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环境的反思与重构

2010-03-23李红恩靳玉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师生理念环境

李红恩,靳玉乐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环境的反思与重构

李红恩,靳玉乐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环境表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生命向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课堂文化建设,营造科学人文性氛围;构建课堂生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共生。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成表现在:理念更新自觉化,课堂管理民主化,课堂布局人性化,社会参与常态化。未来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课堂教学环境与其他学习环境的联系以及课堂教学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环境;反思;重构

一、现实反思:课堂教学环境的实然之弊

课堂教学环境可以被理解为,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之间(教师与学生)以及主体与客体(课堂中的物化资源)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物理场与心理场。这样既涵盖了课堂教学赖以存在的时空条件,同时又关照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各种情感氛围。

迄今为止,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认识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认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即控制取向、功能取向以及交往取向。

(一)控制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观

这种取向着眼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与控制,通过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与控制,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以便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基于对课堂教学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比较注重利用自身权威来加强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控制。注重对课堂的管理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课堂教学环境的目标完全根据教师自身的需要来确定,以教师自身的主观经验为基础,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环境构建的主动权。

在控制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往往试图将课堂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完全按照其设定的规范和方向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在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课堂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取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存在局限性。首先,课堂教学环境关注的是良好秩序而不是学生主体自身,重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与控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其次,这种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缺乏必要的科学基础,往往是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带有十分鲜明的经验色彩,课堂教学环境是支离破碎且易变的,未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控制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未能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1]割裂了教与学的统一,同时也使得师生关系成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难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符合。

(二)功能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观

这种取向关注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师生双方发展的影响。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强调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师生双方的积极影响。这种取向是以功能主义为基础的。功能主义理论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种强调社会各部分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有秩序地为实现社会的需要而发挥作用的理论观点。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组成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脱离整体孤立开来都是不可理解的,而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导致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系统重组。[2]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方面的作用。麦吉德特(Majeedet,2002)对学习环境与学生的满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环境与学生的满意感,无论在班级层次还是在个体层次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关系。[3]多尔曼(Dorman,2001)用自编的《数学课堂环境问卷》,对课堂环境和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考察。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课堂环境各维度与学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我国学者郭成也认为,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对信息加工的水平以及情感体验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教与学的效率。[5]功能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取向仅仅把课堂教学环境看作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功能取向仅仅从学生的学习成就来加强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统一性,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业成就的提高,更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取向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其次,环境与人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仅仅强调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作用,而不重视学生在环境构建中的作用,不利于生态课堂的生成。最后,功能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容易造成功利主义的泛滥,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

(三)交往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观

这种取向认为,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是师生双方进行教学的场域,更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促进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管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提高。课堂交往是学校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透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预期交往任务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这种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然而,由于交往本身的复杂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交往的本真内涵,所以,交往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往往容易导致出现失衡的交往、虚假的交往、预设的交往等异化现象,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关照。

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比较倾向于控制取向和功能取向,近些年来,交往取向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这些取向都曾经对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根本性变革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促进师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创建课堂教学环境的主要目标。

二、价值重构:课堂教学环境的应然之举

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变化。这场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要求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全人发展的理念,使得课堂教学环境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革,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环境建设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价值取向。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向度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升人的生命,拓展人的生命价值,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作为一种价值的存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受到重视。课堂教学是教育最重要的实施形式之一,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学中师生的生命向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应着眼于师生双方的生命存在,有利于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的展现。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环境对每位师生而言,都是其生命活力得以展现的重要场域。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环境是其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大部分在校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学生又是处于成长中的人,课堂教学环境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重要目的就是使教室成为适合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场所。基于此,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中,要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出发点,认真合理地安排课堂的物质环境,不仅让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确保学生的安全,还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教学环境的局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进行规划。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环境同样有着重要的生命价值意义。课堂是教师职业活动最重要的发生场域,同时也是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地方。关注教师生命向度的课堂教学环境必定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活力,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和学生一起构建共同的生命和精神家园。

(二)重视课堂文化建设,营造科学人文性氛围

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它提供了人们相互理解、交往、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6]文化是指向于人的,所以课堂文化也必须是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一定要以良好的课堂文化为基础。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征。课堂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课堂文化包括教室内部所有物化的资源,隐性的课堂文化包括班集体的氛围与风气等。教育性是课堂文化的根本属性,不管是显性或是隐性的课堂文化都应以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首要前提。回顾过去,传统的课堂注重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完成知识的灌输,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良好的课堂环境的营造,课堂氛围单调、沉闷,学生毫无活力可言,这种异化、失衡的课堂扼杀了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这种课堂文化仅仅追求学生科学知识的培养,是一种缺“人”的文化。

在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又要认识到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把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课堂文化的建设中来,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形成科学与人文性的文化特征,这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本质诉求。科学人文性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融合。科学理性是一种基于控制的理念,它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性联系,追求普适化的逻辑规律。而人文主义注重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关注人的本身存在及其意义,追求的是人的生命自在性。科学人文性的课堂文化的建构,就是要纠正完全注重科学理性而忽视人文精神的价值倾向,强调人文精神在人的发展以及生命关照中的价值,使学生形成既具有科学的探究精神又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从而创设出有利于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构建课堂生态环境,做到人与人、人与物和谐共生

“所谓教育生态,我们应把它看作是一种学生发展的条件系统或环境系统”。[7]课堂环境,作为教学进行的主要平台,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关注课堂中人与人、人与己的关系,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让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和教师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之间在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人在塑造着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用各种方法与途径改变着环境,环境同时也用一种潜隐的方式影响着人。所以,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课堂生态环境构建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其最终的价值诉求。

三、课堂教学环境重构的策略与展望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重构策略

课堂教学环境的重构是一系列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还要自觉进行相关理念的学习;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还要发扬民主化的课堂管理;不仅需要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要实现人性化的课堂布局;不仅要发挥学校内部各因素的积极作用,还要吸引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1.理念更新自觉化

教育理念更新自觉化的提出是借鉴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根据这一理论,可以把教育理念更新自觉化理解为教师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准,并使教育效果得到最优化,而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更新自觉化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自觉化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是教育理念更新自觉化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疑与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有的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认识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便诉诸教育理念的更新,这是教师的一个自发主动的学习过程。第二,教师教育理念自觉化是一种扬弃与超越的过程。扬弃在哲学中是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孕育于旧的教育理念之中,但却是对旧的教育理念的一种超越。教师首先将所学到的关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理念运用于教学的实践之中,通过教学实践来检视其效果,然后对理念以及实践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对理念以及实践进行建构,这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与创新的过程。

2.课堂管理民主化

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8]有学者把课堂管理的功能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二是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四是培育学生的自治能力,五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六是促进学生人格成长。[9]在民主化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需得到张扬,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差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作为参与者,应逐渐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在这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双方不仅拥有了收获知识的满足,更具有精神层面的愉悦。这是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关键。

3.课堂布局人性化

课堂布局是指在教室这个空间内各种物化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与联系。研究表明,教学场所的质量对师生的身心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它们一方面可以引起师生在心理上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能使师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以往的课堂布局往往表现出一种非人性化的特征:首先,课堂内除了桌椅、黑板等必需的物品之外,别无所有;其次,桌椅的摆放整齐划一,不得随意挪动;再次,教室内部环境的布置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参与度很低。这些非人性化的布局阻碍了良好课堂环境的生成。课堂布局的人性化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成。首先,人性化的课堂布局有利于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这是课堂教学环境生成的前提。其次,人性化的课堂布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环境生成的关键。再次,人性化的课堂布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这是课堂教学环境生成的要义。最后,人性化的课堂布局指向人的生命存在,这是课堂教学环境生成的旨归。

4.社会参与常态化

课堂活动不仅受到课堂内部诸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多种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样,课堂教学环境的创建不仅仅是课堂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受诸多课堂外部因素的制约。首先,政治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成。在一个重视民主与个人的社会里,更容易实现课堂的民主,更倾向于对个人属性的尊重,更容易形成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其次,经济因素也制约着课堂教学环境。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能为课堂提供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环境里,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会受到影响。再次,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独特而长远的。除了在校学习,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与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文化”深刻地塑造着学生的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多数的研究都表明,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方式与家庭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社会变革日益加剧的今天,单靠学校自身来促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理想的进步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必须让社会在各方面积极参与,共同承担教育教学的责任。

(二)课堂教学环境研究的未来展望

国外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一系列关于课堂教学环境量表的制定,以及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因素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关系等,对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对教学的实践影响不大。结合以上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关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拓展。

1.课堂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堂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缩小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与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差距,帮助教师认识到当前课堂教学环境存在的弊端,对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必要的指导,加快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进程。目前,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如何建立课堂教学环境的评价体系,确立课堂教学环境的评价维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它的评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以及生成过程,还是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评价体系。这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课堂教学环境与其他学习环境的联系

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层面上,除课堂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成,制约着学生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关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但是,正如笔者之前所论述的那样,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成与优化,尤其要发挥家庭对于课堂教学环境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学生的其他一些学习环境,比如,伙伴群、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构建课堂教学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环境与这些学习环境如何更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将成为课堂教学环境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3.课堂教学环境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研究课堂教学环境的涵义、意义、功能、价值取向以及生成等,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更应该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的价值取向,为教师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实践中检验关于课堂教学环境理论的适用性,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理论。因此,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关于课堂教学环境的应用研究。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

[2]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87.

[3]Majeed,A.Fraser,B.J.Aldridge,J.M.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Associationwith Student Satisfaction among Mathematics Students in Brunie Darussalam.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2002,(5):203-226.

[4]Dorman,J.P.Association betwe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Efficacy.Lea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2001,(4):243-257.

[5]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5-80.

[6]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等.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41.

[7]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2002(3):9-13.

[8]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9]吴清山,等.班级经营[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有限公司,1990:12-13.

责任编辑:乔 健

G40-052.4

A

1671-2277-(2010)06-0011-04

猜你喜欢

师生理念环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麻辣师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