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 筑 “强 县 ”之 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0-04-11刘景春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村屯公共设施管护

刘景春

(巴彦县人民武装部,黑龙江 巴彦 158000)

永 筑 “强 县 ”之 基
——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刘景春

(巴彦县人民武装部,黑龙江 巴彦 158000)

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强县”战略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哈尔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实施“强县”发展战略,再次把县域经济摆上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强县”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强县”战略的重要基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已逐步健全和完善。但如何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充分发挥它们的最大功效,使其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摆在各级组织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五种类型

自 2006年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各地均建设完成了一大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已经投付使用的新农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都落实了管护责任,总体管护情况较好。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

1.公建公管型。绝大多数试点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或挤压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由村屯组织雇用专人有偿对域内硬化路面、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设施进行管护,负责一些日常的打扫卫生、清理积雪等杂活。少数村级集体经济状况较好的村通过对机动地、“五荒”资源等集体资产发包,实现对新农村公共设施的有效管护。

2.义务管护型。由于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真正看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真正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身带来的实惠和便利。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积极的心态,自觉投入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之中。但这种类型在全县试点村中所占比例不大。

3.制度约束型。部分试点村屯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并加大执行力度,使群众参与管护农村公共设施变为份内的责任和义务。也有部分村屯组织把村内所有公共设施,尤其是白色路面,按相应的村民总数划分责任、落实到户,实行“门前三包”。

4.“一事一议”型。部分村屯通过召开村民理事会,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公共设施管护费用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资金。从调查情况看,这种类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5.松散管护型。这种类型虽然只存在于少数试点村,但也代表了一定层面。对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处于自然松散无序管护状态。

二、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1.管护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部分乡村组织和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想尽办法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忽视了建后管护这个关键环节;一些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新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等、靠、要”思想严重。

2.管护标准和层次低。一些村屯只看到眼前的表面工作,把管护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打扫卫生、清理冰雪等,而且在很多时候受资金限制,管护也存在“有钱管、没钱停”的不良现象。同时,管护的主群体还是以全体村民管护为主,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设施维护的系统性、专业性不够。

3.管护机制不灵活。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公建公管型、无偿管护型等模式。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村设施的不断完善,管护任务越来越重,集体经济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村屯来说,公共设施管护费用有可能转化形成新的集体债务。

4.管护资金筹集难、渠道窄。在管护资金的筹集方面,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由村上出资,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民筹资。个别群众认为出资建设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再让出资管理有些想不通,接受不了;极少数群众不但自己不参与、不支持,甚至从中作梗。

三、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几点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是加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首要条件。在今后的建设中,首先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在不同群体中摒弃片面思想,强化建管并重意识。一是在领导干部中,要摒弃重建设轻管护思想,强化建管并重意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二是在基层组织中,要摒弃畏难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切实摒弃畏难情绪,想办法,出实招,办实事,切实把公共设施管护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要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各级组织应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新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2.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是实现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久永续使用的关键之举。具体有“六化”模式可供参考。模式之一:专业化管护。对跨村、跨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可由乡镇和县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成立专门管护机构,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共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模式之二:市场化运作。采取谁管护谁受益的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参与公共设施管护,对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自来水设施、小型塘坝、农用沼气等农村公共设施,采取公开拍卖经营权、与群众签订契约、合理收取一定费用等办法,转移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提取管护费用,保障公共设施的长效利用。模式之三:制度化约束。针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把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中,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群众管护、群众监督、群众受益。模式之四:民主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广泛了解民情的基础上,成立村民理事会,组织召开群众议事会和群众大会,讨论通过涉及村民利益和农村发展的各项内容;在村屯设立公开榜,推行“阳光政务”,对所有涉及农村建设、资金支出等群众关心的全部事项向村民公布,让群众心里明白,让干部行为清廉。模式之五:协会化发展。对村屯道路等群众受益面积大、受益农户相对集中的农村公共设施,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把日常管护面向协会会员发包,由协会负责管护资金、日常维护及对破坏道路行为进行监督。模式之六:无偿化管护。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自愿加入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同时,积极发挥农村“五老”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

3.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提高群众素质,是推动新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的必要保障。当前,各级组织应及时抓住群众支持农村发展、参与农村建设的干劲正足、热情正旺这个难得的机遇,趁热打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塑造良好的乡风民风。具体应强化“三性”:一是强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应积极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教育培训、舆论宣传形式创新,紧贴农村基层实际,采取鼓励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倡导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化节目等形式纷呈的文化活动,从而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二是强化教育载体的实用性。各级基层组织应切实利用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用,使之成为农民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的阵地和场所,真正做到农村文化设施“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三是强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各级基层组织应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创新教育内容,以村中发展生产的“致富能手”、尊老爱幼的模范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人物及其事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农民、感染群众,使广大群众人人思建设、个个谋发展、家家争致富,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4.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是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不竭动力。加强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当务之急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其“造血”功能。一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坚持对农村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其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恢复元气”。对集体原有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及农村“五荒”资源,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以此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三要加大激励扶持,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环境。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农贷款重点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投入;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适当给予减免。各乡村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发展项目农业、联合开发等形式,大搞资源开发与利用,借助外力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四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由于各村屯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素质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梁桂芝]

F127.351

A

1008-8520(2010)06-0087-02

2010-09-08

刘景春 (1965-),男,吉林松源人,部长。

·哲学与思辨 ·

猜你喜欢

村屯公共设施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村屯被“市化”后,村民这些顾虑如何破解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吉林省整村屯美化创建标准(试行)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基于现状下的村屯生态绿化建设探析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广西田林:完成21个村屯绿化 多植经济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