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帽子与王

2010-05-14

杂文选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梅贻琦大学校长南开

张 鸣

先讲一个故事。1939年12月29日,是梅贻琦五十岁生日。为了对这位辛苦的“老板”表示敬意,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给他办了一个生日会,梅贻琦拗不过,只好答应。在会上,人们纷纷赞扬这位劳苦功高的寿星,但他却说,我只是京剧(当时叫平戏)中的王帽子,看起来很尊荣,也很重要,其实无足轻重,有幸跟诸位名角儿在一起搭戏,大家演得好,我也与有荣焉。

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西迁云南,联合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开是私立大学,北大是国立大学,清华也是国立大学,但都跟外交部关系密切,有美国退还庚款的支持。三校体制不同,而且当时三个校长——南开的张伯苓、北大的蒋梦麟和清华的梅贻琦,都是名满天下的教育家,合并之后体制如何,谁来管事?但是,那时候三校还就是合并了。合并中和合并后,出力最多的,就是清华的梅贻琦。事实上,由于张、蒋二位在中央政府另有事务,西南联大的校务,也基本上是梅贻琦在管。

当年西南联大共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院二十六个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选修班。一百七十九位教授,均为一时之选。绝大多数是留学生,大部分留美,其余留英、留学欧陆和日本。即使少数没留过学的,也是钱穆、刘文典这样个性鲜明的牛人。三校渊源不同,风格各异,加上来源这样复杂,牛哄哄的一大群教授,聚到一起,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办好一个大学,的确不容易。

虽然说当时的大学是教授治校,但毕竟是把三个教授委员会放到了一起,中间如果没有一个调和的当家人,无论如何都玩不转。而梅贻琦就是这样一个当家人,天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居然把这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现在公认,尽管西南联大实际上是草屋大学,却代表了民国时期大学的最高水平。梅老板的本领的确高超,当年他做清华的校长前,心高气傲的清华师生,已经连续赶走了四任校长(当时称为“倒校长”),他却一直做了下来。

对此,他解释说,因为我姓梅,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当然,事实不是如此。梅贻琦的本领是,永远在幕后,永远做服务,真正的服务,决不出头露面。这个简单的办法,让清华人接受了他,也让北大和南开人接受了他。

京戏中的王帽子,就是指某些在需要皇帝角色的戏中演皇帝的人。由于清代不能让皇上字眼出现在戏中,所以,所有的皇帝都是王。一个角色,戴着王冠,坐在最中央的位置。所有这样的戏,扮演王的角色,实际上没多少戏,就是摆设。显然,在西南联大,梅贻琦的作用,不是王帽子。在抗战时期,学校还需要躲空袭的特别状况下,他实际上是舞台监督兼后台总管,事务超级繁忙。但他却宁肯说,自己这个校长,只是看起来尊荣的王帽子,他沾了教授们的光。

现在的一些大学校长,即使自谦,也不会自称王帽子了。一来他们不知道王帽子是干嘛的,二来他们变成了大学名副其实的王。如果本人脾气再大一点,名气再大的教授,也得折服在校长的声威之下。校长即使原本就是官员,做了校长,也必须是学校级别最高的教授。当初学经济的,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原来学历史的,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当然,同时必须是著名教育家。有的校长,身兼四五个著名的“家”。

王从来都是一言九鼎的。只是,大学里的王,不仅有王的威风、王的气派,还有古代大王所没有的学衔,人家还是大学者,一堆著名的“家”。有趣的是,这些事实上的王,还经常跟西方的大学校长一起开论坛,讨论世界的大学问题。只是不知道这些有官衔的大学校长,为何纡尊降贵,肯跟人家那些没官衔的校长平起平坐?

【原载2010年6月19日《新京报·评论周刊·人文专

栏》】

题图 / 王帽子 / 佚名

猜你喜欢

梅贻琦大学校长南开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不来的理由
我是爱南开的
大学校长为何能当调停人
梅贻琦的一次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
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环境
汪东波张智勇等人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