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力发电场建设中的危险源辨识与应急管理

2010-04-04成晓燕严宇明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0年12期
关键词:危险源风力风电场

成晓燕,严宇明

(1.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西安 710061;2.西安供电局,西安 710048)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4]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根据发改委对外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1],到2010年,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 000万kW,预计到2020年要达到3 000万kW,风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全国在有自然条件的省份,如新疆、甘肃、内蒙及沿海的江苏等省份,“千万级风电能源基地”建设已经开始。在风力发电场的建设中建立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机制,完善风电场建设施工应急救.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健全和提高风电场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风电场的危险源辨识与应急管理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 风电场情况简介

风力发电场是将自然界的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场所,风力发电场通常建设在有丰富风力资源的场地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及山东、江苏等地区[5]。风电场通常具有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占地面积大、技术领域宽等特点。常规风电场由风机工程、集电线路、升压站、送电线路、对端变电站扩建几大部分组成。一座5万kW的风力发电场,占地面积约10~20 km2,通常由数量约40座风力发电机组组成,需要建设20~30 km的集电线路,占地3.33hm2(约合33 333.33 m2)左右的升压站,以及长达几十km的送电线路和送电线路接入的对端变电站扩建工程组成。在这漫长的施工作业面上,多只队伍同时开展工作,点多面广,安全问题矛盾凸现。对于工程的安全管理组织来讲,一个施工项目是一个重大危险源,只有对各分项工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建立事故紧急救.体系,进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才能真正地达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防患于未然”的目的[2-3]。

2 风电场的危险源辨识

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周期通常为8~10个月,在这期间,由于风电场建设施工作业面长,劳动力密集的特点,通常将建设过程分为基础施工、设备安装、网络组织及电气调试3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施工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施工特点,进行分阶段的危险源辨识,有针对性的准备应急预案,从而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

1)基础施工阶段。在基础施工阶段,各单元项目主要以基础面施工为主,在风机工程、集(电)送电线路、升压站、对端扩建均开始基础开挖、钢筋绑扎,砼浇筑的工作。本阶段的特点是虽然作业面大,但是工作性质比较一致,特点突出,易于进行同质化管理。在本阶段,主要危险源为各型基础开挖过程中的土石方坍塌;钢筋绑扎中的金属切割、焊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基础砼施工中模板与支撑、物料提升、脚手架失稳造成倒塌意外;以及施工工程车辆运行、维修、装配中造成的意外伤害。

2)设备安装阶段。在设备的安装阶段,由于作业面的工作差异性开始显露出来。在风机工程作业面上,风机塔筒、机舱、轮毂、叶片、箱变开始吊装,大型吊装机械的起重危害,搬运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包括大吨位吊车的拆装、现场移动意外成为主要的危险源;在升压站及对端扩建现场,支构架开始组立,辅助设施开始建设,在高空作业中因防护措施不到位、人员未配系安全绳造成的人员踏空、滑到、失稳等意外,人员受到垂直作业面交叉作业中坠落物体的打击,还有施工中模板与支撑、物料提升、脚手架失稳造成坍塌意外是本阶段的主要危险源;在集(电)送电线路上,铁塔开始组立,杆塔组立过程中的起重、登高、物料堆放引起的意外伤害和杆塔组件的金属切割、打孔及各种施工电器的安全保护成为主要的危险源。

3)网络组织及电气调试阶段。在本阶段,各单元工程开始组网连接,设立清晰的施工分界点,合理地安排分界点施工工序及人员是防止因为施工分界点不明晰而造成意外责任伤害的主要手段。在集(电)送电线路工程上,放线过程中的走向、工艺不良、拖放导线造成机械伤害、专用放线设备的缺陷导致的伤害和导地线紧线施工中专用工器具状态,人员高空作业时安全带、安全帽的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的不到位引起高空坠物伤害成为主要危险源。升压站的辅助设施开始装修,辅助设备安装中的电气、起重危险也不能轻视。各单元工程电气调试中的触电伤害,高压设备意外伤害也是主要的危险源[6]。

4)其他危险源。风电场的建设通常在风能较为丰富的地区,这种地区通常是极端天气易发地区,所以在风电场建设中针对不同的季节特点所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也要做好积极地应对。做好防风、防沙、防暴雨、防雷、防冻及野外的防火工作都至关重要[3]。

3 风电场建设中的安全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指社会、自然、工程技术等方面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保证人、机、物安全的活动。在风电场的建设中,由于风电场通常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密度小,发生极端恶劣天气的机率高,大型工程设备多等特点,主要针对极端天气和工程方面的突发事件进行管理,保证人、机、物的安全状态。在我们对风电场特点和不同阶段危险源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的工作阶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中突出风电建设特点,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保证施工安全进行。

1)预防。在应急管理中预防主要指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防止事故的发生或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在风电场的建设过程中,对各单元施工单位人员的安全教育是预防事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将安全教育贯穿到整个风电场的建设周期上来,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针对不同的施工队伍,结合各阶段对危险源的识别和季节特点,采用宣传资料,宣传片,安全问答,集中授课等多种形式对风电场工程建设人员进行学习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施工中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自我保护能力。完善安全工器具的配备,对安全工器具配备不到位的单位进行处罚,对于配备安全工器具不使用或不能正确使用的人员进行教育、警告及处罚。由于风电场作业面大,作业点多的特点,在所有作业点必须设置遮拦、警示牌和明显标志。加强野外施工点的安全巡视,在野外施工面上尽可能减少夜间施工,如必须夜间施工的作业面必需进行备案,要保证充足照明并由安全员进行全程监控[2]。

2)准备。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过程,他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的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在工程建设安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建立事故应急指挥体制,针对不同工作阶段的危险源特点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在风电场的建设工地,由于工地地广人稀,作业战线长的特点,应急准备中的通信和交通保障成为能否真正实现事故应急预案的关键点。在现场,应建立多套通信系统同时运行的模式,通常采用GSM、CDMA、固话、专用无线电台四套通信系统同时使用,互为备用的模式,设立专用的应急响应固定电话,公布电话号码;安全员配备GSM/CDMA双模手机与对讲机,各工队负责人采用手机,对讲机互为备用模式,建立较为可靠的通信保障。在交通保障方面,采用专用保障车辆和工地所有施工统一指挥的互备模式。专用保障车辆配备专用司机,不得因其他原因擅自调动;将所有工程车辆首先覆盖在上述的通信系统之下,以便于在应急情况下的调度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交通接力。有了通信和交通的保证,并对预先制定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在演习基础上完善预案,做好应急准备的各项工作。

3)响应和恢复。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应急与救.行动,实施已经过演练的事故应急预案。并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将事故的影响区域恢复到安全的状态,并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在风电场的建设中,由于工作面点多线长,通常在事故发生后首先对现场进行封闭,充分研究事故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后再开封现场,充分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恢复施工。

4 结语

在我国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在各条战线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与此同时,工程安全问题也被国家高度重视,国务院确定2009年为“安全生产年”,并将安全生产月的主题定为“关爱生命,安全发展”。本文叙述结合了作者本人在风电场建设中安全管理中的一点积累,希望能为千万同行提供点滴参考,共同为“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大厦添砖加瓦。

[1]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R],2008,3.

[2]中国安全科技中心.安全生产管理[M].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3]赖庆隆.浅论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防治[OL].中国电力安全管理网,2007.

[4]周小谦.我国电力发展与西北电力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24(3):3-9.

[5]刘本粹.浅谈西北电力规划及其定位[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24(2):1-4.

[6]叶运骅.并网型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与策略[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12(6):2-3.

猜你喜欢

危险源风力风电场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润滑概要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含大型风电场的弱同步电网协调控制策略
应用STATCOM与Crowbar提高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
故障树分析与危险源日志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