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筱王古窑群:陶文化的绝唱

2010-05-18文图万正初编辑于翔汉

中国三峡 2010年12期
关键词:窑址陶罐宜兴

文图/万正初 编辑/于翔汉

春天,纷繁的桃花在晨光中开得格外喧闹,密密层层,宛如一片朝霞。4月初,有幸和宜兴日报的几位知心朋友从一块块美丽的桃花园中穿过,又一次来到了赫赫有名的“ 韩瓶” 最重要的生产地之一—— 筱王古窑群保护区。

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走近它,细细地聆听历史的足音在这里的激越回响。

古窑址

古陶罐

古陶罐

古窑址

展示区

伫立千年的文化遗迹

在绿叶、翠枝、藤蔓、花朵和青草的深处,一处处筱王古窑遗址掩映其中,气定神闲有一种残缺的美。

据有关史书记载,宜兴位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境内河湖纵横,山峦起伏。在河流冲积平原上,既可发展农业,又有渔捞舟楫之利。山区则盛产陶土和竹木薪炭,更为发展制陶业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早在原始氏族社会,这里就已经有了从事原始农业和制陶业的原始居民。

西渚镇陶瓷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窑群旁边的“猪婆山”曾是人群居住点,登上这个小山坡,二千多年前的民用陶瓷残片随处可见。南宋时期,猪婆山因紧靠厔溪河缸窑湾码头,交通十分便利,人们便在山脚下建起了一座龙窑,出产缸、罐等民用陶瓷。当时,猪婆山已成为周围古窑群的指挥中心,传说山上有一面硕大的金锣,每到点火或出窑的时候,只要敲一下,方圆几十里都能清楚地听到。1984年,吾桥村陈万清夫妇在挖沙时挖出一条长8米、宽1米的独木舟,同时在舟内挖出20多只陶罐,经南京博物馆专家袁颖(宜兴市张渚镇人)考证,为汉代独木舟,陶罐也是汉代烧制的,现收藏在南京博物馆内。另外在猪婆山附近的缸窑湾,出土有垫烧大缸之用的带有锯齿状口沿的环状大型垫座,说明该处生产缸类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为什么在筱王丘陵山区会有这么多的古窑群?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答。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经常有考古专家前来考证,去年,我曾去宜兴陶瓷博物馆查阅有关宋代窑群形成的有关史料,读完著名考古专家蒋赞初《关于宜兴陶瓷发展史中的几问题》一文后,得出的结论几乎一样。宋代以前,在神山四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满山松树,盛产竹木,人群稀少,土壤资源丰富,同时又有太华山脉形成的戴埠河和厔溪河,这些都是形成百座窑群的先觉条件。南宋时期,金兵入侵江南时,宜兴与溧阳两地山区就成了抗金前线。当时丁蜀镇一带陶瓷业比较发达,因长期兵戎战乱,陶瓷产业遭到严重破坏,于是人们便向西渚和戴埠一带转移开发新的窑场。现主要分布在五圣村周围的筱王、潘山岕、白塔、九古墩等自然村,在溧阳戴埠的神山、包家、东干、宥里等地亦有分布。相传共有99只,现已发现的窑址有50多处,远眼望去,就像一座座小山坡。

据有关专家考证,筱王古窑大部分属小龙窑,长约20米左右,底宽2米,高1.5米,窑身左右有投柴孔。窑址堆积场直径小的约30多米,大的近百米,堆积高5—10米不等。从堆积状况看,其延烧时间较长,产量巨大,是宋代宜兴日用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展示区

古窑址

古窑址

宋窑工艺的精美画卷

1984年,南京博物馆的袁颖和妻子卢珏文两位教授来到西渚,对筱王古窑群进行了实地考察,此后卢教授在南师大时的弟子、高级工艺师陈建平又多次陪同考古专家前来考察。他们仔细研究已发掘的古陶罐,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小缸、执壶、瓶、盆、碗等。大部分属灰褐色胎,有的施釉后器表略近褐色,釉层较薄,施釉往往不及底。部分器物修坯不够精细,表面有旋坯纹。流、系、把等均采用黏接法。比较多的一种是筒形的陶瓶,小底敛口,施泥浆釉,瓶的肩部有4个瓶耳,高度有的约20厘米,有的30多厘米,可系细绳或麻线,便于携带。

他们认为,筱王古窑群生产的陶罐采用的是典型的江南宋窑传统工艺,其最大的特点是陶轮拉坯成型,只有转速达到每分钟90周以上,坯体才能迅速成型,低于这个速度,转轮只能用以修整坯体的工艺。根据筱王古窑群的产品分析,有一部分属于手工制陶,被称为“捏塑法”。这种方法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与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堆纹的手捏泥条等。其中四系坛、四系罐上的耳环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在工艺上主要体现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经1150℃高温烧成后,呈灰棕色或黄绿色。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前不久,我们在筱王古窑群附近的横山村发现了一块模,据陈建平介绍,这就是当时用来将粗土辗碎的工具,它是宋代制作陶瓷的主要工具,现代陶瓷制作中也有类似的工具。

历史深处的“韩瓶”光影

说起筱王古窑,当地这些从小就与之相伴的老人脸上充满了自豪。随着他们的娓娓叙说,战马长嘶、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韩瓶”照月……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一时间纷至沓来。

“韩瓶”是筱王古窑生产最多的陶器,众所周知,其质朴粗犷的形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它与两个伟大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岳飞、韩世忠。

史载“韩瓶”在南宋时期是“储酒、水”的容器,主产地浙江及江苏宜兴地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临安,金兵屡屡进犯,战争连绵不断,韩世忠和岳飞先后投入抗金斗争,屡建功勋。当时宜兴是保卫杭州的重要防线,在宜兴百姓的支持下,岳家军在宜兴多次大破金兵,捷报频传。在韩世忠、岳飞领导的抗金战役中,江浙一带生产的“韩瓶”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据有关史料介绍,宣和二年(1120),江南发生方腊起义,金兀术将大举南犯,韩世忠以偏将随王渊出兵镇压,使金兵北逃过江。此次战役,世忠以8000兵大战10万金兵,著名于史册。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江南时,岳飞开展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由金将兀术统领的金兵再次南侵,岳飞见形势危急,于是率军来到宜兴坚拒金兵,并在张渚张家大院成立司令部,在牛头山、太华山、神山一带设下埋伏,大破兀术,收复建康,迫使金兵北返,并斩下金常胜将军王权的头颅,消灭1200多名金兵。而后,连续在宜兴、常州、南京抗击金兵,四战皆捷,而岳飞亦因此声名大噪,被升任为通州镇抚使。在韩世忠、岳飞抗金战役中,这些“韩瓶”主要用于装粮、送水,是战时的“行军壶”。也许是百姓出于对英雄的崇敬,这些“行军壶”后来被称为“韩瓶”。

到了南宋中晚期和元末明初,古窑群仍在烧制这些韩瓶,主要是以民用为主,百姓们用其汲水、装水、盛酒以及存放黄豆、芝麻、蔬菜等种子。据考古专家推测,元末明初丁蜀一带陶瓷产业的制作工艺水平已高于宋窑工艺,同时因神山一带兵荒马乱,战火纷飞,部分窑场被迫转移,加之这里洪水肆虐,交通受阻,陶瓷产业逐渐走向衰败。

筱王古窑群的窑火熄灭于何时不得而知,千年的风雨沧桑早已将它们变成了面目难辨的遗址。但即便如此,它们仍然是先人留下的一笔丰厚财富,它是宋代江南陶瓷烧造技艺的杰出代表,它是狼烟四起的难忘岁月的历史见证。而在宜兴人心目中,筱王古窑群更是阳羡陶文化的一座丰碑,是宜兴人质朴聪慧、刚毅忠勇的历史写照,它早已成为塑造我们文化性格的一种力量。

古窑址堆积场

古窑址堆积场

千古流传的逸闻趣事

我们在与金锦宝、苏松林、刘金根等老前辈的座谈中,聆听了当地留传的民间故事。

这里为何叫筱王古窑群?相传,宋朝前后,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人说这里出了一位小皇帝,也有人说是一位皇帝的小儿子战死在神山脚下,人们为了敬重这位皇子,就把这个地方说成是小王。小王村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因这里简竹(小竹子)较多,就把原来的“小”字改为“筱”字。2001年,筱王村与五圣村合并,定名五圣村。

宋朝时,陷空岛住着五个结拜兄弟,卢方(飞天鼠)、韩彰(彻地鼠)、徐庆(穿山鼠)、蒋平(翻江鼠)、白玉堂(锦毛鼠)。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地百姓对五鼠既有崇敬之情,又有害怕之心,因此,对老鼠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便造成严重鼠患,百姓家中的粮食无处存放,传说这里的陶罐都是用来储藏粮食的。

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也曾因这些“韩瓶”而大受裨益。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展开了一场恶战,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人。朱元璋为解决士兵的雨具,特地求助于筱里巷的任十万,任十万为帮助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一次性为朱元璋送去雨伞十万把。同时,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也与这些“韩瓶”有关,当时军队粮食极度匮乏,战时供水也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朱元璋派上万名士兵到老百姓家中收缴粮食,并把它装在这些“韩瓶”里,作为战备粮。因此这些“韩瓶”也为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的五圣村,与“韩瓶”、朱元璋也有一定的联系。从前这里有一座“五神庙”,相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发起造的,当初各地建造的“五神庙”都只有“一箭之高”。一日,刘伯温在视察江南时来到了筱王村,得知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将“韩瓶”作为补给的器具。为纪念战场上牺牲的将士,遂委派专职官员在此督造了“大五神庙”。庙中有东南西北中有五帝神像及观音菩萨,并有十多个和尚。1950年左右,方丈突然猝死,因无人掌管,所有和尚离家出走,庙宇毁于一旦。因庙里有五神掌管着五方,当地人都称之为“五神庙”,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人们误把它说成了“五圣庙”。1958年以后一直桃园大队的所在地,1983年,“大队”改“村”时,定名为五圣村。

这里的古窑虽然很多,却没有超过100只。相传,古代建窑最多只能建99只,第100只窑是建得快,塌得快,因为世人做不成满事。另有其说是100只窑同时点火,会红透整个天空,这时天就会塌下来,所有百姓必定遭遇灭顶之灾。

我们目前发现的古窑已有50多处,且每只窑旁边均有一只一亩地大小的池塘。其中九古墩自然村周围就有9只,这个村也因此而得名。1961年,国家提倡大村变小村,有的生产队一夜之间变成了三四个生产队。一天夜里,时任筱王大队书记的金锦宝召集生产队长开会,将原来的神山生产队分成四个生产队,有一队长问书记,新成立的生产队总得有个名字吧,金书记说“名字早就想好了,我们这里窑多,按照窑群的地势,就叫上窑、中窑、下窑吧”。与窑有关的地名还有老窑、窑墩等。

百年岁月的人间沧桑

穿越历史的烟云,跨过时空的雾霭,从满目沧桑的悠悠岁月,从血汗斑驳的千古民间,筱王古窑盛衰兴亡,只能化作文字,成为永恒的记忆……

据现年90高龄的金锦宝老人回忆说,古窑早已被树木和杂草覆盖,他小时候常到窑上放牛,有时能捡回一二只完整的“韩瓶”,也有部分农户任意在古窑上种植南瓜、山芋等农作物。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农用拖拉机开始普及,农村道路也逐渐变宽,于是古窑群周围的几个大队都将古窑的陶片作为铺路的宝贝。

当地百姓在挖掘过程中,将完整的“韩瓶”收藏起来。记得1982年,我在古窑址旁边的神山村上选中一位美女为妻,第一次踏进她的家门时,就看到墙上到处挂着“韩瓶”,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种子,饭桌上也有两只瘦高且较为精致的“韩瓶”,老丈人说是到田里干活时带茶水用的,并说这种“韩瓶”村上家家户户都有。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韩瓶”曾是文管部门和文物爱好者的“宠物”,1984年全市文物普查时,我曾在这里无偿征收到50多只韩瓶,以及一块岳飞墓志铭,刻有“岳飞生平”,字迹清晰,全部捐给了市文管会,主任谈岳鸣还发给我120元的奖金。同时还有许多专家和文物爱好者都到这个地方廉价收购“韩瓶”,因为有人收购,除了集体开挖外,农民私自开挖的也多了起来,价格也逐渐上涨,开始的时候只有几毛钱一只,后来每只五到十元。由于多年的开挖,致使圣东、新建、中窑、上窑等地的十多只古窑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潘山的一座古窑已夷为平地,并种上了茶树。

古陶罐

盛世的华美乐章

世人创造历史,历史印证着时代变迁的足迹。人类正一步步走向文明,我们岂能让这座历史的丰碑轻易地倒下!

2002年10月,筱王古窑群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政府各级对古窑群的保护开始重视,广大群众保护文物的自觉性也逐步增强,再也没有人去挖这些“韩瓶”了。2009年1月,西渚镇党委政府将古窑群的保护列为政府实事工程,针对古窑遗址目前的受损情况,根据文物管理部门提出的抗风化、防雨水、防坍塌方案,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管理。控制窑址树木生长,设置防护网、警示标志,禁止在遗址保护区域内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不准建设与古窑遗址保护无关系的建筑物。加大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村民保护文物的自觉性。为充分展示古窑群文化遗产,去年,镇政府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在五圣村中田沙水库附近建立了古窑址保护核心区域,配套建设了道路、绿化、亮化、标志牌等工程,设立了文物、图片展示区,修建了休闲广场,接待室等。同时逐步建设观光休闲、农家乐、采摘园、农产品经销等区域,逐步形成古窑遗址文化公园。

在五圣村门前有一个刚刚建好古窑址陈列馆,一踏进大门,即刻被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所吸引,这些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一下子让古窑群的形象变得清晰可辨。而在实物展示区,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古陶罐在柔和灯光映衬下是那样令人心动。这数百件陶罐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小缸、执壶、瓶、盆、碗等。比较多的一种是筒形的陶瓶,高度约20厘米至30多厘米,小底敛口,施泥浆釉,瓶的肩部有4个瓶耳,可系细绳或麻线,不用猜,这便是久负盛名的“韩瓶”了。

我们从政府去年新建的公路上向古窑址走去。这条路弯弯曲曲,独具一番风景,时而是一块块绿色的茶园,时而又是一片片花满枝头的果园,路边农家雪白的墙面掩映在茂密的竹林里,不时感觉到这里的空气是格外新鲜。经过两道弯,一片清澈明艳湖水映入眼帘,四周柳丝轻摇,梢尖微点水面,漾起泛泛涟漪。抬眼望去,不高的山坡,被绿色的茶园覆盖。我们正凝视着这番美景,突然从芦苇中飞出的野鸭把我们吓得一跳,未等我的快门按下,它们已经飞得老远了。据村书记说,这里就是全镇风景最美的中田沙水库。此时,我仿佛刚刚明白什么地方才叫青山绿水。

就在这风光别致中田沙水库旁边有一个“韩瓶”堆积场,真像一座耸立“小山”,四周已建起了木板路,“山顶”和“半山腰”各有一处休息亭。我们沿新铺的木地板小路拾级而上,几十步后,我们再也不愿走这样的光滑路,急切希望能亲自找到一只“韩瓶”,遗憾的是,这是一个堆积场,脚下全是废弃的陶罐残片,表面上难以找到完整的“韩瓶”。我们站在山顶,俯瞰着山脚,这是5000多平方米的坡面,足见当年这里窑场规模之大。随手捡起一块陶片,细细打量穿越千年而依然纯净的釉色,想象着当年窑火四起、陶罐遍地的繁忙景象。

尽管我们带走的只是几块残片,可是历史的足音却永远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

古陶罐

猜你喜欢

窑址陶罐宜兴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宜兴釉陶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