和南四湖渔湖民庄台工程等。

按照交通部安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按二、三级航道标准实施了京杭运河徐州~扬州段和济宁~徐州段续建工程。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从1991年冬天起,淮河流域四省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经过近20年建设,全面建成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

最后,就防洪除涝问题谈两方面认识。

1.淮河流域人水关系、蓄排关系复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1)淮河中游的行蓄洪区行蓄洪水与行蓄洪区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比治淮初期突出了。行蓄洪区功能定位游移、管理粗放、安全建设滞后、控制运用设施不完善,可能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2)淮河中游设计洪水位的抬高(比治淮初期规划抬高约2m),加重了沿淮地区的“因洪致涝”。怀洪新河等分洪河道配建排涝设施不足,也使分洪期间沿河低洼地区“因洪致涝”。

(3)治淮初期规划认为“应继续利用洪泽湖蓄(洪)水,惟水位不可太高,最好不要超过14m”。自1956年规划以后洪泽湖设计洪水位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洪水出路规模偏小,迟迟不能开辟入海水道,致使淮河中下游防洪形势和总体布局始终困惑难解。

(4)湖泊遭到盲目围垦,里下河腹部地区湖荡面积减少,滞蓄能力降低,洪泽湖和南四湖的防洪能力也有所下降。

2.淮河中游防洪治理要继续扭住两个关键

(1)首要任务是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规模,一是进一步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二是有效控制洪泽湖洪水位的上涨速率,显著加大拉底水的效果,三是根据规划河道形态的变化,调整和优化入江入海四个主要通道的调度运行方式。

(2)淮河中游河道整治的关键在于调整和改造行洪区。行洪区调整应在不抬高行洪水位的情况下扩大滩槽泄洪能力,部分行洪区改为保护区,部分行洪区恢复为河滩地,保留下来的行洪区应合理布局,建设完善的进退洪控制工程和迁移安置行洪区内的居民,要建成功能完善、标准适当、调度运用灵活可靠、人水关系较为协调的行洪区■

猜你喜欢

行洪洪泽湖淮河
淮河正涡段行洪区联合运用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What a happy day!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