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该如何为民“疏怨”——以温州都市报《剑指“两抢一盗”》专栏为例

2010-04-27周向勇

传媒 2010年5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都市报温州

文/ 周向勇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伴随改革而来的问题开始浮现,有些问题不及时化解,极易引起民怨。如何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体制,关注热点问题,做好舆论引导,成为当下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温州都市报推出了配合打防“两抢一盗”的专栏《剑指“两抢一盗”》,为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在全市形成反“两抢一盗”的高压态势和舆论氛围,在促进打防活动的开展和疏解民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0年4月1日,温州市首次获得“平安大市”荣誉称号,下辖11个县(市、区)首次实现“平安县”满堂红,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2009年,全市公安接警总量下降13.11%,受理刑事案件总量下降6.98%,“两抢”案件下降36.34%,“两抢”案件、命案发案数为近五年来最低。根据统计,温州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55%,同比上升3.67个百分点。

而在2008年的温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上透露, 接受问卷调查的200名人大代表中, 44.5%对当时的社会治安表示不满意。尤其是高发的抢劫、抢夺案件和盗窃案件,成为广大代表投下“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也成为温州市民最不满意、怨言最多的社会热点问题。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加强舆论引导,创建平安温州,责任之重,重于泰山。

温州都市报作为温州当地发行量大、市民阅读率高的都市综合类报纸,为了让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打防“两抢一盗”,正面报道公检法队伍尤其是公安队伍打击“两抢一盗”的典型案例,就反“两抢一盗”的宣传报道工作与当地警方进行了全面的合作。“枪杆子”加“笔杆子”,警方强势的打击力度和都市报高密度的反“两抢一盗”报道,对犯罪分子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同时有效引导了广大市民参与到群防群治中来。从2008年9月到现在,温州都市报《剑指“两抢一盗”》专栏已刊发90期。其创新的形式和明显的成效,受到了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与管理》的肯定。

创新形式,提高报道关注度

2008年9月1日,温州都市报一版和四版同时推出的《警民合力剑指两抢一盗》报道,拉开了都市报和警方合作的反“两抢一盗”特别策划的报道序幕。此后,每天一个版面,每周五天的报道密度,开始了对“两抢一盗”这个当时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

打击“两抢一盗”,既需要公安机关加大力度,也需要百姓广泛参与,让犯罪分子成为“过街老鼠”而无处藏身。能不能更好地激发大家参与到群防群治中来,是办好这一专栏的关键。经过多次协商,报社和警方制定了报道方案。栏目推出初期,报社特地开通热线就如何更有效打击“两抢一盗”犯罪进行讨论。热线每天铃声不断,许多读者纷纷建言献策和提供破案线索,有的市民还自告奋勇带警察抓小偷。在此基础上,报社和警方紧密合作,开展联动,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连续报道、集中报道、主题报道等,形成了警方前方打击,报纸跟踪报道的合作局面。

通过形式创新,提高了市民对热点报道的关注度。据一些零售网点反映,许多读者是冲着反“两抢一盗”的报道来买报的,他们中许多人有过被抢被盗的经历。甚至一些后来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都承认,他们都非常关注温州都市报关于“两抢一盗”的报道。

对这种警方和报社就一个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合作的报道形式,温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叶望庆说,这种形式以前没有过,是一种全新的创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手段,提高文章可读性

不悦读,无阅读。最好的策划、最热的题材,如果采访手段陈旧,行文手法守旧,表现形式老套,版式编排落伍,也不可能带给读者悦读的兴趣,这势必会影响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效果。

在新形势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视野更加开阔,对新闻与信息的选择能力增强,不再是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受众的心理和心态,加强对社会心态和舆情的调查和分析,有的放矢地开展舆论引导。为了让反“两抢一盗”这个有较强工作宣传性质的报道有人看,首先记者在采访时下足了工夫,对每一个报道的题材,力求到现场,与当事人见面,了解第一手资料;记者还经常和警察一起上路夜巡甚至蹲点打击,掌握了许多细节,使报道写起来更加生动。在写作过程中,采用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多种体裁,甚至读者来信配发漫画等等,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活化的语言做好报道。10公里长的温州滨海大道只安装了两只“全球眼”,在滨海园区工作的一些女工反映夜班回家,途经该路段经常遭歹徒“伏击”,她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改善那里的治安环境。专栏先从一封女工来信《交男友,竟为找个“保镖”;全球眼,勿忘“滨海大道”》开始,4天连续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最后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当地政府在园区内增设了131个视频监控,并加大了其它防范投入。《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金斌华:联合起来打击“销赃市场”》、《温州大学教授吴玉宗:携带大量现金会刺激犯罪》、《城郊接合部、各大菜场、公交站头等,是“两抢一盗”高发区》、《独行女子要特别注意防范》等,邀请专家学者、部门领导、公安民警等会诊“两抢一盗”,讲解防范新招,使报道更具可读性、贴近性。

其中像《弱女子智斗劫匪》等不少报道还以“老师伯讲新闻”的形式出现。“老师伯”是温州市民对老年人的亲切称呼,特别富有乡土气味。以“老师伯”的口吻来讲新闻,未曾开言,先得亲近。行文幽默、诙谐,使新闻事件更通俗易懂。报道中,评叙并行,事理并举,既说事,又讲理。事理互见,事理互补,大大丰富了新闻的内涵,从而升华了新闻的教化作用,强化了舆论的引导作用。

在版式方面,每天在固定的栏目下,力求编排形式出新。文图并茂,一把利剑直指犯罪分子,富于震慑力的栏目刊头每期出现;每期必有新闻照片或新闻漫画,对版面进行美化。图文共荣,相得益彰。对图片的制作,并非停留于事实的描摹,更多是在新闻的基础上,采取漫画手段,利用画作让文字的表达更加形象,博人一笑之时,又能博人一思。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在本次的策划报道中,全体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坚持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报道效应。

创新机制,提高舆论引导力

对热点问题的报道,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舆论引导好,会平息热点,促成问题的解决;舆论引导不力,反而会激发群众矛盾。

“两抢一盗”是人大和市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能力,我们与警方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互动机制。

在选题上,建立了联席制度,由市公安局一位副局长牵头,每周召开一次专栏的选题和策划会,对一周的报道拟出具体的方案,按照方案,警方有目的地开展专项打击,报社进行跟踪报道,有序推进整个报道。

在行动上,双方事前沟通、事中配合、事后通报,打破了原先公安部门打击犯罪往往特立独行,打击之后给媒体新闻通稿的做法,让媒体全程介入,更好地掌握了报道的素材,为报道创造良好的基础。像鹿城便衣警察上路蹲点等报道,记者全程跟踪见证了抓捕的过程,使文章更具现场感。

在信息上,原先比较保守的警方全面对本报《剑指“两抢一盗”》专栏的记者开放。甚至发动了全市三区及各县市的公安局,对信息进行汇总,进行统一的安排。针对近期的高发案件,推出针对性的报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行之有效的打防‘两抢一盗’工作模式要坚持,并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温州市领导表示,公安机关要时刻关注老百姓关心的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媒体要进一步引导好舆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两抢一盗”是关乎百姓安全的热点问题,不少人直接或间接遭受过这类行为的侵害,这类热点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和解决,极有可能成为百姓积怨,甚至会导致部分群众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今年以来各地发生的多起校园流血事件,不排除是一些人积怨的残忍发泄。所以及时疏导民怨,做好百姓身边的热点话题引导,是都市类媒体应负的责任。总而言之,关注并报道好这类话题,让老百姓有一个有效的“申冤”、“解恨”渠道,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都市报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难忘九二温州行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