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0-04-05

地理教学 2010年22期
关键词:小行星月球

最新研究发现突然降温导致恐龙灭绝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导致恐龙走向灭绝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一颗彗星撞上地球,而是温度突然迅速下降。

他们对挪威的化石进行研究发现,1.37亿年前,世界海洋的温度突然从13摄氏度到14摄氏度急剧下降了9摄氏度。他们认为,这导致大西洋暖流突然发生变化,很多专家担心现在这种现象会再次出现。白垩纪时期气温突然下降,很有可能是导致全球的恐龙“大量”消亡的主要原因。进行这项重大研究的科学家称,这一现象导致恐龙走向最终的灭绝之路。

一些专家认为,是6500万年前的一场灾难性事件(例如一颗流星撞上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但是这项最新研究指出,这种曾统治地球的庞然大物的灭绝,是由一系列环境变化造成的,而海洋温度下降是这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开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格雷戈里·普里斯博士负责领导了这个科研组,该研究对从挪威北极地区斯瓦尔巴特群岛获得的化石和矿物质进行了调查。

普里斯发现,白垩纪时期气温突然急剧下降,这导致曾生活在温暖的浅海、陆地和沼泽地里的很多种恐龙迅速灭亡。他表示,该科研组的研究显示,气温突然下降的时候,地球上正是“温室”气候,跟现在非常类似。普里斯说:“气温下降可能还导致海洋环流发生变化,这跟科学预测的墨西哥湾暖流将要发生的变化很像。在白垩纪时期,大西洋比现在窄得多,但是它所具有的特点跟目前北方的洋流非常类似。”

普里斯说:“如果大西洋暖流突然停止,会引起冰川融化,导致气温突然下降。我们认为,恐龙很可能是冷血动物,它们必须在温暖的环境下才能存活下来。如果在气温下降后恐龙不能迁徙到南方,它们将会走向灭绝。现在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有助于确定恐龙是如何走向灭绝的。现在我们认为,它们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消亡的,这可能是由一系列气候变化造成的。”

科学家认为,曾经大气里含有很高水平的二氧化碳,这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地冰川融化(科学家预测地球目前正在发生的一种现象),最终导致全球气温下降。这与科学家预测的墨西哥湾暖流“输送带”关闭的情形一样。科学家曾发出警告说,这个“输送带”停止,会导致欧洲进入另一个冰河时代。

自2005年以来,普里斯一直在探访斯瓦尔巴特群岛,在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收集化石和样本,人们曾在这里获得的重大发现包括板龙和icthyosaurs等巨大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他说:“迅速繁衍的恐龙和一系列其他数据指出,白垩纪时期相当温暖,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水平很高。但是在数百或数千年的一段时间里,海洋温度从平均13摄氏度突然下降到8到4摄氏度。” (孝文)

摘自2010年04月27日 新浪科技

地质学家警告全球变暖问题康复期长达十万年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伦敦地质学会所主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本周在伦敦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会聚一堂讨论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会地质学家警告称,如果人类继续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那么地球将至少需要10万年时间才能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伤害中恢复过来。

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数百万年前的岩石沉积层,建立起许多专门的研究模型。通过模型,地质学家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导致气温变化和物种灭绝的。

美国加州大学地质学家吉姆-扎科斯教授介绍说,55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导致此后数千年间有大约4.5万亿吨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中。因此,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大约6摄氏度,使得某些地区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早期的远古哺乳动物),要么被迫迁徙,要么大批死亡,甚至完全灭绝。

扎科斯教授认为,如果全球仍然以目前的速度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话,在未来数千年内也将会有大约5万亿吨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这将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得多,甚至会出现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扎科斯说,“从行星进化的角度看,这一影响甚至比5500万年前的后果还要严重。”因此,与会地质学家警告称,地球将至少需要10万年时间才可从这一严重影响中恢复过来。

伦敦地质学会发表一份声明表示,“5500万年前的地质证据和更早期的全球变暖事件都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大幅增加,极有可能造成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至少5到6摄氏度,甚至更高。如果没有任何解决和挽救措施的话,那地球气候将需要10万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复原。无数的气候模型都证明了这种说法。根据目前的证据,我们有理由得出如下结论,继续无节制地向大气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是极端愚蠢的。”(彬彬)

摘自2010年11月03日 新浪科技

月球有望成为首个人类地外采矿点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专家们表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地外采矿活动,可能会从月球上开始,这是由于它含有大量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的水冰。这是在询问一个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座谈小组:人类首先应该到地球以外的什么地方进行采矿时,他们大多数人给出的看法。

在这方面月球之所以能从小行星和火星等选项中胜出,主要是因为它距离地球很近,而且还拥有大量水以及甲烷和氨等其他资源。机器人技术公司彭格温自动化系统公司(Penguin Automated Systems)的首席技术执行官格雷格·拜登说:“我认为月球无疑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制作前往月球的商业企划很容易。”

拜登10月29日在被称作《太空工业14:太空居留地重要技术》的会议上发表了演讲。这项会议是由非盈利机构太空研究所组织的。拜登和其他人表示,私人企业可能将成为月球采矿业的先驱,因为这可以挣到很多钱,但这项活动可能需要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以促进其发展。

利用水制造火箭燃料

科学家通过最近的发现了解到,月球上存在大量水冰。月球两极的寒冷陨石坑在数十亿年间,可能都已经捕捉和堆积了大量水,这些水相对比较纯净,而且很容易获得。休斯顿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的科学家保罗·斯普迪斯说:“现在我们知道,那里的水都是自由水,不受任何限制。在月球上开采水源可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加容易。”

这些水的宝贵之处,并不仅限于它能为未来的月球居民提供水源。它还能被分解成氢和氧,为火箭提供燃料。火箭燃料可以利用水生产,并在低地球轨道的燃料站进行出售,让太空里的飞船和卫星可以不断补充燃料,继续运行。科学家和企业家表示,这种安排将使人类利用太空的方式发生彻底改变,它将引发巨大的贸易、旅游和新发现浪潮。根据这个论点,在月球上设立燃料补给站具有很大经济效益,因为这颗天体的引力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在那里发射的成本更低。

出于这个目的,一些公司已经开始草拟前往月球开采水源的计划。例如,据沙克尔顿能源公司创始人比尔·斯通说,该公司希望到2020年能在轨道里出售火箭燃料。斯通并没参加这项会议。这个时限可能显得该公司雄心勃勃,但是科研组成员表示,开始最初的遥控月球采矿活动的技术目前已经存在。拜登说:“现在我们已经掌握遥控操作技术,我认为在月球上采矿非常可行。”

斯普迪斯表示,月球临近地球,意味着人和机器之间几乎能进行实时通讯,时间延迟只有1或2秒。大部分参加讨论的人表示,开采水资源只是第一步。之后会开采其他资源。也被困在寒冷的陨石坑里的甲烷和氨,它们所含的碳和氮是任何长期月球居留地都需要的成分。科学家表示,只要核子融合变成一种可行性能源,企业家就会开采月球上的氦3,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聚变燃料。

开采小行星矿物

专家们表示,月球很显然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地外采矿候选者,不过要开采小行星的矿物,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小行星含有大量铁、铂和其他贵重矿物,或许还含有很多水。不过几位与会成员表示,工业小行星采矿不会在不久的未来变成现实。目前已知有数千颗近地小行星,它们比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要小行星距离我们还近。然而,即使是近地天体,也比月球距离我们更远,而且它们的偏心轨道使人类很难对其进行多次采矿。

XCOR宇航公司总裁杰夫·格里森说:“你无法频繁回到相同的小行星上去。”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扩展任务(EPOXI)首席调查员、马里兰大学的迈克·阿赫恩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我们很难再次回到同一颗小行星上。这是个大问题。”“深度撞击”号扩展任务利用“深度撞击”号飞船研究彗星、系外行星和其他宇宙天体。

格里森希望把一颗小行星拖到我们地球附近,有空时就开采它上面的矿物。但是这个想法或许也不会很快变成现实。格里森说:“我们甚至还没从这些天体获得第一批样本。”座谈小组支持未来实施小行星采矿计划,几位成员表示,从月球、小行星、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上开采矿物是不可避免的。格里森说:“它们都将成为地外资源的来源。”

实现梦想

大部分与会者认为,经济因素最终会促使人类进行这种采矿活动。与政府相比,私人企业将发挥更大作用。不过几位与会者表示,政府的领导和投资是使这些构想变成现实必不可少的。斯普迪斯表示,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人对地外采矿活动的可行性产生质疑。为了让他们相信,政府必须证明技术和知识的必要性。斯普迪斯说:“政府做示范,私人企业紧随其后。”一些与会者表示,政府应该采取行动刺激私人企业,使在轨道的燃料站出售火箭燃料成为一种需要。

格里森说:“适当的政府投资能对它起到促进作用。政府显示出这种需求,私人企业确定如何提供物资,满足需求。”该座谈小组承认,地外资源开采具有革新潜能。一旦商业在太空立了足,并证明从中可以挣到很多钱,太空将会向人类敞开大门。天空将不再对人类有限制。格里森说:“一旦你做到这些,你就具有经济逃逸速度。如果你能到达那里,恒星将属于你。”(孝文)

摘自2010年11月03日 新浪科技

长江源冰川30年退缩1公里

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曲向东率领的民间考察队,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对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考察。日前公布考察照片,在与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30年前照片对比发现,冰川萎缩的情况令人震惊;黄河源星宿海湖底干涸,一片荒芜的戈壁。

专家称母亲河源头冰川退缩,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但更残酷的后果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环境,极端气候频发也与此有关。

万里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格拉丹东在藏语里的意思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被尊为中华儿女的父亲山。它积雪终年不化,沟沟壑壑里的100多条现代冰川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固体水库,源源不断地供给长江水源。

1976年8月,中国科学考察队经过51天的艰难跋涉、查勘,证实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源头。2009年和2010年,曲向东率领的“二度计划”民间考察队带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摄影家茹遂初拍摄的黄河、长江两地的照片,两上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考察。

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的北支大约已经融化退缩了将近一公里,黄河正源的星宿海则湖底干涸,一片荒芜的戈壁。当年茹遂初拍摄照片中绝大部分区域现在已经是一片黄土。著名长江源环保义士杨欣在《长江魂》一书中说,1986年5月他第一次进入长江源时,曾数次看到成群的藏羚羊、野驴等野生动物,而如今在源头已经很难见到野生动物的身影。

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中国两大河流——黄河与长江,这两条河又孕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十几亿人,它们或好或坏的变化会给流域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进程却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最明显的表现是全球气候变暖,南北两极和西藏地区的冰川萎缩,短期会导致河流流量增加,造成中下游洪水频繁发生。从长期看,冰川的持续退缩也会使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逐渐减少,对中国西部内陆河流域造成很大影响。气候持续变暖会导致河川径流季节调节能力的丧失。有专家称,近年全球发生的极端恶劣气候都与气候加速变暖有关。

考察结束后,曲向东及其队友3月3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报告会,展示其两赴青藏高原考察数据,揭开三十年冰川萎缩的真相的成果。

出席报告会的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有关负责人姜克隽表示,看到中国水源腹地变成如此境地深感痛惜。他认为,中国政府将低碳经济上升到战略层面十分正确;已经确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的所有国民都要走向低碳经济,这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非常有好处。

曲向东在拍摄“星宿海”时介绍说:“当地人已经不知道还有星宿海,大片的湖泊不见了,除了个别地方有一两摊水,其他都是沙地和干涸的湖底。”他说,他和考察队此行目的是证明中国人需要在现场,作出自己的观察和判断。作为一个正在逐渐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这是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所在,希望通过此举能够唤醒人们行动起来以改变全球变暖。这已经不再只是各国领导人或是各种组织的责任,而应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相关资料

1.姜根迪如冰川,又称姜根迪如雪山,位于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542米。

我国曾在1976年、1978年两次派出江源考察队至长江源头考察。根据水文地理等资料,1979年正式确认沱沱河上游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

“姜根迪如”藏语是“狼山”,人越不过的意思。

2.“二度”的概念,来自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该组织在2007年的第四次报告中提出“2度阈值”,即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承受的最高升温幅度。曲向东受此启发,通过民间力量发起了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的环球考察活动—— “二度计划”。

摘自2010年04月02日 华商网-华商报

猜你喜欢

小行星月球
NASA宣布成功撞击小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月球眼
捕捉小行星
月球
小行星:往左走
“隼鸟”2再探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