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白薇话剧创作研究综述

2010-04-07张凰婧

关键词:白薇剧作戏剧

张凰婧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10)

新时期白薇话剧创作研究综述

张凰婧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10)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白薇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但是与她的同乡丁玲比起来,白薇所受到的关注还是太少了。新时期以来有关白薇戏剧创作的评论渐多,本文即试图将这些研究成果分为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评述,以期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

白薇;话剧研究;综述

引言

在《白薇评传》的序言里,阳翰笙这样说道:“白薇同志……的戏剧性极强的一生,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的。”的确如此,自从出生之日起,贫病与动乱就从未脱离她的身旁。但湖湘文化中的泼辣坚韧给了她毅力与胆量,使得白薇始终以刚强自立的形象示人,即使在困境中也从未放弃自己的骄傲。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写作,到七十年代中期搁笔,风风雨雨地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诸多文学体裁,其中尤以戏剧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但是,与她的同乡——另一位湖南的女作家——丁玲相比,白薇受到的关注还是太少了。新时期以来,有关白薇戏剧创作的评论渐多,亦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论述。本文即试图将这些研究成果分为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评述。以期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

对白薇剧作进行整体研究的文章数量上相对于专题研究来说不太多,质量上也参差不齐。这里首先简要地对新时期以来文学史中涉及白薇剧作的部分进行评述。

钱理群等人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简要地评价了白薇及其创作,认为虽然白薇不是创造社成员,但是“与创造社成员十分接近,而且风格也极其相似” ,即“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侧重于表现人物心理,在手法上多借用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等。虽寥寥数言,却基本概括出了白薇剧作的大致风貌,可见论者笔力之深厚。

方志平的《中国话剧》则以更大的篇幅论述了白薇的剧作,他将白薇与洪深、曹禺等人并置于三十年代的现实剧一节中,足可见对于白薇的重视。作者认为,《打出幽灵塔》把二十年代的社会问题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因为此剧“无论是从把握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剧情结构、人物刻画的技巧看,” 都比以前表现社会问题的家庭剧要好得多。作者同时指出,《雷雨》亦明显受到此剧的影响。这样的评价与王瑶先生所说的“白薇是中国现代女剧作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位”形成了呼应。

无论是综合性的文学史还是专门针对话剧的文学史,对于某一位具体作家的论述都不可能是详尽完整的,因此更多的关于白薇剧作的整体研究集中在单篇的文章中。

新时期较早的一篇对白薇进行整体研究的文章是白舒荣的《一个热情、痛苦坚强的灵魂——白薇》 。该文以白薇的身世生平为主线,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白薇的创作实绩,对白薇本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作者写道:白薇“是一位争取妇女解放不屈不挠的勇士和为垒筑中国文坛添加过砖瓦的真正作家”,她的充满“痛苦的名字”,“绝不会从正义的文艺史、革命的妇运史上把她抹掉!”由于写作时间较早,加之偏于追忆,本文与现在的学术论文风格不甚相同,更偏重于对白薇及其作品的感性认识。

朱伟华的《与生命同构的戏剧艺术——试论白薇、袁昌英话剧创作》 也较为详细地对白薇剧作进行了整体研究。作者肯定了白薇“具有当时女作家中罕见的视野的开阔和风格的雄健”,指出她的剧作,有着“精心构建缔结的人物关系”和“许多离奇诡谲的细节”,而“浓烈的戏剧氛围和奇幻的舞台风貌”更是“为白薇独有很难复制再造的”。但同时也指出其剧作对阶级斗争模式的“无意地改写”,即时空因素的淡化乃至阙如,这使作品的潜中心与整个主题发生置换和偏移,由此导致了“表层结构的疏漏和不严整感”。虽然此论文“是一种极粗疏而轮廓性的描述”,但基本上客观地概括出了白薇剧作的主要特点。

稍晚一些即有游友基的《独特的戏剧美学追求——白薇剧作论》 。文章将白薇的戏剧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题材的转换、人物形象的变化和主题的嬗变三个方面分析了白薇创作的演变过程。同时分析了白薇创作中的戏剧冲突模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热烈、粗狂、悲壮、奇诡”是白薇剧作的风格特征。李红薇也认为白薇早期剧作的艺术追求在于以奇崛突进的情节促发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多重对比组合突显人物的极端化个性,以诗意的象征造设戏剧化艺术氛围。

朱卫兵的《论白薇的戏剧创作》一文,摒弃了男性中心的批评对于白薇剧作的压制和排拒,将白薇及其剧作还原到当时流行的戏剧思潮中进行考察,并与男性剧作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出白薇剧作的独特个性。作者认为,白薇剧作中的爱情表现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爱情戏”和“出走戏”,“她更为关注出走后的娜拉们的遭遇”。其笔下的女性“拒绝向男性认同,反而无一例外地成为戏剧行动的主体”,此外,白薇剧作更加“正视两性之间尖锐的心理冲突”,且多“采用直面现实人生的悲剧式结局” 。对于白薇剧作文本的细读,以及相关理论的得体运用,使得这篇文章在此类论文中脱颖而出。

新时期以来,有关白薇剧作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专题研究方面。出现了几个比较集中的热点,如有关白薇剧作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从婚恋家庭的角度解读白薇人生与剧作的关系等。

有论者说,“她总算以自己的笔、血泪和生命,在现代文学史上划出了一道性别鲜明的印迹。”以往的论文中虽也偶有涉及性别研究的,但新时期最早从性别角度对白薇作品进行专论的是谭力。他的《论白薇及其作品的女性解放意识》一文,认为白薇是真正坚持五四时期女性解放主题的作家,并且“在描写男性压迫上超出了一般女作家的笔力”。作者同时指出了白薇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即唤醒独立意识尚在沉睡的女性。虽然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但文章缺乏强有力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支撑,显得不很成熟。

屈雅红、孙海涛合作的论文,由《打出幽灵塔》入手,与白薇的生平遭遇相结合,探讨了白薇所面临的“性别意识强烈的知识女性的两难境地” :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中难全其身,又不能将自己拔出历史。作者指出,这部剧是白薇遭到爱情的沉痛打击之后转而投向革命之后的创作,剧本中“糅合了性别与革命两个主题”,而正因为性别视角的嵌入,使这部剧“有别于那些意识形态化的书写”。作者同时看到了白薇作品中的硬伤:“因执着于时代事件而显得过于飞扬,表现手法流于情绪化”,“缺少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对女性的表现过于简单”,这些使白薇作品的生命力过于短暂。这倒是很敏锐的评价,的确很好地解释了白薇成名后却又销声匿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于上述女性主义的论述,段湘怀在《女权思想的超前性:白薇创作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篇文章中指出,白薇的剧作,除吸收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的创作手法以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经济不独立是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源、妇女应在社会解放中求得自身的解放等观点,都对白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母亲将她许配给单亲家庭的独子,到白薇历尽千辛万苦逃婚,再到遇见杨骚,被始乱终弃,白薇的一生可说是没有尝到真正爱情的滋味的。这些苦难的生活经历,不可能不对白薇的创作产生影响。从此角度进行论述的,主要有两篇:胡芳的《同曲异工:论谢冰莹和白薇的婚恋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以及闵建国的《白薇合尽自身婚恋悲味的文学创作》 。胡文指出,造成白薇悲剧命运的原因在于她“冲决封建包办婚姻的桎梏,却无力与整个男权社会相抗衡”的心态。觉醒的自主意识虽然促使她追求美满的爱情,但是情场浪子杨骚却让她遍体鳞伤。闵文也认为,“白薇的悲苦恋情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她在情感和理智的漩涡中奋力挣扎而不得解脱的痛苦过程,也写出了人生悲凉的无限遐思。包含着对男权的憎恨,对女性意识的发掘与探寻。”这两篇文章都比较客观,分析了白薇命运与创作间的关系。疏忽之处在于,虽然论者都注意到了白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却没有看到正是这种身心的伤痛限制了她的进一步发展。

与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白薇剧作进行解读所拥有的成果一样,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也不少。这里分两方面进行评述。

首先是与国内作家作品间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白薇与杨骚创作的比较上。目前所见较早的一篇专论是陈敏写于2003年的《注入男/女主体性灵的并蒂莲——杨骚、白薇剧作审美内涵的性别差异》。这个论题也是她的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陈敏以二三十年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为背景,从性别理论的角度,借助性别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和戏剧学等多种理论、方法,通过比较研究白薇和杨骚的剧作在审美内涵、人物塑造、戏剧体式等方面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探讨两位剧作家不同的性别意识、生命体验及其对作品的正负面影响。这样的论述,既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考察白、杨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特征的异同,也可将性别的比较研究引进戏剧学科领域,对拓展话剧的研究领域有很大帮助。2004年,陈敏又写了一篇《“情绪化”与“诗化”的话剧模式——白薇和杨骚的话剧艺术比较谈》 ,从性别差异入手,指出“白薇倾重女作家感性的抒发,而杨骚则侧重男性作家理性的探索”,因此,白薇为文坛贡献出了具有吸引力的情绪化的诗剧或话剧模式,而杨骚则是一种富有韵味的戏剧的诗化体式。2006年,陈敏的关注点又转移到了白薇杨骚剧作人物的塑造上。论文《白薇和杨骚剧作人物塑造的性别阐释》,从性别角度阐释两位作家在人物塑造上的不同特点,并得出结论,“在他们的剧作中,主体的性别意识流灌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全过程,他们的笔下,戏剧人物的典型化让位于性别人物的心态化” 。陈敏的这一系列研究,可说是为白薇剧作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

除了将白薇与杨骚进行比较之外,谢坚另辟蹊径,将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曹禺的《雷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这两部剧作,在意象选择、情节构思和女性悲剧书写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幽灵塔”和“雷雨”有着共同的意蕴,“那就是一种受压抑、陷入困境的人的生存状态”。“乱伦则是这两部剧突显的一个主题”,“女性命运都不约而同地以悲剧终结”。但是两部剧作也有迥异的差别。《雷雨》表现的是人物的命运悲剧,而《打出幽灵塔》则是“时代造成的人的悲剧”。《打出幽灵塔》采取的是“逆《雷雨》式的情感变化,从‘沉寂’走向‘激烈’”。虽然这是两部被阐释很多次的作品,已经很难写出新意,但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也确是一个新角度。

其次是探讨外来思潮对于白薇创作影响的论文。

晚近的一篇是曾真的《白薇对日本唯美派的接受与超越》 。作者认为,白薇对于日本唯美派的接受主要在于对“情节结构”以及“对女性‘恶魔美’思想的借鉴”。她同时指出了白薇作品对于日本唯美派的超越性,即她的创作“反映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深刻的社会时代主题”,从而打破了唯美派只注重个人情感而忽视社会现实的局限。

彭彩云则将白薇的剧作与西方现代派戏剧进行比较。她认为,“白薇首先接受并在戏剧里有所体现的是象征主义”,《琳丽》便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作。首先是琳丽、璃丽、琴澜三个人物有各自的象征意味,其次,剧本以美神紫蔷薇象征爱情理想,猩猩毒蛇等则象征着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另外,白薇剧作中还有着“莎乐美的精神和莎乐美式的形象”,《访雯》一剧就是“借助《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一种唯美倾向”。在不多的有关白薇剧作的研究中,彭彩云较多地使用了原始文本,这是很好的。

此时期还有外国汉学家对于白薇剧作进行研究。马利安·高利克即是其中一位。她认为,从第一部剧作《琳丽》开始,爱与美的主题就开始在白薇的剧作中显现,到了《访雯》,“白薇就达到了颓废主义创作的顶峰”。她同时指出,《访雯》与意大利文学家加百利·邓南遮的《死城》之间的异同。认为在爱、死和美的主题上,在“非比寻常的兄妹之恋的书写上”,在“场景和情节的刻画”上,二者有诸多相似。但是,若从女性解放的角度来考察,“白薇笔下的晴雯形象甚至已经超越了邓南遮的玛利亚”。“《访雯》是中国短暂的颓废主义运动中杰出的作品”,这是一位外国汉学者对于白薇作品的极高评价。

湘潭大学的段湘怀的硕士学位论文可说是有关外国文艺思潮对白薇创作影响研究的集大成者。其论文题目即是《白薇创作与外国文学文化思潮关系初探》。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白薇创作对唯美主义文学的选择与接受。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白薇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文学创作。第三部分则涉及到了白薇创作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几乎涵盖了前期有关白薇与外国文学思潮关系研究的所有方面。全则全矣,创新之处却不多。

从新时期初期的印象式评论,到如今的依托各种文学批评原理,无论是研究观念、研究方法、深度还是广度,白薇剧作研究都在渐入佳境。但同时,白薇话剧创作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学术空白。首先,有关白薇剧作与外来文学思潮的研究成果很多,却很少有涉及到白薇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借鉴与吸收。对于其后期创作的研究几乎没有。其次,研究文章数量渐多,但也存在着选题重复,材料、思路、结论的雷同,观点陈旧等问题。若是推动白薇剧作研究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回归文本,深入发掘,积极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我们期待着研究者们对白薇戏剧创作做出更加有建树的研究,让这位昔日文坛上“最不为人知”的革命文学女将重放光彩。

注释:

[1]白舒荣,何由.白薇评传[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方志平.中国话剧[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4]白舒荣,孙瑞珍,阎纯德,李杨.中国现代女作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5]朱伟华.与生命同构的戏剧艺术——试论白薇、袁昌英话剧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6]游友基.独特的戏剧美学追求——白薇剧作论[J].齐鲁艺苑,1994(2).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60.

[8]谭力.论白薇及其作品的女性解放意识[J].社会科学,1999(6).

[9]陈敏.注入男/女主体性灵的并蒂莲——杨骚、白薇剧作审美内涵的性别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0]谢坚.桎梏中的“突围”——曹禺的《雷雨》与白薇的《打出幽灵塔》比较研究[J].社会纵横,2007(9).

[11]彭彩云.白薇戏剧创作与西方现代派戏剧[J].求索,2004 (11).

[12]马利安·高利克.丫环的诱惑——白薇对宝玉访晴雯的颓废主义叙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

Commentson theStudiesof BaiWei's DramaticWorks

ZHANGHuang-jing
(Schoolof Literature,NankaiUniversity,Tianjin 300010)

BaiWeihasexperiencednearly60 years'writing careersince the1920s.Butcomparedwith Ding Ling,thestudiesonBaiWei'sworksarenotabundant.Sincethenew period,commentsonBai'sworkshave increased.Inorderto invite researchers'attention,thispaper triestodivide these researchachievementsinto three parts:holistic study,monographic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In the end,the paper intends to commentonherachievements.

BaiWei;studiesofdramaticworks;commentaries

I234文献识别码:A

:1674-7356(2010)04-0010-05

2010-09-13

张凰婧(1985-),女,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白薇剧作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人在朝堂,心不由己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纠缠一世的情劫
戏剧类
大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