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音乐分析

2010-03-27庄艺

剧影月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曲式奏鸣曲乐章

■庄艺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音乐分析

■庄艺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音乐分析是指对某个音乐作品演奏前进行的案头工作,它包括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资料收集、研读,以及对作品文本中音乐语汇、曲式结构、和声风格、演奏风格、演奏版本等方面的比较和评判,是演奏家在进行音乐表演二度创作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显而易见,在钢琴的学习与演奏过程中,在突破演奏的技术技巧瓶颈后,如何把握对作品的音乐分析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即是运用克列门斯·库恩(ClemensKuhn)的音乐分析法,对贝多芬《黎明奏鸣曲》进行音乐分析的尝试。

一.贝多芬与《黎明》的创作背景

当代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具有某种人格气质,音乐艺术也概莫能外。音乐家的家庭、生平,社会生活、艺术阅历,使他形成了个人的“气质”,最终表现在他的艺术表现上。因此,对作曲家、演奏家生平的了解,对作品创作背景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素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能。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他的一生处于欧洲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的兴亡、德国民族运动的风起云涌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复辟……等一系列政治大动荡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本人又经历了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不幸的家庭、悲惨的童年、爱情上遭受的挫折,以及事业刚刚开始勃兴就受到耳聋的折磨,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饱受命运的洗礼……,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力量与命运进行殊死搏争,这一切,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贝多芬的创作,主要在交响乐和钢琴两个领域,其中有32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很少描绘外部的大千世界,因此,人们常常认为,他是“借助于某一个话题或某一些形象来泄溢自己内心的情绪,映现自己的思考”。例如,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都是这类典型的例子。然而,《黎明》奏鸣曲是一个特例。

《黎明》奏鸣曲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从《黎明》创作时间上分析,这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是贝多芬从古典风格向浪漫风格转变时期的作品。写作《黎明》奏鸣曲时,贝多芬患耳疾已有八年了。由于耳疾,他与人们交往出现了障碍,心中的郁闷、痛苦与不安使得他不断地寻找出路,他在著名的“遗书”中悲怆地说:“什么时候我再能在自然与人类的庙堂中感觉到欢乐?”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他常常不顾风雨,头顶着骄阳独自在田野间散步,大自然成为他释放心中苦闷的唯一渠道。他在大自然中寻觅到的些许安慰成了解除痛苦的缓解药,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以及重新聚集力量的源泉。他曾经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象我这样热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

贝多芬在《黎明》奏鸣曲中,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大自然带给人们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欢乐生活的画面。乐曲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果说《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是贝多芬向着苍天唱出的感激之歌,是一首对大自然崇拜的礼赞歌。

图1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二.《黎明》的音乐主题与曲式结构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首先在低音部以很弱的同音反复展现出C大调的主部主题,暗示着大自然黎明的到来,而后的第四小节忽然在高音区出现了明亮的倚音和灵巧的快速音阶,好似黎明晨曦中小鸟在欢鸣,泉水在流淌。副部主题是由和弦构成的一首淳朴的民间音调发展而成,优美、典雅。和声布局以C大调、关系小调及其近关系调构成。尽管节奏多种多样,但它以始终不变的脉动统一起来,使作品赋予丰富的内在涵义(《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见图1)。

在主部主题的演绎中,短促跳动的动机一轻巧而富于弹性,神秘回声式的动机二明亮、清晰。让听众可以从中清楚地感受黎明到来前宁静的夜祥和而又略显暗淡。第5-8小节主题动机中出现的“bB”,清晰而不张扬,既保持了安静总体风格,又凸现了主题的神秘性,力度变化要有节制,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节奏脉动。整个第一乐章的演绎要表现出色彩不断变幻,暗示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景象。

《黎明》第二乐章在F大调上呈现,是第三乐章的短小的引子,它是贝多芬富有创意的发明。它将大自然的音响和人们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充满着对欢乐、明朗情绪的期待。虽然它仅以28小节当作导入部,但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一段情深意浓的优美音乐,是作为向宏伟终曲之前的过渡。(《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见图2)

第二乐章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乐章,但其内容是独立的。前半部分淡淡的色彩、柔美的线条,充分表现了安谧、寂静的大自然给人的启示和灵感,后半部分则明显让人感到欢乐场面出现前内心情绪的增长和思绪的漂浮。而在结尾处的长音柔和明亮,像是远处传来的牧笛在幽谷中的回响,余音缭绕,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黎明》第三乐章回到C大调,是牧歌式的回旋曲,篇幅巨大,采用德国民歌加工写成。在ABACA的回旋曲式中,A段充满了明朗的幸福感。而BC两个插部则极尽情绪的欢愉,欢腾的气氛达到高潮。主部主题及各插部主题的轮流展开,使全曲的音乐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见图3)

第三乐章中朴素优美的歌唱、欢乐的跑动、火热的舞蹈,旋律语言朴实、自然,和声色彩明快,音响宏亮、晶莹、透明,织体交错复杂,充分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的交响性。所有的一切音乐要素,展现了人们在领略大自然美景同时,充满和谐、欢乐、幸福的情绪和欢歌载舞的场景。

图2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三.《黎明》的音乐语汇与演奏风格

《黎明》奏鸣曲的旋律语言上,贝多芬继承了克莱门蒂的近代钢琴作品写作风格,当时,贝多芬已得到埃拉尔德琴行赠送给他的加大到六个八度的钢琴,从额外增加的音域中他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宽广宏伟。作品中运用大量上下行音阶式的句法,淳朴民歌素材的旋律、双音三度、双音六度、八度与分解八度、快速明亮的音阶经过句、琶音经过句,使用了各种不同的颤音和震音,在抒情性乐句的演奏中充分保持每个音符的时值,表现出气息宽广的歌唱性。

《黎明》中的调性布局多为近关系调,和声应用简单有效,有时甚至取消缺少张力的中介和弦,仅以主和弦、属七和弦作支持,但音响丰满有力、功能对比强烈,具有交响性的效果。钢琴化的织体其效果和生命力绝大部分来自起内部复调对位的具体化。

在《黎明》的曲式结构上,贝多芬把传统奏鸣曲的刻板程式变为表达情感的灵活工具。他冲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大胆地扩展了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的规模,但又始终保持着作品结构的均衡,即使在他感情表现最为激烈的时刻,也从未置形式的比例与平衡不顾,形式与内容在贝多芬的手中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在演奏风格上,贝多芬与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演奏学派的“典雅”风格截然不同。他扩大了钢琴键盘使用的范围,他的作品使用了几乎包括整个钢琴的宽广音域,运用丰富的踏板效果,强调演奏中的动力性和色彩性,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交响性”的音响特点,再现了乐队明亮灿烂的高音部和浓厚饱满的低音部,因此也称为“动力性演奏学派”。

图3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四.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已有超过40种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世,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唱片公司如EMI、DECCA、DG以及菲利浦音乐集团、华纳兄弟娱乐公司等都推出了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集,这些全集中当然都包括《黎明》奏鸣曲。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内涵极为丰富,它集崇高、优美、热情、严谨、细腻为一身,为演奏家留下了丰富的演绎空间。只有演奏者真正体会到作曲家蕴含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并根据自己艺术审美启发出对作品演奏的灵感,同时尊重听众普遍的生活感受和共同的审美体验,演奏家独具个性的艺术演绎就会油然而生。

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重点学科项目课题《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演绎版本比较研究》成果论文之二。

猜你喜欢

曲式奏鸣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月光奏鸣曲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饥饿奏鸣曲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呼噜奏鸣曲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