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春樱组培无菌外植体获得方法初探

2010-05-15南程慧王贤荣汤庚国

关键词:茎段迎春赤霉素

南程慧,王贤荣,汤庚国,顾 宇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迎春樱(CerasusdiscoideaYü et Li)属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樱属(Cerasus),小乔木或乔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单株树高可达15 m.伞形花序着花1~3朵;总苞片褐色,倒卵状椭圆形;苞片绿色,近圆形或扇形,果期宿存;萼筒管形钟状,外面被稀疏柔毛,萼片长圆形,平展或反折;花瓣椭圆形,先端两裂;核果红色或紫红色.迎春樱花色粉红,先叶开放,为早春优质的观花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生于山谷林缘或溪边灌丛中,海拔200~1 100 m处[1,2].

我国野生樱花资源丰富,但引种开发利用较少,仅有高盆樱(Cerasuscerasoides)、钟花樱(Cerasuscampanulata)、野生早樱(Cerasussubhirtellavar.ascendens)等少数种或变种进行过繁殖利用方面的研究[3-10].迎春樱作为华东低海拔地区的早春观花树种,至今还未有引种繁殖利用方面的研究见诸报道,作者仅见南京中山植物园、南京梅花山、杭州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及江西农业大学对其进行园林利用,且多属直接的野外成树移植.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迎春樱资源,丰富华东地区园林观赏树木种类,本实验进行了迎春樱组培无菌外植体获得方法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迎春樱进一步的组培快繁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2009年5月采于安徽黄山桃花峰的迎春樱成熟果实,经堆沤软化后,水洗干净;果核室温下于光亮处阴晾一周;装入密封塑料袋中,置于3℃左右冰箱中低温冷藏备用.

2010年5~8月于南京中山植物园采集迎春樱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作为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沙床苗外植体实验 检测低温冷藏10个月的迎春樱果核千粒重、生活力等指标;随机选取迎春樱带内果皮种子,打破内果皮,取出种子作为实验材料;自来水冲洗30 min后,70%酒精浸泡30s,0.2% HgCl2溶液浸种3 min,无菌水冲洗5~6次后,浸泡30 min,除去残余HgCl2;用不同浓度的GA(分子式C19H22O6,分子量346.37)溶液浸种6 h后,将处理好的迎春樱种子置于经过120℃高温消毒过的培养皿沙床中,沙床用对应浓度的GA溶液润湿[11];在温度为15℃,光照强度为1 500~2 000lx,黑暗8 h,光照16 h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测记录不同时间的发芽生长情况.每种GA处理3个重复,每个处理100粒种子,未经GA浸泡的作为对照试验.迎春樱种苗生长40 d左右具有两片真叶时开始组织培养实验.

参照闫道良、荣冬青钟花樱、野生早樱培养基的配置方法[5,7,8],配置MS+BA 1 mg/L+NAA 0.1 mg/L的启动培养基,其中pH为5.8,蔗糖30 g/L,琼脂粉7 g/L;将生长30、40、50、60 d具有两片真叶的迎春樱沙床苗于超净工作台上,剪去幼根,无菌水冲洗3遍,70%酒精浸30 s后,0.2%HgCl2溶液浸泡3 min,取出种苗,无菌水冲洗5~6遍;将每个材料剪成带子叶和带真叶的茎段接种于配好的培养基上,每种处理接种30瓶,每瓶2个茎段.培养室中观测记录外植体启动、污染等情况.

1.2.2 种胚外植体实验 按照沙床苗外植体种子检测、消毒方法对迎春樱种子进行处理,去除GA溶液处理[12-15];分别配置MS+GA0.05 g/L、MS+GA0.1 g/L、MS+GA0.15 g/L、MS+GA0.2 g/L的启动培养基,以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20瓶,每瓶接种3粒种子(pH、蔗糖、琼脂粉同沙床苗实验);培养室中观测记录不同时期种胚的发芽、污染等情况.

1.2.3 茎段外植体实验 于5、6、7、8月份分别采集迎春樱当年生嫩枝,剪去枝条上的叶片后,用洗衣粉洗去枝条上的污渍;将枝条剪成2~3 cm带腋芽的茎段,其中5、6、7月份接种材料均为当年生带腋芽茎段,8月份接种材料一部分为当年生带顶芽茎段,其余为腋芽茎段;于自来水下冲洗3~4 h后作为实验外植体;将外植体在70%酒精中浸泡30 s,0.2%的HgCl2中浸泡15 min,无菌水冲洗5~6遍后,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将消毒后的材料剪成1.5~2 cm的茎段,接种于MS+BA1 mg/L+NAA0.1 mg/L启动培养基上每次接种30瓶,每瓶2个茎段;培养室中观测记录不同时期种胚的启动、污染情况[5-8].

1.3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为23±2℃;日光灯照明,光照强度为1 500~2 000 lx;每天光照16 h.

2 结果与分析

2.1 GA处理对迎春樱种子休眠的影响及沙床苗组培外植体的选择

迎春樱带内果皮种子于3℃低温条件下干藏10个月后,种子生活力为97.6%,说明低温干藏有利于迎春樱种子保存.对赤霉素处理过的迎春樱种子进行沙床发芽试验发现,经赤霉素处理种子6 d后胚根伸出,对照试验未有胚根伸出;10 d时赤霉素处理过种子发芽率分别为 58.3%、61.7%、58.3%、65%(见表1),对照试验未有种子发芽,仅有8.3%的种子有露白现象;20 d左右时,对照实验开始有部分种子发芽,发芽率为5.0%;40 d时四种赤霉素浓度处理过种子发芽率接近最大值,分别为86.7%、86.7%、91.7%、96.7%,对照试验仅为10.0%,此时多数种苗具有2片对生真叶,未发芽种子及露白种子不再生长,对照试验及赤霉素浓度分别为0.05、0.1 g/L的处理种子形成的种苗开始有所污染,60 d时所有处理及对照试验材料污染加剧.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可知,迎春樱种子具有休眠特性,仅有低温无法有效打破迎春樱种子的休眠作用;对低温干藏种子进行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后,迎春樱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且随着赤霉素浓度的提高发芽率逐渐提高,以0.2 g/L赤霉素处理过的迎春樱种子发芽率最好,40 d时可达96.7%(如图1),未经赤霉素处理的对照实验,种子发芽迟缓,且发芽率极低,据此说明赤霉素处理可有效打破迎春樱种子的休眠作用,促进其快速萌发.

表1 不同GA浓度处理沙床苗发芽观测结果

表2 不同生长时期沙床苗外植体接种15 d时污染、分化结果

从表2实验结果可知,具有两片左右真叶的迎春樱沙床苗于不同生长时期接种在MS+BA1 mg/L+NAA0.1 mg/L培养基上,培养15 d时,芽的诱导及污染情况存在差别.光照培养箱培养30~40 d的迎春樱沙床苗,芽的诱导率较高,带子叶外植体和未带子叶外植体诱导情况近相等;用生长30、40 d的沙床苗做外植体,生长15 d时平均诱导率在分别为68.3%、65.0%,且污染率相对较低,平均污染率分别为18.3%、25.0%;用光照培养箱培养50 d的迎春樱沙床苗作外植体,接种后芽的诱导率开始下降,污染率明显升高;光照培养箱培养60 d的沙床苗作外植体,接种材料培养15 d时污染严重,平均污染率达75.0%.对MS+BA1 mg/L+NAA0.1 mg/L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的无菌材料进行相同培养基转接,转接后生长40 d,从叶腋分化出1~3个,高2~3 cm的丛芽(如图2).

沙床苗是由经过消毒的迎春樱种子发育而成,各部位器官幼嫩,且培养条件是在无菌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获得的材料病菌较少,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沙床苗逐渐开始污染,光照培养箱培养30~40 d的迎春樱沙床苗是较为理想的外植体材料;生长50~60 d的迎春樱沙床苗由于自身感染病菌严重,作为外植体接种后污染严重,已不适合作外植体材料.

图1 GA浓度为0.2 g/L的40 d沙床苗 图2 A处理增殖芽

2.2 不同浓度GA处理的MS培养基对迎春樱幼苗分化的影响

GA处理过的MS培养基可诱导成熟迎春樱种胚形成幼苗,不同GA浓度处理的MS培养基对迎春樱种胚苗的诱导存在差别(如表3),MS+GA0.05 g/L培养基对种胚苗的诱导率相对较高,为23.3%;对照实验中迎春樱种胚苗的诱导率极低,仅为3.3%,明显低于其它处理的诱导率;培养25 d时,几种处理种子污染严重;未萌发种子于25 d时逐渐失去活力,丧失萌发能力.

表3 不同GA处理25 d时种胚分化结果

表4 MS+BA1 mg/L+NAA0.1 mg/L培养基对迎春樱芽诱导的结果

表5 不同处理40 d后芽苗的增殖结果

本实验后期种子污染严重,未能很好反映不同浓度GA的MS培养基对迎春樱种胚苗诱导率的大小差异,但与对照试验相比,赤霉素处理过的MS培养基可有效打破迎春樱种子休眠,促进其种胚苗的诱导,提高诱导率,说明基本的MS培养基不能有效打破迎春樱种子的休眠作用,赤霉素处理可有效打破迎春樱种子的休眠作用,促进其快速萌发,这与沙床苗发芽观测试验结果一致.用此种方法获得的无菌苗进行芽的诱导,诱导率在90%以上.

2.3 迎春樱茎段外植体芽的诱导

由表4可知,接种于MS+BA1 mg/L+NAA0.1 mg/L培养基上的迎春樱带腋芽嫩枝茎段,培养25 d时观测发现,芽的诱导率均较低,5月份芽的诱导率为2.8%,6月份为1.1%,7月份为0;5月份接种材料污染率较低,但褐化率高,为93.0%,6、7月份接种材料的污染率明显提高,分为80.0 %、94.3%,褐化率也因此下降,分别为18.9%、5.7%.8月份诱导率为30.0%,诱导丛芽发生茎段均为带顶芽的材料,当年生带腋芽茎段未有丛芽发生,污染、褐化材料均为带腋芽茎段.

迎春樱枝叶幼时毛被明显,叶缘腺体分泌粘液,易沾染病菌,5、6、7、8月份获得的带腋芽茎段外植体难以像钟花樱、野生早樱一样获得较好的丛芽诱导效果,褐化率、污染率较高,不适宜作为芽诱导的外植体材料.而正在生长的带顶芽茎段8月份尚能有效诱导丛芽发生,说明迎春樱的丛芽发生与外植体的幼嫩程度有关,带顶芽茎段可作为迎春樱的外植体材料.

2.4 迎春樱丛芽增殖培养

将前两种试验方法获得的无菌材料分别进行继代转接,其中一处理转接至MS+BA1 mg/L+NAA0.1 mg/L培养基上,培养40 d时进行观测记录,记为处理A;另一种先转接至MS+BA6 mg/L+NAA0.05 mg/L的培养基上培养10 d后,再转接至MS+BA1 mg/L+NAA0.1 mg/L培养基上, 30 d时观测记录分化结果,记为处理B;第三种直接种至MS+BA6 mg/L+NAA0.05 mg/L培养基上,40 d时观测记录诱导分化结果,记为处理C.

由表5可知,A处理增殖系数最小,为2.2%,增殖芽数量少,但芽苗叶形正常,生长健壮(如图2);B处理增殖系数最大,达16.5%,增殖芽苗数量极多,但部分芽苗成莲座状,叶片卷缩(如图3);C处理芽苗介于A、B之间,增殖系数为5.8,增殖芽叶腋处又有丛芽,芽苗前期生长较快,后期生长缓慢,芽苗较生长较弱,叶片浅黄绿色(如图4).

3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诱导分化出丛芽,说明迎春樱丛芽的增殖诱导相对较容易;B处理中,前期培养基中BA含量较高,后期降低,增殖芽数最多,据此推测前期高浓度的BA刺激对迎春樱丛芽的诱导有利;C处理前期芽苗增殖明显,后期芽苗生长变弱,叶色发黄,据此推测含有高浓度BA的MS培养基,对迎春樱丛芽的诱导有利,但对其正常生长不利.因此,迎春樱丛芽的诱导可采用前期高浓度的BA刺激诱导丛芽,后期减少BA含量进行增殖壮苗的方法来诱导分化.

3 结论与讨论

低温干藏可有效保存迎春樱种子,但不能有效打破其休眠;不同浓度赤霉素浸泡6 h的迎春樱种子于沙床培养40 d后,以0.2 g/L浸泡过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6.7%;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的MS培养基上的迎春樱种子,可有效诱导出完整幼苗,但此种方法污染率高,诱导率低;两种赤霉素处理方法均说明迎春樱种子具有休眠作用,赤霉素处理可有效打破迎春樱种子的休眠作用,促进其快速萌发.

图3 B处理增殖芽 图4 C处理增殖芽

3种外植体获得方法中,以光照培养箱培养30~40 d的迎春樱沙床苗作为位外植体最为理想,平均诱导率为65.0%~68.3%;不同浓度GA处理的MS培养基诱导形成的无菌苗,由此种方法形成的无菌苗进行芽的诱导,诱导率在90%以上,污染极少,但此种方法前期无菌苗难以获得,诱导无菌苗时污染严重,启动困难,浪费种子及培养基;用当年生嫩枝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诱导率最低,污染严重,不宜作为组培外植体材料,而以当年生带顶芽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芽的诱导发生容易,为理想的外植体取材部位.

本实验B处理具有较高的增殖系数,丛芽诱导显著,因此,迎春樱丛芽的诱导可采用前期高浓度的BA刺激诱导丛芽,后期减少BA含量进行增殖壮苗的方法来诱导分化,具体的激素配比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等.中国植物志(第3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6-89.

[2]王贤荣.国产樱属分类学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1997.

[3]王光萍,黄敏仁.福建山樱花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73-75.

[4]段晓梅.冬樱花扦插繁殖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1):43-45.

[5]闫道良.钟花樱群落特征与繁殖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6]吕月良.福建山樱花群体遗传多样性、繁育技术体系和育种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7]荣冬青.野生早樱组织培养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8]荣冬青,王贤荣.垂枝早樱“红枝垂”组培快繁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5):72-75.

[9]赵大克,郑丽.云南冬樱花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5):778-782.

[10]朱继军.冬樱花引种及嫁接繁育初报[J].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2010(6):39-41.

[11]南程慧,王贤荣,伊贤贵.“红直垂”种子萌发特性实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5):117-118.

[12]刘用生,鲁学涛.樱桃种子的休眠与萌发[J].烟台果树,1995(1):30-31.

[13]王沙生,高荣孚,吴贯明.植物生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303-306.

[14]孟新法.不同浓度赤霉素对解除桃种子休眠及实生苗生长的效应[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447-451.

[15]郑然,毕望福,王沙生.山桃种子内源激素在休眠萌发期间的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6(2):30-31.

猜你喜欢

茎段迎春赤霉素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分蘖洋葱实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迎春
HgCl2 和84 消毒液在月季组培中消毒效果的研究
不同激素对甘草带芽茎段诱导丛生芽的影响
Attitudes, knowledge levels and behaviors of lslamic religious officials about organ donation in Turkey:National survey study
石灰水浸泡不同部位茎段对木薯苗生长的影响
低温及赤霉素处理对丝绵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何迎春
让我们携手迎春
赤霉素对亚高温胁迫下番茄花柱外露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