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怎样才能做到顺学而教

2010-05-10■梁

天津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小斌小豪全班学生

■梁 峰

梁峰,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校长,北辰区首批名校长;全国和谐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北方教师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有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天津教育》等报刊上发表。

顺学而教讲的就是“顺”,“顺”就是要放下“师道尊严”,丢掉“表演意识”,不固守于课前设计,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情况是难以预设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见机而作,顺学而教。中小学语文课如何才能做到“顺学而教”?我在实践中体会到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下顺学而教

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平等的机会,这是落实教育过程公平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所谓的“差生”,即使这堂课看起来很顺畅,也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一个周一的上午,我到一年级随堂听课。第一节是数学课,紧挨着我的是一个瘦弱的叫小豪的学生。整堂课,教师没有理睬他,他也一言不发,只是因为我在一旁,小豪强打精神,规规矩矩地坐着。第二节是班主任李老师的语文课,题目是《两只鸟蛋》,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识字。课堂上有个环节是“开火车”,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识字效果。“小火车”开到小豪时停下了,小豪不认识“蛋”这个字,全班学生的目光射了过来。李老师轻轻地说:“小豪,如果不认识这个字,可以换一个,行吗?”小豪马上读出了下一个字,全班学生报以掌声。小豪激动不已,在下面的时间里多次踊跃举手。在即将下课时,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们要保护小鸟”,“小鸟是我们的朋友”,很多学生的发言都围绕环保主题。小豪的手还在高高举着,李老师最终将目光和机会送给了小豪。“老师,我认为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错就改。”李老师还没有来得及评价,全班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后我与李老师交流,李老师非常内疚地告诉我,要不是因为我听课,是不会给小豪机会的,因为在所有人眼里,小豪是“差生”。但就是这位“差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独树一帜,赢得了全班学生的掌声。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豪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进步很快。

二、要在尊重学生个体感受的情况下顺学而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有不同的生活背景。面对课文,学生往往会“触景生情”,在课堂上反应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感受顺学而教。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县教研室到一所学校听课,随机抽取了张老师的课,教研组长再三嘱咐,一定不要拖堂。张老师走进课堂,除了看到后排的听课领导,还惊讶地发现小斌与小涛两个男孩子扭打在一起。来不及细问,张老师将两个学生劝回原位。课的内容是围绕“我爱四季”主题开展说话训练,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说出了对一年四季的热爱,表现出色。还有2分钟就要下课了,张老师准备小结,其中打架的学生小斌举起了手。“老师,能允许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吗?”话音刚落,跟他打架的对手小涛站了起来说:“老师,他连他的妈妈都不爱!”原来,刚才两个学生是为了小斌的一幅画打架,小斌将自己的妈妈画得太丑了,眼睛浑浊,手掌开裂。“不,我爱我妈妈!”小斌大声喊着,“只是我不爱秋天和冬天。我妈妈是清洁工,每到秋天树叶一落,妈妈就忙个不停;冬天最怕下雪……”张老师没有因下课铃响打断小斌,全班学生在抽泣中静静地听着。

这节课虽然超时了,但张老师既尊重了小斌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又化解了全班学生对小斌的误解,在顺学而教的过程中,做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要在尊重学生质疑提问的情况下顺学而教

课堂的质疑是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思维的表现,敢于提问本身就是语文思维的体现。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质疑顺学而教,更要适时布阵,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次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在我校举行。王老师是这些选手中的佼佼者,他曾经多次在电视台的“名家讲座”开讲。他执教的课文是《詹天佑》。果然名不虚传,王老师侃侃而谈,学生静静品味,课堂时而激起波澜。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王老师设计了非常新颖的课堂总结方式——用“颁奖词”来总结詹天佑的形象。恰在这时,有个学生举起手来,王老师示意其发言。“王老师,我有个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多余的?因为前面都说的是以前的事情,偏偏这一句是说现代的。”王老师看了看课本,又看了看手表说:“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但是时间不允许我们展开讨论,因为大家还要给詹天佑写颁奖词。”王老师又看了看手表说:“同学们,时间不多了,颁奖词也写不完了,但王老师写了一个,给同学们读读,好吗?”“好!”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在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下课铃响了。

中午吃饭时,我与王老师交流,对他的课提出异议:“学生提问非常重要,文章最后一句也非常重要,‘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王老师也恍然大悟:“对啊,这是侧面描写!”我也毫不客气地说:“一百年前的工程让现在的外国人都感动惊奇,从侧面说明詹天佑的伟大。句子的作用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老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是围绕课前的设计教,还是顺学而教;是看教师的表演,还是看学生的表现。”王老师对我的观点非常认同。

四、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情况下顺学而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自然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多元化课文解读打破了原来以教师解读为主的课堂模式,这也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课堂理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很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文本解读呢?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顺学而教。

我在执教《斑羚飞渡》一课时,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并且让美术教师帮我画了飞渡演示图。从整体感知故事的震撼到重点研读“飞渡”的悲壮,引领学生得出文章主旨“生命的壮美”与“环保意识”。其实,文章的主旨大家基本说全了,说得也很精彩。但这个时候,一个学生语惊四座:“斑羚如果没有危机感,就不会奔跑如飞,也不会跳跃得如此之远。”如此怪异的提法确实出乎我的预料。我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课堂像炸了锅,讨论异常激烈。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牺牲我一个,保全集体安全”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个个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我想语文的本色不就是这样吗?我又适时引导,避免漫而无“界”。这个“界”就是原则问题,不管做什么、怎么做,可千万不要违背了原则,否则,个性理解就是胡闹了。

所以,顺学而教讲的就是“顺”,“顺”就是要放下“师道尊严”,丢掉“表演意识”,不固守于课前设计,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语文课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只有顺学而教,用活生生的方法,才能生成活生生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小斌小豪全班学生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出走的爱
赞美的力量
爸爸去哪里了
犟孩子的转变
借食物的小妖
利息
太阳生病了
My class,My home
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