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

2010-04-10张慧宁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基础计算机

张慧宁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专业教学中已广泛应用, 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当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许多职业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已在高等院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由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课程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所以,必须深化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索。

1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现状

深化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从其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入手。

1.1 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其社会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 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反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其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 能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递信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能够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2]。

1.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2.1 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

(1)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的起点不一致。这给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

(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学生接受电脑的程度也不同。 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 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方式, 能动性好一点,但是理论有缺失。 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能动性差,一旦接触到计算机,很茫然,一味认真学习理论,实践能力严重缺失。 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1.2.2 教材内容增加与授课学时缩减的矛盾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 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这已成为一种趋势。 具体到计算机教学而言, 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授课的学时,增加上机学时。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这又造成了多方面的不适应:教师感觉授课学时太少,许多内容难以完整讲授;学生则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或是编写上,紧扣时代变化,对一些实用性强的、具体的操作详细介绍,以便于学生自学。

1.2.3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但也有一些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 这样尽管可以弥补计算机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这一欠缺,但是对于建立一支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的目标尚有距离。

1.2.4 设备条件有待改善

一些高职院校,机房设备较少且陈旧,软件安装不完善,不能满足上课的需求,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也跟不上教学的步伐。 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耽误教师给学生辅导的时间,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5 教材缺少专业特色,且跟不上知识、技术更新步伐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个领域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人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当以实践应用为主,以理论传授为辅,但是较大部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只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缩减本。 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更新很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应及时更新, 使学生了解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术。

2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针对培养目标改革课程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2003 年版)),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心应该由掌握操作技能转向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制订教学大纲[4]。 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结合起来,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大纲规定,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且教学案例丰富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2.2 改革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由于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特别要注重“精讲多练”。 所谓“精讲”,就是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多练”,就是多上机操作。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弥补有些学生理论知识不足的缺点。 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计算机课外辅导,主讲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和解决方法。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就会形成清晰的思维发展方式。

有条件的话,应致力于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5]。 该模式有以下特征:(1)能够发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2)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3)教学过程富有生动性。 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4)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使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 此外,可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3 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6]。 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还应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懂专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 在这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授课的方法、基础知识的分析以及重点知识的提取;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接近时代前沿的新科技,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2)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制订教研计划,召开教研会,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网络平台的使用,科技前沿的发展等进行专题研讨。 教师之间可相互取长补短、开阔视野,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并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增强教学的先进性。

(3)教师所授的专业应相对固定。 根据讲授课程和学生专业的不同, 教师之间既要相互协作,又要分工明确, 做到讲授课程相对稳定,“术业有专攻”,以便向“精”的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熟悉计算机技术中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前沿技术,并做好融会贯通、总结归纳。

(4)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紧跟计算机发展的动态。 教师可通过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系、部还可选派青年教师到高新企业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去锻炼、培训,以拓展视野、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素质。

(5)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 每学期都应进行学生评教活动,请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意见,让教师意识到问题所在,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 对确实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应予以调整。

2.4 改进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学对实践环境要求很高, 随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改革, 与之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应作相应的整合。实验室建设应做到设备优化配置、档次适中,软件及时更新,使实验室资源与新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相匹配。 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也应跟上教学的步伐,让师生双方在良好的环境下轻松、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需要指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应不断提高学生素质, 使他们自觉地爱惜教学设备,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 这样才能体现出“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特点,以便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社会将会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我们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其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冉崇善.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35-36

[2] 何福男. 构建面向学生、服务地方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 内江科技,2007(10):145-146.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DB/OL]. [2006-6]. http://jsjjc.kmyz.edu.cn/ manage/upload /2007731122440.

[4] 陈明忠. 简论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2007(5):82-83.

[5] 王茹. 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34-36.

[6] 张鸣. 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3-65.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