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报告

2010-04-13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6期
关键词:嗜酸血管炎神经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是以哮喘和外周血嗜酸细胞升高为特征的系统性小血管炎的一种,该病临床少见,易被漏诊。本文通过一例临床确诊的CSS病例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4岁,因咳嗽,喘憋2个月于2010年4月8日入院,患者近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喘憋,咳少许白痰,喘憋以活动后明显,无咳黄脓痰,无咯血,无发热及盗汗,无闻及刺激性气味发作喘憋。于门诊予抗炎平喘治疗近1个半月,症状无明显好转,查胸部CT示:右上肺前后段可见斑片影。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该患者既往有鼻窦炎病史10年,有右手无力和第一骨间肌肉萎缩病史3个月。入院后查体:体温36.2℃,脉搏86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25/80mmHg。语利,精神正常,自主体位,口唇无明显发绀,双肺满布哮鸣音,未闻及湿性罗音,心律齐,心率86次/分,无杂音。腹部查体阴性。四肢关节无变形及压痛,右手握力差,右手第一骨间肌肉萎缩明显,余查体无阳性发现。入院后血常规示白细胞7.34×109/L,嗜酸粒细胞12.1%,血红蛋白143g/L,血小板189×109/L,尿常规及肝功、肾功正常,血气分析示PH7.435,PO272.4mmHg、PCO238.8mmHg、SaO295.1%,血沉25mm/h,免疫球蛋白正常,C反应蛋白19.6mg/L,3次痰涂片检查抗酸杆菌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余自身抗体均阴性。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少量返流,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未见其他异常。入院后予左氧氟沙星、多索茶碱、异丙托溴胺、特步他林、布地奈德等抗感染,平喘抗炎治疗1周后,症状无改善,查肌电图示:右尺神经腋到肘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右第一骨间肌轻收缩可见巨大电位,重收缩可见单纯混合相,提示神经源性损害。鼻窦CT示:右侧上颌窦囊肿,额窦炎。复查胸CT右肺病变消失。初步诊断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予以强的松4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3天后患者咳嗽,喘憋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双肺哮鸣音基本消失。

2 讨论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系统性小血管炎的一种,1951年首先由两位病理学家Churg和Strauss报道,故也称为Churg-Strauss Syndrome(CSS)。CSS病人一般有过敏的表现,如哮喘和高嗜酸细胞血症,并同时合并系统性血管炎。该病临床少见,根据组织病理确诊的病例统计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2.2~6.8/百万[1]。CSS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主要与嗜酸粒细胞组织浸润、脱颗粒有关[2]。CSS的病理学特点为小血管炎、血管外的坏死性肉芽肿形成和嗜酸粒细胞组织浸润。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哮喘和外周血嗜酸细胞升高,文献报道[3]几乎所有(99%)的CSS患者都有哮喘,75%CSS患者鼻窦受累,76%患者发生单发神经炎,24%患者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少见,38%~77%出现一过性的肺部斑片状浸润影。该病例有哮喘,血嗜酸细胞升高,鼻窦炎病史和单神经炎及肺内病变,因而想到本病。活检是诊断CSS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2]严格遵循病理标准作为诊断依据只能使不足20%的CSS患者得以诊断。为避免大量患者漏诊,更应强调临床诊断,将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结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了CSS的诊断标准并沿用至今[4]:①哮喘;②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分类计数>10%;③单神经炎或多发神经炎;④鼻窦异常;⑤X线表现为非固定的肺部浸润;⑥活检示血管以外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该6条中符合4条,诊断CSS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9.7%。该病例符合5条,因而诊断。CSS也是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一种,故ANCA可以阳性,但不作为诊断标准。作为ANCA相关疾病,其ANCA靶抗原曾报道为MPO,但尚有一半ANCA阳性CSS患者的ANCA特异性靶抗原不明[5]。CSS的治疗[3]主要用糖皮质激素,推荐泼尼松1 mg·kg-1·d-1口服,直到症状好转,反映炎症的生物学指标恢复正常后逐渐减量,维持量治疗1年以上。若皮质激素疗效欠佳或产生依赖,可加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提高缓解率,协助激素减量或停药,并降低复发率。

猜你喜欢

嗜酸血管炎神经炎
系统性血管炎
视神经炎的悖论
血管炎的分类及ICD-10编码探讨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一项单中心十年的血管炎住院病种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高龄老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性肾衰竭患者1例报道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