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原因分析

2010-04-24周卜邻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8期
关键词:郴州市目击者心肺

周卜邻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院前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的心脏骤停 (cardiac arrest,CA)在急救工作中经常遇到,需立即现场进行院前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怎样提高院前CPR的成功率,一直是院前急救工作者困惑和争论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心肺复苏术的开展抢救了大量濒于死亡的病人,但直至目前其成功率仍很低,即使发生在医院内,其成功率也只有12%~24%[1]。本文通过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12月与2009年1—12月院前急救心肺复苏8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院前急救CPR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抽取2004年1—12月与2009年1—12月院前急救科在现场对心跳呼吸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89例,其中男59例,女30例;年龄19~84岁,平均 (64±3)岁;原发疾病多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急性脑血管病、车祸创伤、溺水及急性中毒等。在现场时已出现尸斑、僵硬、晚期恶性肿瘤病例,心跳停止>15min者不予纳入。实施现场抢救对象全部符合心跳呼吸骤停诊断标准:意识丧失,摸不到大动脉搏动,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面色灰白或苍白;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图呈直线,或心室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2]。

1.2 研究方法 将2004年1—12月我院前急救科在现场复苏心跳呼吸骤停40例患者为对照组 (C组),对照组出诊的医护人员均为轮转人员且未经培训,急救车由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派出,平均出诊时间为 (20.3±4.0)min。将2009年1-12月年我院前急救科在现场复苏心跳呼吸骤停49例患者设为研究组 (T组),对照组出诊的医护人员经系统培训后固定,急救车由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集团)下附属三所医院以就近原则派出,平均出诊时间为 (6.4±3.0)min。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3 复苏成功标准 自主循环恢复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恢复窦性心律或CA前心律;血压≥90/60mmHg;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至CA前水平[3]。复苏成功后根据病情、病因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 (χ2=4.536,P<0.05,见表1)。两组在急救技术应用的比例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复苏结果比较〔n(%)〕Table1 Recovery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3 讨论

表2 两组急救技术应用情况比例〔n(%)〕Table2 The proportion of first aid techniques of the two groups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评估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复苏成功率在体现院前急救医疗水平方面起重要作用[4]。如何提高院前急救出诊心肺复苏成功率是目前摆在每一位院前急救医师面前的一道问题。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研究组心肺复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可能原因如下。

3.1 缩短心肺复苏开始时间 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缩短从呼救到行CPR的时间尤其重要,是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院前医疗质量重点监控的指标,据文献报道,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包括应急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和开始复苏时间,可最大限度地改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5]。对照组挂靠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从接到120电话至到达复苏现场的平均时间达20.3min,这对于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来说,无疑要大打折扣。这里面固然有多种因素,如家属描述病情及地址不够具体、出诊过程交通堵塞、出诊反应慢等,但也反映出急救半径过长等矛盾,往往院前急救医师到场,患者已处于生物死亡状态,本文研究组复苏成功的12例中,救护车急救反应平均时间只有6.4min,研究组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集团)下属的三所医院均有急救点,三所医院分别位于城南城北及市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能以就近的原则派车,尽量缩短心肺复苏开始时间。

3.2 加强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培训,开展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众所周知,心跳呼吸骤停后,大脑细胞耐受完全缺血缺氧的时间是4~6min,否则脑细胞就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故早期进行心肺复苏、心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对照组中医护人员均为轮转人员没有固定,同时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而研究组中的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同时对其实行气管插管及心脏电击除颤技术培训,能在现场CPR抢救中熟悉掌握气管插管及电除颤并能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而做出合理选择,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经过专业化培训的院前急救对照组在现场气管插管率达59.2%,电除颤使用率达63.3%,复苏药物使用率达91.8%,各种操作应用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3 在群众中大力普及初级CPR 07年前,本院没有开展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因此在对照组到达院前急救现场前周围的第一目击者未能对患者采取任何救护措施,在07年后本院院前急救科重点将急救培训放在工厂、居民区、学校、酒店等场所,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强调院前急救现场第一目击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第一目击者急救医疗意识和水平,向全社会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有计划地开展CPR操作培训,倡导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并及时呼叫急救服务系统[6]。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在院前急救小组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就已经在行初级CPR,为后续的急救争取了时间。

总之,从以上研究发现:要提高院前急救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应尽量缩短从呼救到行CPR的时间,院前急救人员迅速准确的评估病情,医护密切合作,熟练地开展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在群众中大力普及CPR并强调第一目击者的重要性,才能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水平,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

1 谢智慧,李建国,马璇岚.心肺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839-840.

2 林梵.21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体会 [J].临床医学工程,2005,16(10):42.

3 徐丽,郑华.255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9):793-795.

4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 [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154.

5 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 [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3-14.

6 万立东,李斗,李伟.北京市院外急救死因分析及急救对策 [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9):550-551.

猜你喜欢

郴州市目击者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目击者隔街相望
谁是目击者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郴州市:夯实基础,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构”筑不一样的精彩——郴州市第三完全小学“同课异构”剪影
“电梯吃人”事件后,目击者可这样消除心理阴影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