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2010-05-24韦武平

广西教育·A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逸夫奠基行为习惯

韦武平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是奠基,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为学生拥有一个幸福人生奠基。南宁市逸夫小学(以下简称逸夫小学)是一所成长型的学校,作为学校的“领跑人”,在工作中我努力实践“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搭桥铺路。

一、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奠基学生成功的人生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影响着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学生的日常行为着手,引导和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道德修养,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我校自建校之始,便确立了“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校训,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肯定。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是我一直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以“抓养成教育,促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了“以养成教育为基点,确认主体地位;以实践为基础,引领自我教育;以理解为纽带,实现人格感悟;以评价为手段。张扬学生个性;以学校为核心,创造精神家园”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从细微处入手,抓学生的习惯养成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特点,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我校从细微处人手,一是通过狠抓日常训练,促进养成教育的经常化。例如,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养成教育训练活动,开展以“每周一训练”与“每月一主题”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特别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等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常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直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校园里遇到师长时应该怎么做?在家招待客人时要如何做等。通过创设类似的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2.回归生活,在体验中提高

学生的行为品德养成源自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体现。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几年来,我校始终把“回归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个基本理念。首先,在德育目标上,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从单一目标转变为多元目标。我们认为。真正的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德育目标必须从抽象的理想主义回到现实中来,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变“高、大、空”为“近、小、实”,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德性的形成。比如在学会做人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不损人的基础上合理“利己”,然后“利人”;在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方面,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出现危险时在自救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救人。其次,在德育内容上,强调源于生活,服务生活。2004年3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德育內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实际。”为此,我校构建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相联系的一系列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基础道德系列;行为规范养成系列;自我教育系列;社会实践系列。第三,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体验,通过生活体验理解社会道德要求。学校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德育体验的关键是把握教育的时机,每年的重要节日,我们都把它作为一项庄重的仪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例如每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校都会组织开展“感恩母爱”主题活动,学生亲手为自己的母亲或女性长辈们制作贺卡,并写上对她们最想说的话。学生以他们最诚挚的心,表达着深深的敬意,让这朵“感恩之花”绽放得更加缤纷。此外,我校更注重创设道德体验环境,营造—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例如,把班级和学校当做一个小社会。通过组建学校“护绿小组”“卫生监督小组”等,招募志愿者,培养学生乐于服务社会的意识。学生通过情境体验,使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3.多元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在逸夫校园,每月都有各种星级评比。例如,三月的“文明星”评比,四月的“学雷锋”积极分子评比。五月的“勤劳星”评比,十二月的“孝敬星”评比,等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了“你在这方面行,我在那方面行。相信自己行,努力才能行”的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在营造浓郁的阅读文化氛围中构建学生的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的拥有,不仅仅是靠财富,更重要的是靠精神。因此,所有教育都应该有一个理想的方向:培育高尚的心灵,提升精神的品质。读书对于个体的精神发育和民族的精神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现在的逸夫小学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从逸夫小学走出去的每个学生都应成为有内涵的人。这里所说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层面,让孩子们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二是做人的层面,让孩子们成为有涵养的人。这样。我们自然就想到了读书,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作背景,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让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

1.师生共同阅读,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为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我校除充实图书馆藏书供学生阅读外,还在教师群体中开展“三个一”主题读书活动:每位教师定期读一本教育杂志,选一本教育专著细心阅读,写一篇读书笔记总结收获。学校还为教师购买了各类教育书籍和教育杂志,每位老师人手一本《新教育之梦》,班主任每人配备一本《班主任工作漫谈》,还特别为一年级老师购买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学校利用每周三下午,安排老师集体进行阅读活动,确保阅读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越来越多的老师静下了心,捧起了书。不少班级还出现了师生共读曹文轩的《草房子》、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师生在共同阅读中感悟爱的真谛,寻找童年的乐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将阅读引入课堂

我校不仅将阅读引入课堂,还把阅读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开展丰富的阅读

活动。例如在每年举办一次的校园读书节活动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亲子阅读专题讲座,同时推荐亲子阅读书目,让阅读成为学生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节假日,通过举办书香假期活动,以读书卡、读书日记、书信交流等形式呈现快乐阅读的成果。另外,我校还开发了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编印了诵读本,各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或阅读课,同时开展诵读考级活动,激励学生多读经典,从经典中汲取养料和智慧。如今,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一个角落,走进学校的哪一个班级。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儿,一个学习型的学校,一个读书型的群体已初步形成。孩子们在书林中穿行,性情在阅读中得到陶冶,品行在阅读中得到锻造,人格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形成,孩子们拥有了诗情画意般的童年,幸福自然在心头荡漾。

三、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铸就学生的美满人生

一所学校不仅是学园,还应该是乐园。如果缺少了琅琅的读书声、优美的歌声和欢快的笑声,那就是一所没有生命力的学校。一所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是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因此,我校尤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楼的每一间教室在设计和布置方面都深刻地体现着“润物无声”的育人模式。孩子们自己创作的文明礼貌用语,小作品、小书法,读书卡片等装点着教室,也装点着美好的心灵。教学楼走廊上镌刻的名人名录、名诗名篇,大雅无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处感悟儒雅,共筑学校儒雅大气。此外,每层楼还开设有公共浏览器,营造了时时可学习,处处可育人的环境。结合建设书香校园。我校开展“读名著、看名篇、背名诗、唱名歌、听名曲”系列活动,让优秀的文化徜徉在学生心田。每当朝阳升起,鲜艳的国旗飘舞时,那一双双热忱的眼睛。生动活泼的“国旗下讲话”,整齐规范的队列,以及声名远播的合唱、古筝、茶艺、舞蹈、书画的精彩演绎,深刻体现着“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精髓。

“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是逸夫小学教育的永恒追求。如今,这种追求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逸夫小学逐渐形成了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逸夫师生所表现出的那份品味、那份儒雅也在逐步升华。在这里,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老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共同构筑起师生的精神家园。

(责编欧孔群)

猜你喜欢

逸夫奠基行为习惯
河南心意拳系列之一:奠基洛阳
开拓创新,为特殊学生健康发展奠基赋能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还剩下几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