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非三问

2010-04-09林培

读者 2010年18期
关键词:合资曲线冰箱

林培

近日,去听媒体人、品牌战略倡导者艾丰的演讲——“现在,中国至少有17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品牌。一些我们引以为豪的名牌,在世界上的地位很低。”他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

低到何种程度?他不疾不徐地举例:有家全球市场调研机构,在南非做过一次商品调查:他们将5台中国生产的优质冰箱放在当地消费者面前,问了三个问题:

一、如果这些冰箱是美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80%的被调查者立即举手,表示愿意购买。

二、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愿意购买者降到了20%。

三、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谁愿意购买?现场竟无一人举手。

“同样的实物,不同的认定,差别竟如此之大,说明中国品牌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还没有获得可以广泛信任的地位。我们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啊!”艾丰一脸严峻地慨叹。

其实2009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与国际品牌集团共同发布的“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也佐证了艾丰的品牌观:“可口可乐公司以666.6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居首,而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并未得到调研机构的认可,无一上榜。至此,中国品牌在这份全球百强品牌名单中,已连续3年难觅芳踪。”

为何拥有众多“世界第一”却得不到“世界公认”?因为我们90%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贴牌,是为洋人做嫁衣。没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撑死了,不过是“世界第一打工仔”而已。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不是早就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三段式,欲借“洋力”发展民族自主品牌了吗?可现实是,我们急功近利,低水平引进,粗放扩张,贪图GDP,囫囵吞枣,哪顾得上“消化吸收”?以致洋品牌横行“通吃”,本土品牌日渐萎靡、自生自灭。

我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的式微便是例证。汽车工业合资20年来,我们非但没有“合”到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还将90%的国内汽车市场拱手相让,致使合资的汽车品牌日益“去本土化”和“空心化”。如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的索纳塔,目前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是由中国制造的。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要从德国进口。如果沒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支撑,即便“合”到了品牌,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有名无实、墙外之花。

而谁拥有自主品牌,谁就拥有高附加值。如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只占全球产量的14%,但其80%的利润来自中国。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国内只赚145美元,在中国却可以赚到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汽车,售价也高出日本国内六成左右。

够了,没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必然是辛酸苦涩的。经济学上,把研发所得的高效益、制造所得的低效益、销售所得的高效益,三点相连,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式曲线,称为品牌“微笑曲线”,而对长期处于国际低端制造业市场的中国来说,这品牌效益的“三点”正好倒了个个,变成了一个“苦笑曲线”。

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垄断了全世界所有商品生产的“世界第一”,而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零品牌”国度?

(杨 子摘自《洛阳日报》2010年8月6日,黎 青图)

猜你喜欢

合资曲线冰箱
冰箱是谁发明的
肩上冰箱
冰箱里的细菌会被冻死吗
冰箱除异味
启辰“单飞” 合资自主概念终结
合资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梦寐以求的S曲线
中外合资企业“阴谋亏损—外资并购” 风险识别与防范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招魔法练出“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