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治国者先治吏

2010-05-14葛志国

杂文选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韩非子官吏晏子

葛志国

无论古今中外,吏治的好坏始终是衡量政治是否清明的最重要标志,也是最终决定国家能否强盛以及是否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内著名反腐专家、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谈到广受社会关注的裸官问题时气愤地说:“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从1995年到2005年,我们现在有一百一十八万官员配偶和子女在国外定居。对这些官员,他们应该及时向组织汇报,其配偶和子女到国外去定居留学,费用从何而来,是谁提供资助的?”(据2010年3月11日《云南信息报》)另据北京市检察院披露,近三十年来,中国外逃官员数量约为四千人,携走资金近四千亿人民币,算起来人均席卷约一亿元赃款。真是“我跑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晏子春秋·问上篇》也说:“治国何患?患夫社鼠。”社鼠者何,“人主左右是也”。英雄所见略同,都可谓一语中的。看来,治理好国家的根本全在于管理好各级官吏!

两千多年前,齐君景公和相国晏婴一起登上了国都临淄城的顶级娱乐场所“天上人间”——路寝之台。景公面对锦绣江山,胸中涌起无限家国情怀,不禁对晏子谓然而叹曰:“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让俺家的统治世代相传,万岁万岁万万岁那该有多好啊。晏子并没有拍领导的马屁,而是严肃地回答:“臣闻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今君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因为当时的齐国,正是“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的状况。晏子所谓逆政害民者,直指以景公为首的各级权贵们只知敛财自富,不顾百姓痛痒祸福。所以晏子才担心最终会导致“百姓必进自分也”。如果这样的话,国将不存,你景公还奢谈什么子孙后代啊?!

稍后的战国,同样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赵简主出税者,吏请轻重,简主曰:‘勿轻勿重。重则利入于上;若轻,则利归于民。吏无私利而正矣。薄疑谓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赵简主就是战国时期赵国基业的开创者,嬴姓,赵氏,名鞅。史称一代明主,他在厘定税收及其标准的时候,虽然也想防止官吏们徇私舞弊,但同时却又怕“利归于民”。结果当然不免于让善于巧立名目、假公济私的“奸吏”们中饱私囊。

由于人之本性的决定,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人的私欲是可以无限膨胀的。对于掌握公共资源分配权力的官吏阶层,由于都有近水楼台的便利条件,所以更需要严刑峻法予以约束。否则再好的政策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即使惠民的措施也可能被歪嘴和尚异化为与民争利的借口。

《晏子春秋·内谏》里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和妙喻。“今夫胡狢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余,寡者五六,然不相害。今束鸡豚妄投之,其折骨决皮,可立得也。……今君举千钟爵禄而妄投之于左右,左右争之,甚于胡狗!”

荒唐的吏制和昏乱的吏治只能造成官吏们蜕变为“胡狗”。如果仍然放纵不问的话,则“胡狗”们必然还会再化为豺狼!而在这种畸形官僚体制笼罩下,社会的优质资源将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出身决定命运”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人会失去了通过努力和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而这样的社会土壤又必然会孕育出种种极端的思潮。如晏子所预言“百姓必进自分也”——社会最终以极端的方式重新洗牌。

【原载2010年6月9日《教师

报·品位》】

题图 / 见风使舵 / 木木虫

猜你喜欢

韩非子官吏晏子
鲁人徙越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聪明的官吏
一钱斩吏
晏子使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