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创造”的忧虑

2010-05-14孙武臣

杂文选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症结校本学校

孙武臣

曾有报道,在2009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全国中小学生向往的清华、北大仅居第四十九位和第五十二位。这和我们的期待值相去甚远。排名标准如何界定,报道虽语焉不详,但培养出的人才数和有影响的论文数是令人信服的标准,因为它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

由此使我想起前不久的另一个报道,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二十一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两则令我们尴尬和忧虑的消息互为因果,虽然已经都不是新闻了,但我的心却始终平静不下来,它命令式地让我们不能不思考:我们教育改革的症结是什么?

宋代教育家胡瑗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这话道出了我们教育改革的症结,即丢失了以德为本的素质教育,自然培养不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多年来,素质教育非但没有取代应试教育,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围绕“一纸文凭”为核心的整体性的恶性循环圈。据报道,小学生的书包平均重达六七斤,他们自嘲说自己是“忍者神龟”。每天做作业两三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只有补习日。中学生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而大学生学习又紧张不起来,毕业班的课堂空荡荡,学生不上课的最好理由是“找工作去了”。无形中本科四年压缩到三年,专科三年压缩到二年,研究生也常处于“放羊”状态,难得见导师一面。

当高考成为我们教育惟一的评价机制时,自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风向标”。比如,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重精英化取向轻大众化取向,结果是阻滞和消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只认“白领”,不肯也不甘做“蓝领”和“灰领”。似乎我们的教育方针都迷失了方向,大大削弱了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需高薪招聘高水平的技师。盲目扩招,毕业生多了,却加大了找工作的难度。重名校、重点校轻一般学校,结果是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公平;重循规蹈矩的死记硬背轻独立思考的标新立异,结果是忽略和扼杀了“比知识更重要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大中小学生整体性的欠缺。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我们在起点就已经输了,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也失去了支撑力。特别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造成的恶果,令人十分堪忧。综合素质日益低下,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就演出着一出出丑剧和悲剧:论文抄袭、学术造假、校长受贿、师德流失、择校高收费、冒名上大学……当金钱的“铜臭”污染了圣洁的教育殿堂,学校再不是精神家园时,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怨声载道的教育问题是有目共睹的。它不全来自教育本身,因为教育离不开社会的作用与制约。如今应试教育已经如同一列飞速行驶的列车,一般只在机制和课改上做些修补的措施怕是刹不住闸的。据报载,“作为高中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校本选修课从2008年出现在中学校园以来,就备受学生家长和媒体的关注。目前北京市三百二十五所普通高中所开设的选修课已超过三千门。”“然而,依据前段时间公布的2010年高考新方案,校本选修课无一被列入新高考的考查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是让学生开阔视野还是提高成绩?显而易见的答案让原本就失衡的天平瞬间就在‘积极备考的舆论中为‘高考成绩一边增加了砝码。”于是在应试教育巨大的惯性作用下,校本选修课纷纷被挤占,选修课形同虚设了。

可见教育的症结已非一招一式所能治愈,要解决问题还需超越教育界,非综合治理不能显效。比如,除了教育界的有力举措之外,让全社会再次解读并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才是治疗的根本目的。

题图 / 怎可心有旁骛 / 杨树山

【“杂文专版撷英”栏目作品

选自2010年3月28日、6

月27日《北京日报·副

刊·杂文》】

猜你喜欢

症结校本学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颗残缺的西瓜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症结与对策研究
试析实体店面临困境及转型的出路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