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牧区灌溉工程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0-04-14王务华

四川水利 2010年5期
关键词:灌溉工程牧区四川

王务华

(四川省农田水利局,成都,610065)

1 四川牧区的基本情况

四川牧区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 、绵阳 、乐山 、雅安、攀枝花等 7个市州的 60个县,幅员面积 33万 km2,占全省面积的 68%。截至 2007年底,牧区人口 8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9.4%。四川牧区有耕地面积 53.7万 hm2,占全省总量的 13.6%;草原面积 1478.7万 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 1160.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 78.5%,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四川牧区相对内地农区,还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地理位置政治性强。四川牧区是藏、彝、羌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第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社会传统、文化背景方面具有与西藏、青海等民族地区的相融性,是汉藏经济文化交融的纽带和桥梁。历史上素有“汉藏走廊”和“稳藏必先安康”的说法。(2)生态环境影响突出。四川牧区分属青藏高寒高原区、黄河中上游及长江上游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地处黄河源区及水源涵养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同时,四川牧区还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3)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截至 2007年底,四川牧区国内生产总值 906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8.6%,人均 GDP为 10876万元,仅为全省水平的 83%、不到全国水平的 60%。贫困人口基数大,2007年人均纯收入 2853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80%;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落后,水利设施2.35万处,仅占全省水利工程总量的 3.7%。

2 四川牧区灌溉工程建设发展重点

2.1 灌溉工程概况。四川牧区地处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自然条件恶劣等多种客观条件,加上主观意识影响,水利建设一直徘徊不前。牧区内现有水利工程较少,尤其是骨干水利工程少,甘孜、阿坝两州甚至没有一处小型水库,水资源灌溉利用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据《四川省水资源开发规划》,西部高原牧区多年降水量在 240mm~500mm之间,是四川省降雨量最少的地区,而已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均为塘、引水渠、扬水站等,供水保证率较低。天干人旱,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严重制约了草原经济的发展。

2.2 生态破坏严重,急需水利工程维护。牧区草原经过多年牲畜超载发展,退化草地面积达到620万 hm2,沙化草地面积达到 73.3万 hm2,盐碱化草地面积达到 6.7万 hm2,分别占牧区草原总面积的 42.1%、5.0%、0.5%。若尔盖湿地排水种植,水位急剧下降,大大降低了影响区域气候能力。利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发展饲草料基地,有利于牲畜的圈养化进程,使“三化”草场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平衡。

2.3 灌溉用水困难,急需水利工程发展。据实地调查,牧区农业发展需求较大,特别是近年牧区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发展生产意愿强烈。甘孜州核桃、花椒等特色种植林正规模化发展。但按目前灌溉供水和需水平衡计算,灌溉缺水量超过 1.2亿 m3,为各用水部门中缺水量之最。牧区内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都极度缺乏,全省 13.6%的耕地,仅有 3.7%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的利用需要水利工程的加快发展来解决。

3 四川牧区灌溉工程建设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

2008年12月,四川省与水利部签署了《加快四川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八大共建任务中明确提出藏区水利发展问题,四川牧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上快速发展通道。但牧区灌溉工程的建设发展,必须解决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3.1 建设机制问题。①建设投入机制。四川牧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主要依靠国家转移支付。在历史欠账较多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地方资金投入,加快发展是纸上谈兵。特别是甘孜、阿坝藏区还有 48万余人处于游牧状态,基本农垦技能缺乏,组织观念不强,在投工投劳建设水利工程上都存在困难;②人才培养机制。四川牧区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靠自身培养的技术人才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化牧区水利发展要求,并且由于条件恶劣,难以吸收到高素质外来人才。在基层技术人员上,同样存在着较大缺口。牧区内一人身兼数职,样样不精,不是个别现象;③建设管理机制。四川牧区灌溉工程建设效益发挥,依赖于多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效益产生流程过多、过繁,一个环节没有配合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灌溉工程建设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在牧区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按国家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度,牧区施工的外部环境和利润率难以对外地先进企业构成吸引力,当地施工技术水平难以提高。此外,部分牧民群众对灌溉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不但缺乏参与热情,而且少部分还为一己私利破坏工程设施。

3.2 管理体制问题。四川牧区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半封闭状态,与外界先进思想交流少。历来大部分牧民习惯于靠近水源人工取水,随着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水枯迁移的原始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往日只管索取、不知保护的做法已经导致了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必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且,牧区人口密度小,基层管理组织薄弱,现有小型水利工程也多建于上个世纪,管理上存在较大空白。新建灌溉水利工程须建立健全符合牧区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

4 四川牧区灌溉工程建设发展思路

四川牧区灌溉工程建设发展思路应该有较强的特征性,即在应用农区灌溉较为成功的水利建设做法经验的基础上,考虑牧区的实际情况,分清工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四川牧区灌溉工程建设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要加强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摆脱“等、靠、要”、“小富即安”的落后消极思想,树立牧区群众艰苦奋斗、自我发展的意识。

牧区的水利建设发展任重道远,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夯实基础,开发保护并举,坚持以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基础目标,为生态、生活、生产用水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为根本目的。眼下,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牧区发展问题的重大机遇,配合富民安康、牧民定居等行动,加强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到灌溉问题上,应区别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和公益性的不同程度,因势利导,按不同的思路加快发展。

4.1 草场灌溉。四川牧区大部分处于高山高原区,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生态脆弱。草场灌溉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优质牧草的科学灌溉,使天然草场休养生息,自然恢复及维持草场生态平衡,公益色彩更加强烈。四川牧区草场退化的主要问题是牲畜过载,草场灌溉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水、草、畜平衡。水、草、畜系统共同构成草原生态环境的基本结构,并通过这一系统完成草原生态系统的循环与转化过程。在畜牧业发展中,完成一定数量畜产品的生产,需培育与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牲畜,并供应相应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饲草料。根据牧区节水灌溉项目的调查分析,天然草场 0.8hm2~1.0hm2可养 1只羊(人工草地 0.1hm2~0.2hm2可养 1只羊),而生产 1kg干草需水 0.6m3~0.7m3。因此,水、草、畜应保持一定比例平衡关系,即在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确定的条件下,开发草地面积,并根据草地生产能力发展牧畜头数,而且随着生产目标、科技管理水平,投入与产出不同时间的变化,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关系。

4.2 耕地灌溉。四川牧区的耕地主要是在半农半牧县域内,设施条件和群众基础相对较好,效益易于尽快体现,应着力加快灌溉水利建设发展,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益,带动牧区全面发展。在牧区内,水资源量开发利用程度低,更加应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需定供,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浪费国家资金。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牧区内的耕地灌溉工程,要学习内地农区的水利发展理念,服务特色种植业,延长水利产业链,率先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在安宁河谷地区,紧紧围绕省委刘奇葆书记关于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其水源、光热、地形等自然条件优势,坚定走现代水利试点的路子,探索牧区内现代化灌区建设发展新模式。

猜你喜欢

灌溉工程牧区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务欢池镇东村节水灌溉工程微喷系统的设计
荥阳区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探讨
高寒牧区羔羊短期育肥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