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澳一号”水下考古直击

2010-05-14张晓萍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20期
关键词:南澳春水沉船

张晓萍

“南澳一号”,一艘沉睡在海底的明代商船,渔民的盗捞打破了它400多年的沉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例证,它免于再次被破坏的唯一途径就是抢救性发掘。“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2010年的“一号工程”。5月10日至20日,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水下直播,更让亿万观众目睹了“南澳一号”考古发掘的现场

5月21日,广东汕头南澳岛。

在经历了一夜雷电交加的大雨之后,狂暴的大海终于平静下来,温柔地舒展开蓝色的碧波。

“南天顺号”作业船平稳地栖泊在大海上,这艘长62米,宽22米,重2000吨的中型打捞船,是“南澳一号”水下考古的海上基地。就在昨天,这条船上还异常繁忙,中央电视台在船上对“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进行了连续十天的直播报道之后,今天,70人的报道团队从“南天顺号”撤离,这艘作业船又恢复了它的平静,继续和它日夜厮守的将是20名水下考古队员,他们的领队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崔勇。

48岁的崔勇是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首批队员,20多年的水下考古经历练就了他沉稳的性格,黝黑的皮肤是他长期大海生活的印记。崔勇站在甲板上察看天气。虽然现在海面风平浪静,能见度也不错,但系在甲板上的入水绳被海流吹成了约70度的弧形,证明海底的水流还是很大的,不适宜下水作业。水下考古和陆地考古不同,必须看天行事,最佳的作业时间是海水的平潮期。

下午四点,在半个多小时的等待之后,入水绳渐渐贴近船舷,表明海水流速变缓。“可以下水了。”崔勇和他的团队从4月9日来到船上开始“南澳一号”的考古发掘工作,计划持续到7月结束。每天,他们都会根据潮汐和天气的变化选择合适的下水作业时间。4月至7月是南澳海域最适合水下考古的时间段,他们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把沉船文物采集、保护起来。

这艘沉没于海底的明代商船,在27米的海底深处依旧保持着相对完好的外形,经水下考古队员测定,古船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也应在7米开外。船身在海底保持正沉状态,船头方向朝向出海的正南方向,古船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它的隔离舱和船舷仍旧完好。在过去三年的时间,考古队员从这艘古船上陆续发掘了上千件青花瓷器,经专家鉴定,它们多是出自于福建漳州的民窑。“南澳一号”成为继“南海一号”之后,印证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重要实物例证。

这次准备下水的有4名水下考古队员,他们被分成测量绘图组和采集文物组。为了保障安全,潜水作业实行双人编组的潜伴制度,一旦一人发生危险,另一人及时给予帮助。每次下水作业,最多两组人,因为海底的能见度低,如果水下作业的人太多,海水会更浑浊。

下水之前,照例是准备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套潜水装备,包括潜水服、面罩、压缩空气瓶(或高氧气瓶)、脚蹼、配重铅块、潜水电脑表、潜水刀、水下电筒、指南针等。当队员们整理装备时,领队崔勇就在一旁盯着,时不时提醒队员们注意事项。作为领队,潜水安全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每次他都会做好详细的安排,比如入水顺序、出入水的时间、海底停留时间等等。海底环境变幻莫测,水下考古队员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规范操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首先下水的是测量绘图组的王志杰、周春水。除了一般的潜水装备,他们还带有绘图板、铅笔、尺子等专业工具。铅笔用一根小细绳拴在绘图板上,以防掉落。这些东西他们都挂在所背的双瓶气囊的挂钩上。潜水员入水要顺着入水绳——作业船与沉船间的一条固定绳索,它不仅是判断沉船位置的参照物,也是确保潜水队员能回到船上的标志。下水的要求是“快”,对于水下考古队员,到达30米的海底要求在一分钟左右。王志杰背着重约50公斤的潜水装备,走到船边入水处,向前一个大跨步,腾身跃入水中,他的头首先沉入海下,脚蹼在迅速打水。当下水到5米深度时,王志杰的耳膜开始感受到被水压迫的疼痛,这是潜水的正常反应,有着5年水下考古经验的他已经习已为常,他不断地做着吞咽和鼻吸气的动作,以调节体内气压,保持身体平衡。一分钟后他和潜伴周春水到达27米深的海底。

第二组下水的是负责采集文物的石俊会、罗俊雄。石俊会说他下到12米深时,入水绳被水母须缠绕。每一个水下考古队员通常都有被水母蜇伤的经历,脸、脖子这些皮肤裸露的部位常被水母侵袭,此时身体会出现触电般的刺痛、红肿,中毒严重的会感到胸闷、恶心。35岁的石俊会自小生活在海边,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凭着4年水下考古的经验,他沉着应对,迅速将水母须拨开,直接下沉。不过,越向下光线越暗,到15米深处时,海底就是昏黑一片了。石俊会打亮手电筒,才有一米左右的能见度。

在队员们下水时,领队崔勇及2名应急队员一直在船上密切注视着。每次潜水作业,船上都要安排两名应急潜水员,他们的职责是在船边时刻观察水面的气泡,一旦水下发生问题,便会实施紧急救援。

作为水下考古队员,他们必须适应海底的黑暗,以及在黑暗中工作。“黑暗最初带给我的是恐惧。”王志杰说。试想一下,即使在陆地上,如果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伸手不见五指,完全凭探摸去工作,而周围可能危机四伏,其困难程度和心理压力会是怎样的情形!更何况在海底,随时会有暗流涌来,身体难以保持平衡。不过,王志杰早已度过了这个心理关口,现在他不仅不恐惧,而且能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今天海底能见度不高,王志杰和周春水必须分工合作。周春水一手打灯照明,一手拿尺子测量,王志杰则专门绘图。今天他们要做的工作是对一号舱的器物进行标记绘图,这些将是水下沉船最原始的资料。

在27米深的海底,石俊会明显感受到海水的压力。在水下,每增加10米深度会增加一个大气压,27米的水深意味着要承受相当于陆地上4倍的压力。石俊会按了一下腰间的按钮,排出了一部分空气,让自己处于中浮力状态(即压铅的状态等于自身的浮力),感到行动自如了许多。在水电筒光的照射下,他看见二号舱里一摞摞青花瓷器整齐地码放着,这种海底的探秘总是让他有抑制不住的兴奋。他向上蹬动脚蹼,让身体向下沉,小心翼翼地靠近二号舱,用双手拿起一摞青花瓷大盘,水平移动到靠近旁边一米左右的方形大吊篮,把瓷器稳稳放在里面,如此不断地重复。

当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岸上的领队崔勇则在密切注意着时间。队员们这次下海背的是高氧双气瓶,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水下工作大约35分钟。如果超出这个时间,氧供不上,身体就会发生危险。尽管队员们可以通过电脑潜水表掌握出水时间,但为了确保安全,每次时间快到时,崔勇都会通过水下喇叭通知大家。

30分钟后,王志杰示意潜伴周春水整理装备,准备出水。对于潜水,下水时要求的是“快”,出水则要求“慢”。因为在压缩空气中,有很多一部分是氮气,在水下时间长了,多余的氮气溶解在血液当中,无法代谢,因此必须要在不同的深度进行悬停,让血液中的氮气随着周围压力的逐渐减小而慢慢释放出来。根据操作要求,王志杰放掉气囊内所有的气体,靠脚蹼向上踩动的力量出水。他和潜伴在12米深处停留一分钟,9米深处停留1分钟,6米深处停留了3分钟,10分钟后,他们顺利出水。

20分钟后,采集的瓷器也被吊出水面。这些瓷器被运到船上的文物清洗区域,工作人员用高压水枪将表层的污泥冲洗掉。这次采集上来的仍旧是青花瓷器,共有100多件,包括各种大小的盘、碗、罐、盆等。工作人员会将这些瓷器进行分类、标记,日后将移交给当地博物馆保存。★

(本组报道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支持完成)

猜你喜欢

南澳春水沉船
推荐书目《繁星·春水》
小荷
春水悠悠
春水,我愿随你同去
海底沉船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
世界著名沉船事件之四——卑斯麦舰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