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荆州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的战略规划

2010-04-10童应学田远芬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荆州市荆州经济带

童应学,田远芬

(沙市职业大学,湖北 荆州 434000)

试析荆州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的战略规划

童应学,田远芬

(沙市职业大学,湖北 荆州 434000)

抢抓中央和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荆州长江经济带科学开发、和谐开发,努力实现荆州新一轮大发展,是荆州市政府正视现实、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再创辉煌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对荆州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荆州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总体思路及发展定位进行战略规划,为政府献计献策,力求促进荆州市政府创新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营销理念,发展临港经济,将荆州建设成为华中地区的独具特色的重要节点城市。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规划

为落实国家《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的战略部署,湖北省确定了“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值此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之际,为推动荆州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以荆州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为基础,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借鉴上海、武汉和重庆等地成功发展经验,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荆州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了构想。

一、荆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荆州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而近代荆州以其传承的“千年港埠”商业气息,成为江汉平原的商贸集散地。回顾近现代荆州经济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一)曾经的辉煌。

随着《马关条约》将沙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宗棉花贸易及由此所带来的机器纺织等新兴产业的兴起,荆州的商业贸易活跃,奠定了城市经济的基础。

解放后,由于洪水威胁等因素的存在,荆州从来就不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国家投资十分有限,但荆州仍能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骄人的成绩,轻工业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十多年荆州市的发展,最为突出是以产品战略为核心,以品牌效应为重点,把过硬的质量与有效的宣传相结合,将“活力28”等一批荆州产品塑造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名牌,将荆州也打造成为美誉天下的“江汉明珠”。

(二)短暂的失落。

九十年代中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而荆州的经济突然陷入困境,由1993年历史最高峰快速跌落至谷底,出现经济蹦极之痛。特别是从1996年-2003年,进入了长达八年的实际经济负增长时期。至今,荆州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尴尬的现状。

在产业结构上,荆州的产业层次发展不足,经济效率低下,还处于粗放式发展的阶段。

在产业集群上,产值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产能和销量在全国范围内仍有不足,缺乏规模效应。

在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上,呈现地方财政困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数。

在交通方面,荆州港相对重庆的寸滩港、武汉的新港已丧失了曾经具有的区位优势,长江水运及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还处于落后位置。

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总体创收能力仍显不足,缺乏内涵与特色,缺乏旅游资源的综合整合。

在高等教育方面,荆州作为高等教育大市,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但荆州却是事实上的教育弱市,教育投入匮乏。而重庆和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与“龙腰”,充分利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发展成为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政府体制与管理方面,为了促进荆州经济逐步回暖,政府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荆州市政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决策机制上,没有充分运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贤达等各种资源,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撑;在行政区域划分上,仍处于半临江模式,遏制了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在管理理念上,高效、廉政的服务型政府还未从根本上融入行政官员的行为准则中;在管理成效上,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型产品还相当匮乏。

(三)发展的曙光。

九十年代的“经济蹦极”严重削弱了荆州的经济发展势头。在2008年~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荆州位于217名,宜昌位于156名,岳阳位于131名,武汉位于21名。痛定思痛,现借用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通过对荆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1.荆州的农业资源及教育资源丰富,具有推动高级生产要素产生的可能性,发展空间巨大。

2.随着荆州经济的逐步回暖,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及进出口需求等,将不断增加。

3.荆州目前已拥有一批以楚源、福娃等为代表的企业,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等六个产业集群还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扶持的成长性产业集群。

4.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开放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的实施,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荆州市委、市政府力求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观意愿十分强烈,正在群策群力,谋求发展良策。

荆州要发展,需要依靠两大变量——政府与机会。荆州市政府必须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创新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营销理念,发展临港经济,形成节点城市。

二、荆州经济发展失落的根源

通过对荆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严重落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基本停滞。

荆州的产业发展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如农业人口多、比重大,整体上农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工业企业表现为“散、小、差”;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

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必须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产业的升级,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壮大,如果跟不上升级的步伐,其经济必然会倒退,城市必然会衰败。

(二)中心城区面积狭小,半临江模式限制了城市功能的规划和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

中心城区面积狭小,且位于长江北岸的狭长地带,呈半临江模式,致使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成为发展临港经济的一种天然缺陷,进而制约了荆州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亟待改善,城市缺乏综合竞争力。

城市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市政建设落后于同类城市,政府的博弈能力还有待提高。荆州的经济发展环境因而未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错失了发展机遇。

(四)政府体制、观念和管理落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

思想解放不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擅于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营销的干部较少。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管理部门尚未完成由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转变。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发展环境不优的重要原因。

(五)在国家和省的总体战略上逐渐被边缘化。

建国以来,国家和省基本上未在荆州市布局任何重大项目,在国家和省域经济发展战略中,荆州从来就不是重点或优先发展的地区,在国家和省的总体战略上逐渐被边缘化。这也说明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博弈能力有限,致使荆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行政路径被锁定。

三、科学规划,再创辉煌

我们认为,对荆州而言,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缺乏持之以恒的长期战略规划,政府领导的频繁更换,导致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在此,我们以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伦德提出来的态势分析法,即SWOT矩阵分析法,对荆州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自身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力求探索符合荆州在新一轮长江经济开放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荆州应加快长江沿线交通建设,打造联陆通江达海、东承西启,南通北顺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形成“大通关、大物流、大港口”的格局,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与周边城市的有序对接,加快临港经济建设,形成长江经济带上独具特色的节点城市,拉动荆州经济全面发展。

荆州应抓住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利用国家和省相关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发挥自身成本优势和临江、临港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明晰产业定位,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方教育竞争力每增长1%,将导致地方经济竞争力增长0.178%,并且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率对GDP的增长影响最大。人力资本理论表明,地方政府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互利共赢的关系。为此,荆州市政府应加大对市属高校的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而作为设置在荆州辖区的高等院校,应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承担重任,紧密结合荆州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创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荆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Wo战略:克服劣势,利用机会。

荆州应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政策,以“工业兴市”战略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绿色制造业,实现城镇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荆州应调整主城区行政区划设置,扩大城区面积。将原长江南岸的公安县埠河镇和原荆州区弥市镇合并,增设江南新区,以改变中心城区半临江发展模式的缺陷;确立以沙市区、荆州区、开发区和江南新区为中心城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扩大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适时地改县设区,设江陵区、公安区等,形成大荆州的城市格局,辐射江汉平原,促进中小城市群的发展。

(三)St战略:利用优势,规避威胁。

荆州市应明确农产业定位,利用荆州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源核心区的优势,全面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旅游资源,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湿地生态、红色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打出品牌,做强做大旅游服务产业,

(四)Wt战略:减少劣势,规避威胁。

荆州市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基本建设投入,提高管理城市、经营城市和营销城市的能力,营造出“多予、少取、放活”的市场环境。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荆州市政府应树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民意左右官员仕途”的管理理念,把民意作为制约和监督政府官员行为、考评工作绩效和仕途的指标和内容。

建立政府重大决策的听证、公示、通报和宣传制度,聘请相关专家对官员和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估,充分运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贤达等各种资源,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撑,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我们认为,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热潮中,荆州应当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充分整合和发掘自身的资源和区域优势,通过政府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创新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营销理念,加快城市和谐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联陆通江达海”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塑造旅游文化城市战略品牌,加大政府对市属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工业兴市提供智力与人力支撑等战略步骤,与上海、武汉和重庆等沿长江重要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将荆州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和华中地区重要的临港城市和物流中心,成为中部崛起的城市网络中一个重要战略节点。

四、结语

此文是受荆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政协委托,进行的关于荆州积极融入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专题调研课题。此课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其成果与其他相关九个课题一并,为荆州市出台《中共荆州市委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和《市政协关于积极推进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若干建议》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此文还于2009年12月24日,在政协荆州市三届二十三次常委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深受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本课题组成员:童应学、田远芬、何先华、张朝强、童立、向辉、吴竞、罗应鑫)

F127(263)

A

1003-8477(2010)03-0069-03

童应学(1961—),男,沙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田远芬(1965—),女,沙市职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周 刚

猜你喜欢

荆州市荆州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捉迷藏比赛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以荆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