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的副刊编辑思想

2010-04-07毛攀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副刊沈从文刊物

毛攀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办公室,湖南娄底417000)

沈从文的副刊编辑思想

毛攀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办公室,湖南娄底417000)

沈从文是一位杰出的报纸副刊编辑,他倾尽心血孜孜不倦地探求,强调副刊个性化、倡导创作自由、帮扶青年、公正对待稿件和表征审美教育思想、提出“读者理解力”及面对市场等编辑观,不仅成为了中国副刊编辑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中国当代编辑仍有很大的启发性,在中国副刊编辑史上必将经久长存。

沈从文;副刊;编辑思想

沈从文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报纸副刊编辑。在他多年的报纸副刊编辑实践中,其个性鲜明的报纸副刊编辑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副刊编辑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沈从文曾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报纸副刊,尤其是在主编《大公报》副刊时成就显著,不仅帮助了大批现代作家,如老舍、巴金等,而且也培养了像萧乾这样成就卓越的副刊编辑。然而,沈从文关于副刊编辑思想的具体言论史料极少,我们只能从他的相关表述(对刊物与文学的态度)中查找佐证资料,力争在零散的文史资料中对沈从文的副刊编辑思想作一大体梳理,旨在纪念先生的伟大,也期望能为处境艰难的当代副刊编辑作一启发。

一 强调副刊的个性化

有个性,艺术才有生命。副刊要生存与发展,显然离不开个性的凸显。沈从文在从事副刊编辑时,特别注重突出副刊的个性化,这是他副刊编辑思想不变的常道。他提出副刊“必须有个性,有特性,方能存在,方值得存在。”[1]个性显存,副刊才能办出生气,办出价值,才能拥有自己稳定的读者群。沈从文曾例证说:“《星火》有生气。这刊物有两点与一般刊物不同,一是短评,注重在指摘与揭发文坛当前的形势,有些什么可笑的人正在做些什么可笑的事;二是登载新人创作。”[2]这种个性化的办刊理念很受沈从文的认可,他认为《人间世》有影响,获得成功,是它在限制小品文独特的一方面发展出了一条新路。解放办刊思想,彰显个性,明确宗旨,准确定位是副刊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副刊必须有个性,才能吸引与稳定读者。《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是沈从文发表于1936年10月的一篇文章,文中指出大多数新出版的文学书籍与杂志,“文章内容差不多,所表现的观念差不多”[3]330。沈从文认为这种“差不多”是因为作者与编辑个性思维的缺失,从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可以推断,沈从文在副刊编辑思想中渗透了“反差不多”及重视个性的理念。他对文章“反差不多”的这种观点,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不少生气,说他直接促进了现代文学史的繁荣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他的个性化择文编辑思想也使《大公报》副刊拥有了广泛的作者与读者群。

二 倡导文学创作的自由

沈从文在他的副刊编辑思想中成功地贯彻了倡导文学创作自由的主张。沈从文一生崇尚文艺自由主义,坚持民主的政治立场;他瞧不起文学对任何外部力量的依附,鄙视文学对政治与商业的追逐。“我不轻视左倾,也不鄙视右倾,我只信仰‘真实’。”[4]他身处政治风云变化之年代而全然不顾,这是一种闹市隐居的高洁,是真正为文学而文学的风范。这种文学自由观渗透到他的副刊编辑思想中,正好吻合了《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沈从文在他的副刊编辑中将主张文学创作的自由视为核心宗旨,主张文学创作远离政治与商业的思想,不仅促进了当时文学的自由繁荣,出现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也使得《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众多的报纸副刊中脱颖而出。可见,沈从文的文学自由观在他的副刊编辑中形成了一种价值自觉。

三 以帮助与扶植文学新人为己任

沈从文是依靠报纸副刊成长起来的作家,在文学上的艰难起步让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副刊编辑在当时能影响文学青年的一生。沈从文初到北京投稿时,正是接编《晨报副刊》的徐志摩发现了他,并且为他的一篇散文作品《市集》写了评论文章《志摩的欣赏》,这极大地鼓舞了处在创作初期的沈从文。《晨报副刊》成就了沈从文最初的文学梦想。因此,“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经办的文学刊物,……是作为钟情于文学的沈从文心中一大愿望”[5]。以便让那些和自己有相同处境的年轻人勤奋写就的作品不再被放置在废纸篓中,能让更多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都能找到施展的平台。当沈从文成为了一名报纸副刊编辑后,他不遗余力地帮助文学青年。王西彦、萧乾、卞之琳、穆旦、杜运燮、郑敏等一大批文学青年得到了时为副刊编辑的沈从文的帮助,沈从文不仅仔细修改他们的来稿,而且帮助他们出书、找工作,并时常自掏腰包资助有困难的文学青年。他在传记作品《记胡也频》中写道:“我明白那些初次拿了一点文章给世人见面时的腼腆处,……我愿意同一切凡在沉默下努力的朋友握手了。但是,我还愿意给他们以一种‘自信’的机会,每一个在井中向群星望着的人,他们都得有一种自信。”[6]67编稿、改稿,特别是扶植青年作者的成长,占去了沈从文大量的时间,他原本在《边城》创作完成之后,就想写描写湘西小城人生的系列小说《十城记》,然而由于“编辑《大公报·文艺》,大部分时间都为年轻作者改稿件费去了,来不及,只好放弃。”[3]308

四 公平公正对待来稿

公平公正对待来稿是副刊编辑应有的专业素养,是副刊在作者心中形象的重要指标。沈从文认为要作一个有职业良知的编辑,要以文稿质量为准则,不以个人情感为重。虽然沈从文关心扶持青年作者,但他也不会为鼓励青年而放弃文学的标准。他认为单纯为了鼓励,“恐只能鼓励普通作品产量的增加,无助于伟大作品的露面。”[7]不过,在坚持发稿圭臬的前提下,他还是特别注重青年作者的作品,“一个刊物的理想,……还必需挑选发掘那些工作结实持久的新人新作。”[7]58他忘不了编辑当众讥讽着将自己的稿件揉成一团丢到纸篓里的切骨之痛。因而对青年作者的稿件,他从不敢苟且。只要作品有质量,他不会顾其身份门户,总是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来稿。因而,他负责的《文艺副刊》拥有广泛的作者群,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鲁彦、冰心、郑振铎、朱自清、萧军、萧红等,还有当时尚未成名的刘白羽、陈荒煤、严文井、吴伯箫、曹禺、卞之琳、何其芳等。思想见地与艺术风格迥异的作家群齐聚,使沈从文编辑的副刊思想绚丽,引人入胜。

五 体现审美教育功能

在以纸质传媒为主的时代,报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及对人的影响力十分凸显。作为副刊编辑的沈从文清楚报纸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教育担当:“一个文学刊物在中国应当如一个学校,给读者的应是社会所必需的东西。”[6]162这是价值观念急转流变的当下所应予以认真思考的编辑理念,一份真正有价值的刊物,不仅能给人以教育与启迪,也能拥有恒定的读者群,毕竟在内心寻求高洁者总不乏其人。沈从文对刊物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炒作作家私生活的办刊取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们不宜于用私生活提倡读者去对一个作者过分的重视,却应用作品要求读者对于这个社会现状的认识。……莫因为太关心到读者一时节的嗜好,失去他们作为文学编辑的责任。”[6]161副刊能教化人们具备健全的理想,刊载的经典作品能激发人类进步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憧憬。沈从文在他的副刊编辑中充分体现了审美教育思想,他认为,副刊因自身固有的文化表征与思想影响,对读者与作者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副刊编辑应在自己的办刊理念中渗透审美教育功能,彰显副刊的思想教化功能。

六 提出“读者理解力”

沈从文曾提出“读者理解力”[7]58的概念,可以肯定,作为副刊编辑的沈从文,十分注重站在读者立场考虑问题,刊发的作品必须让读者能懂,充分把握读者的理解视域。他指出刊物面对的“应是现在未来的一切读者。”[7]40对于刊物来说,读者是上帝,副刊编辑在稿件取舍时应尊重读者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诉求。他在编发文稿时总是从读者的角度着眼,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一个编辑不能只顾一己之爱好,而走失了方向,失去了读者群。当然,沈从文认识到这种理解力也需要合理的引导,从这个角度来说,副刊编辑的责任就更大了。他同时也强调,充分考虑“读者理解力”并不是迁就部分读者尚奇的旨趣。编辑应有对社会未来负责的良知,主动担当传播优秀文化的责任,提升读者素质。

七 面对市场的理念

沈从文不仅关注副刊的质量,也理性地认识到了商业与副刊发展的关系问题。“作品一用商品方式分布,于是有职业作家,缘于作品自由竞争产生了选择作用和淘汰作用,所以在短期间作品质与量两方面都得到长足进步。”[7]280〛他发现了文艺副刊的繁荣与发展和经济利益有着深层的关系。时间长河里那些为人所关注的,往往即作者、编辑、读者与商人共同关注的,这里有一个相通的道,副刊编辑应该好好琢磨。他认为副刊寻求经济利益是应该的。“办杂志出版人必有个目的,就是要有销路(官办的除外)。这是很自然的事,无可非议。”[7]89杂志与副刊亦是同道。他指出副刊在报纸走向市场中的独特作用,副刊所拥有的稳定的作者与读者群本身就是刊物稳定的市场群,关心市场的刊物在良性取舍中亦能得到自身应有的价值回报。沈从文强调“许多报纸存在和发展,副刊好坏即大有关系。”[7]204面对市场也就是面对读者,一个优秀的副刊编辑才能体悟到其互生互利的价值关系。

沈从文的副刊编辑思想是中国副刊编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每一位后来者。他倾尽心血孜孜不倦的探求,不仅成为了中国副刊编辑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中国当代编辑仍有很大的启发性,在中国副刊编辑史上必将经久长存。

[1]沈从文.对于这新刊诞生的颂辞[M]//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2):193.

[2]沈从文.谈谈上海的刊物[M]//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92.

[3]凌宇.沈从文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4]沈从文.记丁玲[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66.

[5]李端生.报刊情缘:沈从文投稿与编辑活动探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6]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7]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8.

(责任编校:光明)

Sheng Congwen’s Editorial Thoughts for Supplement

MAO Pan-yun
(Office,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1,China)

Sheng Congwen is a brilliant editor for newspaper supplements.He devoted his life to research,emphasized individuation of the supplement,advocated free creation,helped the youth,treated all the manuscripts equally and represented esthetic educational ideologies.These are not only the precious spiritual legacy of Chinese supplement edition but also very enlightening for contemporary editors,and his ideas will be kept forev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upplement edition.

Sheng Congwen;supplement;editorial thought

C55

A

1673-0712(2010)06-0128-03

2010-10-12.

毛攀云(1977—),男,湖南新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文艺传媒、影视传播与区域文化。

猜你喜欢

副刊沈从文刊物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行业刊物介绍(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