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柳崖头是清彻
——王重阳的精神超越与《乐章集》

2010-04-11盖建民

关键词:情欲马斯洛柳永

盖建民,刘 恒

(1.四川大学 宗教与社会研究基地,四川 成都 610064;2.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道家道教探求天地万物大道,穷究修身养性之理,寻求实现人的全面潜能,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道教心性之学,其中的情欲论要求人们不断超越低层次情欲,达到更高层次需求,是一种超越的需要理论,这在形式上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理论比较相似。在具体内容方面,道教心性学有比马斯洛心理学更深刻的思想,需要深入发掘其内涵。

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出身儒生,青年时期颇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热衷仕进之途,但是很不顺利,于是转向安顿自我身心,后来遇到异人指点,修道有成,并创立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全真教。王重阳仅仅两次得到短暂的指点,主要是靠自己的明悟与自控修炼成道,很具传奇色彩。在此过程中,其心性的变化历程,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很具有研究价值。在王重阳的修道生涯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爱好,就是他十分喜欢看柳永的诗词,熟读柳永的诗词集《乐章集》,这与他心性变化之间的联系,很值得思考。

一 《乐章集》看无休歇

王重阳有一首题为《爱看柳词遂成》的词:

平生颠傻,心猿轻忽,乐章集、看无休歇。逸性摅灵,返认过、修行超越,仙格调,自然开发。 四旬七上,慧光崇兀。词中味、与道相谒。一句分明,便悟彻、耆卿言田,杨柳岸、晓风残月。[1](P.728)

王重阳对《乐章集》看无休歇,可谓是痴迷。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从中领悟到仙格调,促使其心田明悟。

在《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记述了王重阳爱看《乐章集》的事情。[2]大定十一年(1169)十月,王重阳带领四个弟子返回陕西途中到了开封,当地的实力人物孟宗献(字友之)前去拜见时,王重阳正在看书。友之问他在看什么书,王重阳也不回答;友之看到读的是《乐章集》,问是不是全套的,王重阳回答说:“只有一帙。”友之说:“我家里有全集。”随后送上。但友之很疑惑,觉得道人不应该看《乐章集》。过了一段时间,友之问王重阳是否看完《乐章集》,王重阳也不说话,只是把旧本给他。友之翻阅,发现在空行间多了逐篇和词,不觉感叹说:“神仙语也。”于是拜服王重阳。

这件事中王重阳看《乐章集》可能与教化孟宗献有关,也可以看出他对《乐章集》的喜爱程度,不但熟读,而且逐篇和词,可谓用功颇深。

有些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他们讨论了柳永词的语俗、形式等方面对王重阳的影响,也探讨了词本身与道教的联系*参见左洪涛《论金元时期全真道教词兴盛的原因》,《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孔杰斌《论柳永词对全真道士词传播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或从柳永词中少数有“仙气”的游仙类词寻找联系,而对柳词中突出的红粉玉肤的香艳之词避而不谈。是王重阳认为柳永词中的“仙格调”不包括这些香艳之词吗?答案是否定的,王重阳只是说很喜欢柳词,从来没有对柳词分类,而且给孟宗献的旧本中是逐篇和词,没有区分,这说明王重阳并没有排斥其中的风情之词。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作为全真教祖师,确定了屏除情欲家风的王重阳,为什么喜欢看柳永的风情词作?这首先需要看看柳永的词以及人格的特点。

柳永才华横溢,开一代词风,影响很大,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说。少年柳永流连于烟花柳巷,与很多妓女相交情深,写了许多香艳情爱词。很多文人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词语尘下,贬其为淫媟之辞,柳永也因此“本图平步上青云 ,直为红颜滞此身”(关汉卿《谢天香·楔子》),科举名落孙山。落第后柳永心情郁闷,写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词。仁宗初年再试,好不容易斩关夺隘,只等皇帝御笔圈点,没想到仁宗皇帝御批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抹去了柳永的功名。柳永因此玩世不恭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

柳永性格张扬,蔑视功名礼法,对于烟花女子并不像一般人一样逢场作戏,而是敬重爱慕,他的词也是情真意切,绝少矫揉造作,即使为此影响仕途也没有改变。据《醉翁谈录》记载:“其为人有仙风道骨,倜傥不羁,傲睨王侯,意尚豪放。”[3]柳永的人格特点,转化进入其词赋,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使王重阳在其中找到许多共鸣。

二 大器修行不厌华,玲珑颠傻属吾家

尽管柳永也写过一些游仙的词作,但他毕竟是风流才子,与遣情去欲的全真道不可同日而语,王重阳从柳词中能够“逸性摅灵”,应该有更深层原因。

王重阳修习心性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自己在诗词中多次提到的“颠傻”、“颠狂”。在甘河遇仙之前十几年的时间,他的人生追求目标逐渐由功名利禄转向了出尘之志,由向外的追逐变为内在的修养与超越。王重阳游心于佛道之中,广泛涉猎各种理论,寻求超越自我的理论方法。当时王重阳得不到高人的指点,只能以己为师,按照内心追求超越生死的目标,探索前进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他深感自幼熏染的儒家礼教束缚人性,障碍内心自由,于是他“置家事俱不问,放旷自适”[4],“阳狂垢污,人益叵测”[5]。在常人眼中活脱脱是一个如癫似狂的人,其实这是王重阳放旷自适、调节心性,以解决生死问题为大目标,努力不违背向道之心,而不拘泥于外在的言行。试看他一首题为《修行》的诗:

大器修行不厌华,玲珑颠傻属吾家。清风里面全真气,明月前头结宝砂。常把旧容常点检,便将新相便拈拿。一通掷在青宵上,透过虚空显像芽。[1](P.695)

真正追求大道的人,不必脱离尘世,而是要玲珑颠傻——外表颠傻,内心玲珑剔透,不染尘埃,虚灵自在,就能保全真气、内结大丹。可见,王重阳的“颠傻”、“颠狂”,是相对于儒家礼教来说的,其实是要去除名利欲求对人心灵的束缚,展现出自然无为的本然真我。他在一首词中借写马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

一匹好骅骝,精彩浑如画。却被银鞍缚了身,著绊马,怎得逍遥也。 不若骋颠狂,掣断缰无挂。摆尾摇头厩枥违,做野马,自在成游冶。[1](P.728)

挣断尘世之缰,洒然物外,全其天性,正是王重阳的内心写照。

王重阳爱看柳词也是他这种“颠傻”心态的体现。比起为儒家礼法所压抑、为功名利禄所束缚的文人学士,柳永倜傥不羁、率真豪放的心灵似乎更接近于道家的自然境界,从这种充分舒张个性的行为言词中,王重阳感受到“逸性摅灵”的心灵自由。请看他另一首词涉及柳永的词《自述》:

意马心猿休放劣,害风姓王名喆。一从心破做颠厥,恐怕消些旧业。真性真灵有何说,恰似晓风残月。杨柳崖头是清彻,我咱恣情攀折。[1](P.755)

词中提到两种不同的心性的处理方式,一是“意马心猿休放劣”,对尘凡情欲不能放任;二是“一从心破做颠厥”,心性变化之后,不再受情欲的控制,道心渐渐占据主要领地,就可以随道心所欲,“恣情攀折”,不再拘束。可以看出,王重阳力行的除情去欲,并不是一味压制欲望,而是在合理的控制下,逐步过渡到更深层、更高级的动机——符合道心的需求,一旦需求层次变化了,就不是压抑欲求,而是顺从内心的清澈动向,自然符合大道,也就符合人的生命规律,会体悟到更高级的乐趣。正如王重阳所说:“稍悟内欢非外乐,好求月上弄清风。”[1](P.704)内心与道契合的欢乐远非追逐外物享受的乐趣所能比拟,修道之人就是逐步由外求向内求的转变。柳永的《乐章集》成了王重阳由外乐向内欢转变的一个工具。

三 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重阳通过看柳词来舒展安逸自己的心性,是确定无疑了。那么,柳永的“淫媟艳辞”对王重阳有什么意义吗?这可能是王重阳历练自己心性的重要方式,是他“颠傻”心态的一种表现。

王重阳为了摆脱尘俗的干扰,也就是情欲的束缚,自我磨炼多年,内容包括排解对功名的追求、对财物的依恋、对家庭的眷恋等等,那么,常人很重要的欲望——男女情爱,他是怎样解决的?笔者推测,王重阳正是通过读柳词来超越男女情爱的系缚。要排除情欲,并不是一味回避,而是要疏导。当内求大道旨趣得到乐趣之后,要把原有情欲疏导转化为新的追求。这就需要首先进入原有情欲追求的情境,但不能再顺着常人模式寻求外乐,而是把这种欲求与冥合于道的乐趣比较,体会内求乐趣比原有情趣是更高级的享受,进而用内求旨趣取代原有情欲。王重阳读柳词中的“淫媟艳辞”,很可能是以此来放逸自己心中还残存的男女情爱,借以深入其境,然后与内得之道趣相校勘,“词中味、与道相谒”,并从中超越出来,体会到脱离情欲干扰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明悟乐趣。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淫艳之书往往就有断淫的作用,王重阳正是通过反复体会词中味和道中味从意识深层清除情欲。

修炼中情欲是一大关口,在丘处机的《大丹直指》中的十魔君中就有两个与男女情欲相关:

或而仙娥玉女,罗列成行,笙歌鼎沸,对舞霓裳,双双红袖,争献金觞。如见,不得认,是妓乐魔。……或而几多殊丽,艳质浓妆,兰台夜饮,玉体轻裳,偎人娇颤,争要成双。如见,不得认,是女色魔。[6]

所谓的魔是安静修炼时出现的幻觉,是内心深处的欲望被放大显现出来。这也表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欲,需要认真对待,否则会影响修炼。智慧超人的王重阳自然不会回避内心的残存情欲以障碍修道,通过读柳词来清除情欲、舒展心性显示出其超人的悟性。由于古人对男女之情羞于启齿,全真祖师留下来的解决这方面欲望的资料很少,给有关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这需要从多方面探索。

另一方面,柳永词赋的艺术之美可以陶冶人的心灵。王重阳很爱写诗赋词,这一方面方便传教布道,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心性。王重阳主张除情去欲,同时他又追求“掣断缰无挂”的颠狂自在,无拘无束。他去除情欲针对的是束缚人真正自由的低俗情欲,包括感官享乐以及名利攀缘。在逐步超越情欲的过程中,内心会有一种美满充斥的感受。《孟子·尽心下》中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把人的修养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美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脱离凡俗走向神圣的一个阶段。“充实之谓美”,就是心安于内,不再为情欲左右而无休止地去追求外物。这虽然是儒家思想,古人修身治学很多体会是相通的,道教修炼中同样也追求内在之美。王重阳爱读柳词,还逐篇合韵,是把以前依附于外物的心神转而体会词赋中的美,进而转化为心性中以及生命活动中的美。像王重阳这样以词赋之美逐步替代情欲追逐的倾向,在他的弟子中,尤其是丘处机身上,体现的更明显。这也是全真道的家风之一。需要说明的是,道门中人的美感与诗词的艺术美虽然有一定相似性,但有本质区别,是一种以内在修炼为基础的生命之美。

无独有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中,也有审美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个层次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后三个属于成长性需要。审美需要对于人的成长乃至自我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更全面理解王重阳的心性变化。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人支配的力量不一样,对人格的影响也不一样。低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生命来说更重要、更迫切,更以自我为中心,而“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7]

从表面看,马斯洛主张首先满足人包括生理需要在内的低层需要,与道家道教清心寡欲的主张相左,“但如果进一步对其需要层次论作全面考察,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致性——即强调由低层需要向高层需要的发展”。[8]中国古人讲的各种欲望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全真道提倡的去除情欲其实就是从低层次需要向超越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提升的过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道家思想的一致性并非巧合,而是有其内在原因: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深入吸收道家思想并加以改造运用。在霍夫曼撰写的《马斯洛传》书中提到,早在1942年前后,马斯洛听了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的著名讲座:“存在和行为”,其中关于老子和禅宗的思想对马斯洛“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霍夫曼还指出,马斯洛这时开始接触道家文献,“马斯洛开始阅读论述东方哲学的书籍,尤其是关于中国道家的书籍”。[9]马斯洛意识到:“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10]马斯洛后来创立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思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思想是重大改变,吕锡琛认为,马斯洛“提出了充满东方特色的、以发现和舒展本性为宗旨的需要层次理论,而其中的‘超越性需要’更具有道家思想的深刻烙印”。[8]

与马斯洛心理学相比,全真道对人的需要层次的改变更主动,要求更严格,要全面改变人常态的心理模式,建立符合修道要求的心理模式。在此过程中,要求控制好属于基本需要的情欲,使之不能扰动心神的虚静灵明,那么就不仅仅是优势需要的转变,而是完全脱离低层次需要的束缚。这在男女情爱方面尤其突出,要求从心理到生理都彻底改变,做到完全没有欲念,因为内丹修炼中要练精化气、逆则成仙,把生殖之精转化为颐养自己生命的能量,需要心注虚空、与道冥合,一旦有色心,必然内心波动、远离空境,影响修道。要想做到这一步,单纯靠压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王重阳独具匠心地通过玩味柳咏词赋来清理内心残存的男女情爱,体现了他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精深理解。

王重阳把柳永倜傥不羁、用情至真的人格取向转化为自然洒脱、纤尘不染的向道之心,把柳永的词赋之美转化为完善自我的生命之美,为道教心性之学增添了清新亮丽的风景。历来认为全真教徒是勤苦似墨、除情去欲、苦己利人,以严酷的方式自我磨砺,从王重阳利用读柳永词赋来舒逸心性,又看出其很人性化的一面,反映了道教修炼中对待个体生命很美好的一面。从王重阳修习心性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其心理运用的方式,可以发现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比马斯洛等心理学更贴近中国人的心理,适宜于中国人调节自己的心理需求。当今社会,很多人还停留在追求物质利益和感官享乐的需要层次,缺失性需要成为人生主导,心理健康层次还较低。剔除追求成仙的宗教成分,道教修炼的实践是超越低层次需要的困扰,追求更高层次身心健康的过程。道教先贤的心性实践历程对现代人挣脱物欲的束缚,提高心理健康层次,实现人更高层次的身心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很有启迪意义。

[1]王重阳.重阳全真集[C]//道藏:第25册.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8.

[2]赵道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1[C]//道藏:第5册.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8:417.

[3]罗烨.新编醉翁谈录:卷2(丙集)[C]//续修四库全书:第12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刘志玄,谢西蟾.金莲正宗仙源像传[C]//道藏:第3册.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8:371.

[5]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1[C]//道藏:第19册.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8:723.

[6]丘处机.大丹直指[C]//道藏:第4册.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8:401.

[7]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C].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02.

[8]吕锡琛,等.道学健心智慧——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

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6.

[9]霍夫曼.马斯洛传:做人的权利[M].许金声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88:107.

[10]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C].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32-34.

猜你喜欢

情欲马斯洛柳永
柳永·望海潮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从“柳三变”到“柳永”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掌握情欲催化剂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