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役”拍完,抗日“会战”怎么办?

2010-05-14孙焕英

杂文选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界解放战争

孙焕英

有人说,内地解放战争的“战役”相关影视作品已经拍完了——全景式的,花絮般的,都有了。那么,抗日战争的“会战”呢?怎么办?要不要在影视上也来点儿,规模也上点儿档次?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解放战争,是当代阶级矛盾的现实体现;抗日战争,是当代民族矛盾的现实体现。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同一时代的现实生活,哪一种应该是重头戏?我想,稍有一点文艺常识的人,都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抗日战争的“会战”比起解放战争的“战役”来,是于文艺创作而言更为重要的现实生活。这是因为: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中国被日本鬼子亡国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者灭种了,那还有什么中国?

抗日战争的“会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的产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胜利的结晶。为了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因此,文艺作品反映抗日“会战”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肯定国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是歌颂国民革命军。

解放“战役”,有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抗日“会战”有淞沪会战等等俗称“二十四会战”,它们要比解放“战役”多得多、丰富得多。总体来说,抗日“会战”是文艺创作宝贵的题材,更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事迹。有些抗日“会战”,其规模之壮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文艺创作,在拿着放大镜找寻、在拿着洛阳铲挖掘遥远的爱国英雄时,为什么对眼前为国捐躯的抗日烈士却视而不见呢?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么?

文艺创作反映抗日“会战”,也是在实践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在“四人帮”控制文艺界的年代,是绝对不敢涉足抗日“会战”的。极左思潮登峰造极的“文革”时期,据说有些抗日“会战”的烈士墓群也被“破四旧”了,民族英雄居然成了游魂野鬼!“文革”结束、粉碎“四人帮”已经很多年了,文艺创作应该从极左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了。

应该明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是一回事,主义和抗日也不是一回事。不信仰马列主义不等于不抗日。封建帝王都可以充斥当今的影视作品,而抗日“会战”的民族英烈却少见于荧屏,当今的文艺界,怎么向子孙解释?如何向历史交代?

从历史的时间表上来看,抗日战争在先,解放战争在后。参加抗日战争的人们,比参加解放战争的人们早逝。以此来看,文艺界抓紧抗日“会战”题材,比抓紧解放“战役”题材,更为紧迫。等到抗日一代都走了再来抓紧抗日“会战”创作,那就人为地增加了困难。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不承认侵华日军是被中国人打败的,而自认为是输给了美、苏。只有几出《沙家浜》、《红灯记》,只有几部《地道战》、《地雷战》,能让日本右翼势力缄口无言么?要使他们甘拜下风低头认罪,就必须在文艺创作上表现那些大规模,甚至整个建制消灭日军的抗日“会战”。中国当代的文艺创作轻视抗日“会战”,其结果只能是为日本右翼势力提供口实,长外族威风灭民族志气。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解放“战役”拍完了,抗日“会战”该拍了;国共内战已经“拍完”,国共合作应该“开机”了。

【原载2010年10月7日《大公

报·大公园》】

题图 / 历史的警钟 / 派威尔·

科奈斯基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界解放战争
都是文艺界人士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批判的研究综述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战期间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再认识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解放战争究竟打了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