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庐茶史话

2010-04-03卢心寄

茶叶 2010年3期
关键词:桐庐县分水桐庐

卢心寄

1 渊远的茶史

桐庐产茶,历史渊远。查《浙江茶叶》等史料:浙江产茶,最早见于汉朝,东汉时(公元 25-220年)睦州已产茶,至今已近 2000年的历史。在唐朝时,浙江已有十州五十五县产茶,睦州的桐庐、分水名列其中[1]。在唐时陆羽《茶经――茶之出》中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睦州生桐庐县山谷,与衡州同”[2]。

从史料查考中可知,本县在唐宋期间所制之茶,都以蒸青研碾法制作压形团茶和饼茶。故有诗云:“桐君云山探雀舌,富春碧水煮龙团”。至宋朝徽宗期间,浙江创制炒青散茶,遂开千年茶制饮之变革。即改蒸研为炒揉,改团饼为散茶。自此,本县沿袭以产绿茶(炒青、烘青)为大宗。据明◦李日华撰《紫桃轩杂缀》云:“分水贡茶,出本不多。……近期所产有苞紫、寿眉、雀舌、莲心、顶谷、柳条、桐丝诸品,贸返远郡,惟黄芽茶售辽东。”李又在《六研斋笔记》载:“分水县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以充贡。”查明朝万历《严州府志》载:“按《唐志》,睦州贡鸠坑茶(注:为唐时贡茶),属今淳安县。宋朝既罢贡,后茶亦不甚称。而分水县有地名天尊岩生茶,今为州境之冠。”[3]可见在宋时,本县茶已列贡茶。在 《中国茶史散论》(庄晚芳)中载:“在清查慎行(1650-1727)清编修官时写有《海记》,有清初各省贡茶条目,其中桐庐贡茶数 12斤。”[4]可见延至清朝初期,仍有贡茶之举。

清朝、民国其间,本县茶品仍列上乘。《浙江茶叶》中载:“清、民国其间,桐庐分水所产的毛峰(芽茶)、烘青,桐庐芦茨所产的红茶,都为国内市场畅销的内销茶。”(按:史料工夫红茶的传入,系在清光绪初年,1875年前后,发展为 “越红 ”的一脉。)在《杭州茶叶史话》(俞寿康)中亦有“清朝时,桐庐分水所产的高档烘青,有“毛峰”之誉,为窨制高级茉莉花茶的上品茶胚,畅销各地。……分水芽茶等品目,成为适销的名品绿茶。”的记叙[5]。据《桐庐县地名志》“民国四年(1915),窄溪地区的谷芽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又据 1929年西湖博览会记文:“桐庐茶获一等奖”。

建国以来,本县茶品为适应市场需求,历经革新。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由烘青改制红茶;70年代末,又全部改制烘青;80年代中期,又相应发展红碎茶、龙井、炒青,形成了多茶类发展的新格局。自 1985年恢复研制“天尊贡芽”问世,给茶叶经济走向新的转折点,后相继研制出雪水云绿、五云曲毫、卢苑银剑、野生龙馨等各具特色的新品,都在历届省名茶评比、省农业博览会、中国农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荣膺金奖。桐庐名茶自此名声鹊起,开创了桐庐茶历史的辉煌时期。

2 天生的丽质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桐庐县地处浙西北山区,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群山叠嶂,溪流纵横。龙门山崛起于县境之东南,天目山延伸于北部的边缘,昱岭山逶迤百里,雄踞半县;富春江横贯东南,分水江流经西北,形成三山“鼎立”两江“烟波”。百余条山间溪流似叶脉状分布,平川夹岸,丘陵起伏的地貌,和生态优异的环境。宋代大文豪苏轼赞曰:“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在广袤绵延、峰耸云绕的大地,处处蕴藏着幽香清绝的茶树资源。查《桐庐地名志》:后坨山、清冷山、阳田岭、天尊岩、海龙湾头、泥塘峧(钟山乡),大龙门山、茶源岭(富春江镇),天堂山(新合乡),老虎坪(分水镇),三角岭、查珍坑、龙山尖、太阳山、大山、紫燕山、小京坨、云梯岭(百江镇),寺坞尖、阴山尖、刀山尖(怡合乡),尼姑坞、牛水坞、高里尖(合村乡)等,均海拔在 750米至 1000米间[6]。山高云齐,危耸霄汉,堪称“山高人罕至,佳境似蓬莱”。昔时,素以 “云雾茶”而闻名。经实地考察,这些山间林野,茶树群落分布:有的三五点点,八九集散;有的如棋奕,亩有百余至数百丛不等,茶都铮铮傲立于石间林隙,以历史遗跡居多。究其演变:一是旧时山区沿袭的“林 -旱粮 -桐子 -茶 -林”的山地自然大轮作方式留下的产物;二是长于峰崖之地乃鸟类衔籽传播的杰作。

在山区,因盛产茶而得名地名,茶源岭、茶坨坪、茶杯山、茶田湾等;和自然村,大茶蓬、茶叶坑、茶源岭脚、下茗坑、茗坑、茶山里等。这一名称符号,标志着茶之史及其衍生的人文话题。至今仍透发着幽幽清香。

名泉与茶的不解之缘,当首推陆羽论水的“天下第十九泉”之誉的严子陵滩水。在唐◦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云:“……过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皆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宋朝礼部侍郎国子司陈埙经此作《钓台天下十九泉》之诗:“十年不泛钓台船,梦想云风日月边,今日偶然无往着,再尝滩下十九泉。”明代的徐献忠到严子陵滩鉴水试茗后,在他的《水品全秩》中写道:“张君(指唐◦张又新)过桐庐江,见严子濑溪水清冷,取煎佳茶,以为愈于南泠水(即中泠泉)。予尝过濑,其清湛芳鲜诚在南泠上。”[7]在唐状元施肩吾读书处五云山之北的玉华山下玉华泉。昔时倚甘泉寺,侧临玉华楼,古风掩映,山水一色乃邑之胜地。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孝宗几次到分水,住玉华楼,汲玉华泉沏茶,见泉水甘冽乃命名“江南第一泉”。[8]

3 与时的产销

由于桐庐、分水地处浙西要塞,过往商贾频频,春时茶商云集。昔时沿江两侧的桐庐埠、芦茨埠、分水埠、印渚埠、横村埠、窄溪埠等茶叶贸贩十分热闹;在山区茶产地歌舞岭就有“小上海”之称。清朝桐庐知县陈苌的《桐江竹枝词》云:“谷雨村村摘嫩芽,纷纷香气出篱笆,山家客到无供给,泉水新烹自焙茶。”显见一派繁忙景象。

其产销史载,按民国《桐庐县志(卷七)》载:“(宋)茶遞年批发 292120斤,计引钱 32796贯文”。民国 《分水县志 (卷三)》载:“(宋 )茶遞年批发890260斤,计引钱 151120贯文。”可见当时已具规模。正如宋朝范仲淹之诗云:“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当时茶事盛况。在明时,所产各品散茶已贸返远郡,远至辽东等地,这与时政采取的茶免役税等政策及饮茶风糜全国有关。清朝时外贸崛起,商贸亦见兴隆。但受国运之兴衰而兴衰。分水茶商张曰诚,以其亲受甘苦写了一首《寓沪上感怀》诗:“丈夫志在四方游,大地风光任意收。观海几穷千里目,品茶频上五层楼。尝多世味知甘苦,阅尽人情识险幽。开港通商谁作俑,慨怀时事叹金瓯。”

至民国时期,据民国《桐庐县志》和《分水县志》记载:“民国 25年(1936)桐庐茶园 5334亩,分水茶园 12620亩,两县产量升至 15767担”为该时期的盛况。自抗日战争开始后,两县茶产销锐减⑦。民国35年(1946年)仅 4152担,至 1948年跌至 2786担。

建国以来,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和奖励政策,出现崭新的局面。据 1981年县农业局茶园普查资料,是年全县茶园面积 63267亩,产茶 1800吨。至 1984年产量达 1958吨。自 1985年后茶叶逐步走向多渠道商贸,1988年,茶园 71235亩,产量 2330吨,茶产量创历史之高。后名茶崛起,领航茶经济的发展,至2008年全县茶园 5.37万亩,产茶 1650吨,总值14700万元(其中名茶 320吨、产值 11200万元)茶产值创历史之高。[9]

4 淳朴的乡俗

在人文拾遗中看,颇有“寓美于朴”之习俗。如在山区,家家都有一个火塘(火炉),上悬一把茶壶,入冬后,合家老小或客来串门,均团坐一起,煮茶闲谈,一堂暧气,满屋清香,其乐融融。去田头上山头劳作,人人必带个竹筒制的茶筒,渴来饮之,疲解心舒,格外清凉。行之岭岗或三叉路口,常见凉亭中设有茶桶,放着几个竹制茶勺,乃义务施茶之举,是个歇脚解渴的好地方,过路者无不欣然。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歌舞蒲家庄的广林庵,有一块刻自嘉庆五年的捐“茶田”的永远茶碑,碑记至今仍存;早年在芦茨至马岭沿途凉亭,除供茶外还挂着灯笼和蜡烛,免费供给夜幕中的过路行人,只是在交通发达的今时,已作记铭了。在桐江船民风情中,旧时大年初一,船中男人皆要到茶店吃“元宝茶”,意在新年一早吃进元宝会发财,故茶店老板特意在茶中放两粒橄榄,美之曰“元宝茶”。[10]在一些乡间的婚娶俗仪上,则有吃“三茶”之礼,即订婚时的“订婚茶”,议订婚期的“订亲茶”,洞房花烛夜的“合卺茶”。就在莪山畬乡,至今仍传承着吃“三碗茶”之礼俗。即言婚论嫁时,男方到女家时,女方沏上“三碗茶”,若茶喝尽,即意“茶好人品好”,婚始定。

有着古朴逸趣怡情的茶馆、茶楼,是传播茶文化的摇篮。按《话说东门头》(王维乃作)一文中云:“在东门头一带的茶店很多,有14个船埠 13家茶楼之说,如聚英、张裕隆、义园、永福昌、天香楼、襟江春、李裕顺、天和馆等茶楼,都邻江而设,店面朝街,后窗面江。来茶楼的大多是船民、渔民、码头工人及各色工匠、商客、水客等,他们或交流信息、或捉对奕棋、或洽谈生意,亦有为解决纠纷来茶楼‘吃品茶'的。”[11]可见当时的茶馆透发出平民化色彩。可惜后一度消声。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又悄然兴起,21世纪初走向兴盛而遍布江南江北的大街小巷,如茗茶馆、天茶地酒、御茶园、钱塘茶楼、雪水吟、君都茶府、青藤茶馆、名典咖啡、迪欧咖啡、上岛咖啡等等。茶楼的装饰几乎都是古典中透着现代,高雅怡情,引得市民为常客,成为会友待宾、消闲怡情的好去处。

1 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茶叶》编写组.浙江茶叶.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11

2 民族文化编写组/编译.唐◦陆羽、清◦陆廷灿著.茶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10:35

3 民国三十年续修.分水县志(卷三):食货、贡赋、物产.民国三十年,桐庐县志(卷之七):贡赋、物产.

4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9(十二、历代名茶):217 5 俞寿康.杭州茶叶史话.杭州市茶叶学会资料,1981:1-15

6 桐庐县地名委员会编.浙江省桐庐县地名志.上海中华印刷厂,1984.6:311-372.

7 姚国坤,姜育发,陈佩珍.中国茶文化遗迹.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5:十五、桐庐严子陵滩水,41-43

8 光绪分水县志.卷一(第五页),山川.桐庐县分水初级中学,重修玉华泉记(石碑)2007.6

9 桐庐县农业志编写小组.桐庐县农业志.浙江省地质测绘印刷,1990.9(第五篇经济特产 第一章茶叶):271-285

10 许马尔.山水推富春.中国文史出版社,船民年事,2006.9,86-87

11 王维乃.话说东门头.桐庐报,1996.3.1:第三版

猜你喜欢

桐庐县分水桐庐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操场上真热闹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桐庐县召开首届桐庐人大会
分水剑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桐庐县完成34个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分水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