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0-04-05

地理教学 2010年18期
关键词:科特迪瓦绿地高温

当中国老年人数也居世界首位

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指出,2010年到2050年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由11%上升到21.9%,中国由12.3%上升到31.1%,上海则由22%上升到40.9%,这意味着中国及上海在未来40年里的老龄化增长程度十分惊人。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日前在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透露,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比上年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这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提速,出现老年人口第一次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均净增480万,而“十二五”期间为800万左右;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量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5%——中国将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年人数居世界首位的“老龄人口大国”。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影响,它必然牵动“十二五”的整体战略布局。规划今后5年的发展,这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老龄问题既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一个人道主义问题,同时要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影响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前者包括老年人的保健与营养、住宅与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与就业等,后者包括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影响。

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老年人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作为家庭的尊长和社会的资深公民,他们在劳动年龄阶段尽到了生产、抚育子女等责任,理当得到感谢和尊重,“老有所养”理当得到保障。当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经济基础、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而且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更给应对挑战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还将增多。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对社会养老支持、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公共服务产品及设施提供等提出了复杂、多样的要求,并需要更充足的社会财富积累来保证支出;另一方面,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产品、服务和产业开发,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也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最佳时期。2亿老人的需求,给了中国发展老龄产业巨大的市场机遇。老龄产业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市场资源最大化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摘自2010年7月27日《文汇报》

中国积极参与“人造太阳”计划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理事会27日至28日在该组织所在地、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举行特别会议,正式批准了《基准文件》。这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决定性阶段。

ITER组织在会后发表的公报中说,来自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七方的理事以及一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观察员参加了会议。七方理事一致通过了《基准文件》,该文件包括两项重要内容,一是项目时间表,二是项目预算。

在时间表方面,ITER组织预计在2027年3月正式开始氘氚核反应。理事会还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氘氚核反应的时间提前到2026年。在预算方面,理事会为ITER计划的资金投入规定了上限,但公报未透露具体金额。理事会还决定任命本岛修为ITER组织总干事,以接替此前提出辞职的池田要,后者从2005年11月起担任ITER组织总干事。

28日,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罗德隆在会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表示,参与ITER计划体现了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

罗德隆说,ITER又被称作“人造太阳”计划,其宗旨是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的参与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也是出于长远的能源战略考虑。他说,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能源生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目前,中国一方面在化石能源和裂变能源方面继续努力,一方面也在寻找替代能源。现在来看,ITER可能就是真正长远、可靠的解决之道。

罗德隆表示,作为ITER计划的参与方,中国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心力。首先,在组织成立过程中,中国做了非常具体的工作,今后也会积极参与ITER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第二,在经费方面,中国承担了将近10%的份额;第三,中国在国内承建了10%的部件;第四,在今后的运行中,中国希望在反应堆上进行自己的试验。目前,中国研究人员正在国内现有的聚变装置上从事试验,为运行阶段进行必要准备。

ITER实验堆高度为24米,直径30米,计划产生等离子体的体积为840立方米,维持时间为400秒,聚变能500兆瓦,输出与输入能量比最低为10:1,最高可达到30:1。据专家介绍,这一计划是在业已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的,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摘自2010年7月30日《文汇报》

“人造太阳”来龙去脉

ITER计划(又称“人造太阳”计划)是一个为验证全尺寸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而设计的国际托卡马克实验,目的是采用类似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使氘、氚在极高温条件下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从而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洁净能源。

与其他能源相比,核聚变的原料取自海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同时它还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也几乎没有放射性危害。目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正逐渐枯竭,而人类正在使用的核裂变能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ITER计划最初由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于1985年联合倡议,并由美国、苏联、日本和欧盟共同启动。然而,这一计划曾因种种原因搁浅,美国也曾一度退出。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重,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该计划重新得到重视。中国于2003年初开始参与,美国于同年晚些时候回归,韩国和印度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加入,从而使这一计划的参与方达到7个,参与国达到33个。

ITER计划将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07年年底开始至2019年,为实验堆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持续20年,为热核聚变操作实验阶段,其间将验证核聚变燃料的性能、实验堆所使用材料的可靠性以及核聚变堆的可开发性等,为大规模商业开发聚变能进行科学和技术论证;第三阶段历时5年,为实验堆拆卸阶段。实验阶段结束后,各参与方还将同时进行示范堆建设,为最终实现商业堆开发做准备。

摘自2010年7月30日《文汇报》

北半球高温四种成因说

本报讯入夏以来,一股股热浪频繁袭击北半球,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对此一些国家的专家指出,北半球高温频现与天气异常有一定关系,但总体成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成因。

厄尔尼诺说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员杰伊·劳里莫尔本月16日对媒体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今年上半年的气温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厄尔尼诺现象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劳里莫尔认为,尽管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但它(在上半年)不仅造成赤道太平洋区域气候温暖,而且导致全球出现异常温暖天气。

太阳黑子说

有人认为高温可能与太阳黑子有关,因为太阳活动强的时候对外辐射强,活动弱的时候对外辐射弱。气候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大陆暖性气团长时间稳定控制和太阳辐射增温是造成此次北半球高温事件的主因,而热岛效应则加剧了城市高温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

不过,中国气象局正研级高工江吉喜表示,从专门监测太阳黑子活动的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中心的监测数据来看,现在还没发现(太阳黑子与北半球高温)这种关联。

全球变暖说

如今的北半球高温是否与全球变暖相关呢?对此,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说:“目前的高温既不能证明也无法驳斥全球变暖理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类似的炎热在30年内每年都重复,最起码每5年重复一次,才能算是全球变暖的气候信号。当然,如果我们分析今年地球或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就会发现今年可能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10年周期说

日本三重大学地球环境气候学教授立花义裕指出:“高气压停滞造成的酷暑,长期来看是以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发生的。”

摘自2010年7月31日《文汇报》

北半球高温引发连锁效应

据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入夏以来,高温天气在北半球不断“作怪”,严重影响一些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高温天气还引发灾害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火灾频发:在俄罗斯,高温使得从远东到乌拉尔山脉的不少林区都发生了火灾,严重危害当地民众生活。这几天在莫斯科地区,频繁的森林和泥炭火灾使莫斯科市被烟雾笼罩,部分市民开始感到呼吸不畅。

粮食减产提价:受罕见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俄罗斯粮食联合会7月27日将今年俄粮食产量预期从此前的8150万吨下调至7500万吨,预计小麦产量将从去年的6200万吨跌至4500万吨。由于投资者担忧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家近期持续的高温干旱将严重影响其小麦出口,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7月30日的小麦期货价格飙升至近14个月以来的新高,其9月合约期价达到每蒲式耳6.615美元(美制1蒲式耳合35.24升),涨幅为5.4%。

中暑者大增:据日本媒体7月31日报道,日本各地持续约半个月的高温天气已造成上万人中暑,217人中暑死亡。被送入医院急救的中暑者中,以老年人居多。

大湖水量减少:俄罗斯东部很多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已导致世界最深淡水湖——贝加尔湖水量减少。俄罗斯水资源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贝加尔湖的总体水量减少了37%,湖面比去年同期下降7厘米。

北极海冰消融:俄罗斯水文气象专家日前说,受持续高温影响,北极海冰面积可能缩减至历史新低。今年,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在6月份创下历史纪录。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北极海冰面积在今年8月将极度缩小,可能创下历史新纪录。

摘自2010年8月2日《文汇报》

脚踏东西半球的“甜岛”

斐济位于西南太平洋中心,是南太平洋地区的交通枢纽。陆地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由332个岛屿组成,多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其中106个岛有人居住,主要有维提岛和瓦鲁阿岛等。斐济地跨东、西半球,180度经线贯穿其中,因而成为世界上既是最东又是最西的地区。

斐济是南太平洋岛国中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斐济重视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投资和出口,逐步发展“高增长、低税收、富有活力”的外向型经济。制糖业、旅游业和服装加工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斐济土地肥沃,盛产甘蔗,因此又有“甜岛”之称。斐济工业以榨糖为主,此外还包括服装加工、黄金开采、渔产品加工、木材和椰子加工等。斐济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金枪鱼。

斐济的风俗很奇特,男男女女都喜欢戴花,红色的扶桑花是国花。据说,把花戴在左边是表示未婚,而把花戴在两边则表示已结婚。令人称奇的是,男人也穿裙子。裙子在这里被称做“SOLO”,不仅男人平时会穿着SOLO,甚至指挥交通的警察们也是穿着SOLO执行公务的。

摘自2010年8月6日《文汇报》

北极“裂出”巨型浮冰岛

美国特拉华大学海洋学和工程学副教授安德烈亚斯·明肖6日表示,借助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他发现,格陵兰岛现存两大冰川之一的彼得曼冰川5日分裂出一个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的巨型浮冰岛。这是北极地区近50年来发生的最大冰川分裂事件。

据明肖介绍,分裂出的新浮冰岛大小相当于四个纽约曼哈顿岛,厚度达到约160米,相当于纽约帝国大厦高度的一半。

明肖表示,过去七八年中,位于格陵兰岛西北部的彼得曼冰川在不断扩大,他曾经预计将有浮冰分裂,但没想到分裂出的浮冰如此大。北极圈内上一次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冰川分裂还是在1962年,当时沃德·亨特冰架分裂出一个巨型浮冰岛。

彼得曼冰川位于北纬81度、西经61度附近,据北极点约有1000公里。美国航天局卫星拍摄的图像显示,5日发生的冰川分裂事件导致彼得曼冰川丧失了约四分之一的浮冰架。明肖表示,目前尚无法判断这一冰川分裂事件是否由全球变暖所致。

摘自2010年8月8日《解放日报》

科特迪瓦:告别象牙的新海岸

大象好比科特迪瓦的历史图腾。在科特迪瓦的国徽中心,就有一只非洲大象头。作为世界足坛的一支非洲劲旅,科特迪瓦国家队的精彩表现常常被称为“大象起舞”。这些足见大象在当地的重要性。科特迪瓦地处非洲西海岸,接近几内亚湾,是非洲象理想的栖息地。欧洲殖民者来到此地后,发现大量的象群和珍贵的象牙,象牙交易带来巨大财富,欧洲人喜出望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象牙海岸”。

“象牙海岸”的国名一直沿用到1986年,这是世界上极少数直接用带有实际意义词汇命名的国家。多年来各个国家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象牙海岸”,导致该国的国名没有统一的拼写标准。1986年,象牙海岸向联合国申请将国名定为科特迪瓦,即法语版本的 “象牙海岸”。

事实上,早在改名之前,科特迪瓦的经济发展早已不依赖于象牙。随着人们的滥捕滥杀,非洲象群的数量急剧减少,一方面象牙产量降低导致象牙业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当地人也意识到象牙业的残酷,发现大象减少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

最初的产业转型在殖民时代就已萌芽。在法国殖民者的统治之下,刺激出口是当时科特迪瓦的主要目标。于是咖啡、可可、棕榈等作物被种植在海岸地带,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园被法国殖民者所控制,而令人憎恶的强制劳动制度变成了经济的基础。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独立之父。1944年他组织可可农成立了该国的第一个农业公会,他们招募移民工人在自己的农田工作,以抗衡偏袒法国种植园园主的殖民政策。

1960年取得独立时,科特迪瓦的经济发展达到顶峰,成为当时法属西非最繁荣的地方。科特迪瓦鼓励出口,政府给予农民优惠的价格以进一步刺激出口。当地咖啡产量显著增加,使科特迪瓦成为仅次于巴西及哥伦比亚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国。到了1979年,科特迪瓦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国,也成为非洲主要的凤梨及棕榈油的产国。如此的繁荣景象被世界称为“科特迪瓦奇迹”,该国平均每年将近10%的经济增长率维持了20年,是非洲非产油国家中最高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干旱和世界经济不景气,依赖农产品出口的科特迪瓦受到不小打击,奇迹时代结束了,科特迪瓦人也在不断思考新的发展方向。目前科特迪瓦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发展阶段,政府鼓励基础设施、运输、住房、电力、碳氢、信息和通讯新技术等诸多新领域的投资,希望从农业大国走上现代化道路。

摘自2010年8月9日《解放日报》

卫星监测显示市中心不再是热中心静安比青浦凉快

在遥感地图上,静安、黄浦、卢湾等中心城区2006年的时候还是一片桃红,演绎着最高等级的炎热,今年却是逐渐降级,反倒比最热区域凉快了很多。本市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中心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城市热岛强度呈现减弱趋势。多年修建的绿地正开始发挥功效,一片6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地,可让8万-17万平方米范围内的人们感受到清凉;而一块合理规划的绿化,可轻易将气温控制在低于其他地区1℃-2℃以上。

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已明显减弱

炙热体感,已达一周。即便在一场雨之后,昨天午后的空气里还残留着“闷热味道”。

然而,高温并未波及本市每个角落。在市气象部门提供的瞬时气温记录图上,昨天12时27分的全市气温高低不一,当市中心的自动气象站普遍捕捉到了超36℃的高温时,原南汇沿海地区的气温大多在30℃-32℃之间,相比之下“一片清凉”。“在同样毒辣的阳光底下,自然环境不同,气温也会相差较远。”对于这一现象,本市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中心的首席研发员周红妹表示,这便是热岛效应,一种每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增温现象。

不过,热岛效应有“天敌”。“在成规模的生态绿地面前,它没办法肆意妄为。”周红妹告诉记者,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气象部门对比了2006年和2010年6-7月这两段“盛夏”后发现,类似于静安、黄浦、卢湾等中心城区,2006年的高温代表色还是“桃红(代表最高等级的炎热)+大红”,但在今年同期时,颜色已演变成单一的“大红色”。“桃红色基本消失,而且红色也逐渐变淡、变分散,这正是中心城区‘热岛强度’明显减弱的象征。”

据了解,尽管本市的“热岛效应”范围有所扩大,但热中心已明显从市中心区域开始转移,反倒是一些发展速度较快且以水泥地为主的其他地区,正有趋势成为本市的最热地点。

大片绿地抵消水泥森林热效应

之所以选择2006年与今年相比,是因为在2006年本市也接连遭遇热浪袭击,但今年中心城区的“热岛强度”却明显减弱,专家发现本市加强生态绿化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除了人为热源之外,水泥地,瓦片结构为主的居民、建筑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是城市的主要‘热岛源’,而相比之下绿色为主的农田,绿地和林带则是城市里的‘低温洼地’。”周红妹说,城市里的水泥森林效应,以及人口密集、空调、交通、商业等人为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城市中心区域温度往往要比其他区域高。但是,在一些绿地旁,这种增温效应被部分抵消。

最典型的例子是延中绿地。2003年前后,本市气象部门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延中绿地表现出了出色的降温效果。专家选取2003年和2004年的7—8月作为观测时段,随后在绿地内外布设了几个观测点,结果发现,59个观测日中,非绿地测点的“炎热天数”最多达到了50天,而绿地测点的“炎热天数”却只有23天,相差近一倍。“记得延中绿地刚建成时,附近的气温就比其他地区普遍低0.6℃,如今植被长成后,盛夏的降温效应更显著。”周红妹说,一般情况下,大型绿地建成之后,经过2-3年左右的成长周期,降温1-2℃完全没有问题。

中心区域清凉程度媲美郊区

昨天12时左右,当本市青浦南部出现38.1℃的气温时,静安等地的气温却在36℃左右。记者了解到,本市静安、卢湾、黄浦等几个中心区域,盛夏期间的气温比本市最热区域普遍低0.73℃-1.21℃,而其中一些局部地区的“清凉程度”甚至可以和一些郊区媲美。大多数清凉感,来自当地逐渐成规模的绿地。

“我们发现,如果排除特殊因素,6万平方米以上的绿地降温面积在8万-17万平方米。这说明这种绿地可提供除自身之外的50%-92%面积的降温区域。”周红妹表示,如果住在这些区域附近,无疑相当于住在城市里的避暑地。

不过,光有绿化并不够,这片绿地必须是“生态绿地”,这意味着绿地必须面积集中,且成规模。“树木的降温效果好于草地,阔叶类的树木优于叶面较窄的树木,而且周边的建筑也不能太密,否则不透风的环境同样会让人体感较热。”周红妹表示,只有合理规划,才能制造出一片“自然避暑地”。

猜你喜欢

科特迪瓦绿地高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高温来袭,警惕寒湿作祟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科特迪瓦一艘军舰巡逻时被撞沉 7名船员遇难
科特迪瓦一艘军舰沉没 已致7人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