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汤煨评论

2010-05-14徐百柯

杂文选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老汤冰点时评

徐百柯

“冰点”是锅老汤,“事件观”这一栏目是最新煨进老汤的食材。我们希望它能以评论的样态和形式,散发出老汤的醇厚香味,传递出老汤的价值坚守。

《冰点特稿》创立于1995年,其后曾设《冰点时评》,由中国青年报评论部的同事主持。《冰点周刊》创立于2004年,随即便有“人物点评”和“视点”这样的微型评论栏目。每期四条,每条两三百字的微型评论,我们希望呈现出“峭拔”的面貌,或发人所未见之微,或以完全个性化的思考和行文达到“新闻事实都已知道,但要看看‘冰点怎么说”这样的效果。

应该说,经过五年的经营,人物版的“人物点评”和观察版的“视点”已成为《冰点周刊》的两个看点。不少同行和读者反映,每周三拿起“冰点”,总是先扫一遍这两个栏目,颇能获得阅读快感。曾有读者雅意玩笑,称“冰点”的点评文体特征是:前半截“阅微草堂笔记”,后半截“太史公曰”。

2009年6月,《冰点周刊》改版。原来的“视点”栏目改为“新闻眼”,文体上仍是微型评论,但对炼意和炼句提出更高要求。每期一千五百字左右,关注三到四条新闻,并在这些新闻之间贯注强大的主观逻辑,以呈现一种丰满的意象,或我们所认同的理念,又或我们所珍视的情感。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栏目追求一种接近于诗的文字质感。

我本人撰写最初的几期“新闻眼”后,曾收到读者来信。信中称:“特别让我喜欢的是那些短篇点评,文字中既有冷静的理性,又蕴含温情,这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的……新闻眼里有分析亦有感喟,我欣赏其中表现出的思想深度。”

我们对新的一版的定位是要更紧贴时事,凸显新闻性。循此思路,更大的创新是,在头条位置新设“事件观”栏目。可以说,每期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事件”观就是《冰点周刊》的社论。

改版第一期,“事件观”以本刊编辑部名义发表了《愿天下学子心想事成》。在文字打磨上,这篇评论并未达到最佳,但它在立意、传情以及语言风格上,体现了《冰点周刊》对评论文体的追求。我们希望探索出一种不同于当下多数时评写作路数的文体风格,冰点内部将这种追求戏称为“性感评论”。以《愿天下学子心想事成》为例。立意上,我们关注当周大事件——几天后即将举行的高考;情感表达上,我们希望借此文让考生和考生家长感到安宁和温暖;语言上,我们明确地反感许多“为评而评”的时评写作那种或过于死板、或过于轻佻的文风,我们明确地追求文字的漂亮、文采的张扬。

同样的思路,“事件观”在国庆六十周年时,向构成我们国家伟大根基的默默无闻的人们致敬;在元旦之际,写给生活在角落里的普通人。这些代表了整个《冰点周刊》编辑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也愿意为普通个体不普通的故事和命运(这实际上是《冰点特稿》从1995年起为中国新闻界所开启的一个方向)奉上我们的头条位置和评论文字。在“暴走妈妈”被抬高到感动全国之前,在这还仅是一条地方新闻时,“事件观”就以最大的热情褒奖了其中所体现的亲情和人性的光辉。在家乡农村坚持办学、突患白血病的贵州青年赵鹏,知道他的人还很少时,“事件观”就明确提出,他的身上闪烁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并呼吁:但愿对抗贫寒命运的故事不是一个悲剧。

“事件观”弘扬善,也不回避恶,所以我们关注诱骗智障者下矿井,实施谋杀并骗取赔偿的人心盲井。“事件观”直面积弊,比如,武汉大学校领导落马所反映的高校日益严重的贪腐现象;但也乐于以建设性的态度关注点滴进步,比如,吉林大学“政学分离”的尝试。

“事件观”不回避政治,所以我们关注政审中的荒唐,大声疾呼:父辈的“污点”不是下一代的胎记。“事件观”也不回避公众中意见极端分歧的事件,所以我们关注杨元元自杀事件,并提出这一事件不应是二选一的站队、正反方的选择,“如果可能,请给这个生命最后一点尊重”。所以我们关注网瘾治疗乱象,并进而明确批评:把那些由实际上的坏教育所认定的“坏”孩子送去改造的所谓特训机构,是一个残忍而恶劣的灰色世界。

“事件观”尝试赋予评论更多的学识支撑。大师凋零后,我们逼问:谁为季羡林、任继愈二先生撰墓志铭?举国上下关注血腥拆迁时,我们试答严复百年前的“进士考题”,提出重申并维护《宪法》的权威、重申并维护《宪法》关于公民个体权利的规定、重申并维护《宪法》及《物权法》关于公民私有财产的规定。

目前,“事件观”积累了半年有余、三十多期,还远远算不得成熟。所以我们把它看作煨在老汤里的新食材。假以时日,愿有更多带着香浓“冰点”气息的评论奉献于读者。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

猜你喜欢

老汤冰点时评
对手
冰点以下的缝合
让你爱上我
折光率、冰点、密度与发动机冷却液浓度关系
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中青报“冰点”研究述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醉酒测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