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似的孤独心灵,别样的寂寞人生

2010-03-16戴倩倩

文教资料 2010年34期
关键词:方鸿渐孤独

戴倩倩

摘 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围城》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面对同样因物欲而异化的社会和冷漠而虚伪的世人,他们又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孤独人生。本文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与他人沟通的无效性、与家庭的疏离,分析研究两位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相似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霍尔顿 方鸿渐 孤独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中国大师钱钟书的《围城》这两部小说之间的差异显然大于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经历。霍尔顿是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青少年,而方鸿渐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但把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平行研究后,却发现他们有诸多的共同之处:都面对着丑陋的世界、冷漠虚伪的世人,都在矛盾中迷失自我、寻找自我,在叛逆中对抗主流文化,但终因巨大的外部力量,以及本身性格的缺失,无奈梦想破碎,不得不在丑陋的世界继续尴尬地生存。

毋庸置疑,霍尔顿和方鸿渐是孤独的,只是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两人的孤独心境也不尽相同,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前者的孤独贯穿全文,寂寞、苦闷、孤独、沮丧等字眼充斥着全文上下,犹如晴朗夜空的一轮明月,抬头可见;而后者的孤独感仿佛朦胧夜空中的星星,需要仔细辨认方知位置。

一、沟通的无效性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开头,几乎全校的人都在球场上呐喊助威,而霍尔顿一人却爬到高高的山顶上。他来此不是为了看得清楚,“流连不去的真正目的,是想跟学校悄悄告别”。①从这一情景可以看出,霍尔顿身上患有现代人的通病:人与同胞的疏离。在学校,霍尔顿与同学们处处不合,总是感到与他们之间有一层隔膜,难以进行精神交流。他对整个学校失望透顶,找不到任何一点值得留恋的东西,“连外面街上都是一片死寂。你甚至听不到汽车声。我觉得那么寂寞,那么苦闷……”,②于是打定主意,当晚离开潘西中学。在夜深人静的寒冷夜晚,当所有人都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时,霍尔顿只身一人,无处可去,游荡在城市街头。这种致命的孤独感带给读者的共鸣可谓刻骨铭心。圣诞节前夕,街上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孩子们在父母的陪同下,个个兴高采烈,而霍尔顿孤身一人在街头游荡,极力寻求与人的沟通,以摆脱难耐的孤独。他总试图给人打电话,但却没有打给他渴望交流的琴,而和其他人的交流也总是毫无意义。他只希望能有人愿意倾听他的谈话,好好地谈谈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他感到痛苦、困惑的原因,但这么简单的要求却无人能做到。最后霍尔顿被孤独所压倒,痛不欲生。他情愿逃离社会,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的地方,从此装聋作哑,一辈子再也不说话,“这样就再也没有必要同任何人进行愚蠢而无用的交谈了”。③

在假模假式的世界中,霍尔顿宁愿孤独,以出走来对抗,但当他耐不住寂寞时,却又前往热闹繁华的场所,在人群中品味孤独。霍尔顿的这种孤独是在繁华与喧嚣中的孤独,是在人群之中的孤独。越是在人群中,在热闹的反差下越凸显出他的孤独。这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隔离所造成的,而是心理上的隔离。尽管生活在闹市中,却得不到理解,无法与周围的人交流和沟通,找不到心灵的朋友。这使他的孤独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难以言说的苦。

与霍尔顿的孤独苦闷相比,方鸿渐的寂寞显得朦胧而晦涩。故事里的幽默讽刺有时甚至会让读者淡忘了小人物命运的悲凉和孤独。夏志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④这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几分相似。

在故事开头,回国船上,方鸿渐本买的是二等舱位,但“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寂寞无聊得很”,加上其他中国人对他“摆阔”产生了敌视,他便自愿放弃了二等舱。船上的中国人整日打牌赌钱消遣,方鸿渐本不爱好麻将,自然与他们产生了隔阂。正值孤独之际,鲍小姐穿着性感外露,言语放肆,浑身散发着妖艳、狐媚,只轻松一句话就将方鸿渐俘虏了。尔后,他又将苏文纨当作了形式上的女朋友,二人出双入对。可以说,在“白拉日隆子爵号”上的方鸿渐,排解外界无聊寂寞与内心空虚的方式,就是频繁地与异性交往,寻求感情的寄托。而此后的方鸿渐远没有如此幸运了。

一回到熟悉的家乡,船上的一切便恍如隔世。“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好找,恋爱不容易成就”。⑤这是方鸿渐第一次思考前途,对未知生出忧虑,也是他一人体味孤独。接下来的日子里,方鸿渐在丈人家的银行做事,“白天昏昏想睡,晚上倒又清醒”。坐立不安的他还频频生出伤春的情怀和“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尽管时时处处与人应酬,稠人广众之中也曾抛头露面,却常常感受到一种难耐的内心孤独。而在与唐晓芙恋爱失败后,方鸿渐的孤独达到了极致,“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⑥

来到三闾大学后,置身于结党营私、乌烟瘴气的环境,方鸿渐不屑于拉帮结派,和赵辛楣同游离于各派系之外,于是二人成了众人排挤的对象,就连他“在街上走,多了一个顾忌,老远望见他们,就避开”。⑦赵辛楣走后,他更像大海里的小舟失去了风帆,孤立无援、彷徨无助,只有与孙柔嘉相依为命,排遣孤独。却不曾想到流言卑鄙,他又轻而易举地掉进了孙柔嘉早已经撒下的温柔大网,从此开始了更为孤独绝望的生活。

在故事的结尾,方鸿渐与孙柔嘉大吵一架后,孤独落寞地走在人渐稀少的街头,路灯拉长的影子更显出他一人的寂寞,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像老头子篮里过时笨拙的泥娃娃。回到家里,饿着肚子居然睡着了,只是这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⑧没有了明天的希冀,只剩下了无谓的碌碌营生,方鸿渐的人生理想、爱情、婚姻、事业全都在这如死一般的睡中结束了。“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钻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⑨这段方鸿渐的内心独白,正述说了他灵魂深处的寂寞,以及对世界、对人生希望的虚无。

霍尔顿、方鸿渐的孤独寂寞虽各有特征,但在异化的世界,他们都得不到世人的理解,更谈不上被社会所接纳了。缺乏与他人真诚的交流,只得独自地消遣寂寞,唯有忠诚而沉默的影子与之相伴。

二、对家庭的疏离

霍尔顿、方鸿渐,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上,都共同表现出疏离、排斥与逃离。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描写霍尔顿的家庭关系。从故事中,我们得知这个经济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能为霍尔顿提供一切他所想要的物质满足,比如文中提到,霍尔顿曾借给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和詹姆斯·凯瑟尔衣服穿,他所用的也是高级的真牛皮手提箱。但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给霍尔顿精神的幸福。从故事中,我们不难还原出霍尔顿的家庭氛围,自私而冷漠。

霍尔顿在三天的流浪生活中,一直在逃离家庭。他偷偷溜回家探望妹妹菲苾,碰巧父母从舞会归来,他便赶紧躲进了壁橱,然后悄悄溜走。显然,他与父母的关系已形同陌路。在这样一个名存实亡的家庭里生活,他自然得不到任何真正的关爱,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亲在故事中从未露面,虽身为律师,但在霍尔顿眼中,就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⑩在妹妹菲苾得知霍尔顿又被学校开除了时,她一直重复着“爸爸会要你的命”这句话。可想而知,他平时对儿子的教育就是数落痛骂,根本没有关爱。他早就一手安排好了儿子的前途,上贵族学校,一心只想让他进耶鲁大学或者普林斯顿大学,培养他成为资本主义的接班人,却丝毫不关心他内心的真实愿望。霍尔顿在父亲面前势必唯唯诺诺、畏畏缩缩,更谈不上打开心扉了。而在霍尔顿想象的未来世界中,他对父亲角色的定位就隐约透露着他对父爱的渴望:“我们如果生了孩子,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藏起来。我们可以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11}而母亲老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唠唠叨叨,对儿子漠不关心。买了崭新的冰鞋作为礼物,结果却买错了,儿子要的是跑刀,她买了花样刀。连儿子真正想要的东西都搞错了,这样的母亲不了解儿子,更从未想过要去理解儿子。她能做的只有满足儿子物质上的要求,根本没有关心他的精神世界。身为父母,在儿子出现问题之后,他们没有用家庭的温暖去感化他,用父母的爱去关怀他。在这般自私、冷漠的家庭中生活,当然体会不到温情,霍尔顿隐忍着精神的折磨,只有不停地逃离、出走。

与霍尔顿相比,方鸿渐生活的家庭散发着沉闷的封建腐朽气息,让人窒息。从小生长在旧式大家庭,方鸿渐却并不擅长那一套繁文缛节,带新媳妇回家也未能参透二老的意愿向他们行叩头大礼。虽然方鸿渐对父亲方遯翁表面上还算尊敬、听从,但父子关系却并不亲密。他宁可父亲生气摆摆家长的威严架子,也受不了他那可笑的幽默。文中还借孙柔嘉之口一语道出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你虽然是大儿子,我看你的父亲母亲并不怎么溺爱你。”{12}

爱慕虚荣的方遯翁,带领了大批亲朋好友前往车站迎接荣誉归国的博士儿子,听到众人的附和称赞,做父亲的沾沾自喜,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顾影自怜般地写日记,用皮里阳秋的笔法记录下一言一行,还展示给到访的朋友,从各个方面证明自己高人一筹,为的是让天下后世知道他如何教子有方。未争得儿子同意,他就满口替他应允了给学校作演讲的事宜。一方面是出于虚荣、好面子,显示家学渊博,一方面封建家长制的专横霸道在他身上也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再来看看家人之间的感情。方鹏图对哥哥方鸿渐的评语居然是“傻瓜”一个,因为他和周家闹翻了,现在点金银行发达得很,方鹏图打着共同发达的如意算盘,希望将来可以合股投资。两位弟媳之间本来彼此攀比、暗争激烈,但孙柔嘉来后,对她充满了敌意和诽谤,二人为着共同的敌人竟然“旧嫌尽释,亲热得有如结义姐妹”。{13}间接耳闻了弟媳的闲言恶语后,方鸿渐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向和家庭习而相忘,不觉得它藏有多少仇嫉卑鄙,现在为了柔嘉,稍能从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才恍然明白这几年来兄弟妯娌甚至父子之间的真情实相,自己有如蒙在鼓里。”{14}这里的真情实相,便是金钱、利益。亲人之间如此,亲家之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方家和孙家彼此瞧不起对方,交换过鄙视,背后都嫌对方不阔,谁也不满意谁。孙家对女儿的事情冷漠得几于放任,对女婿的态度更是客气得疏远。

在表面井然有序的封建秩序下,仍掩盖不了丑陋的勾心斗角。在这样的封建家庭中,一跪三叩首的礼数已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兄弟、妯娌之间,搬弄事非、恶语相向更是家常便饭,父爱、母爱的神圣完全在拜金主义中溶解消失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方鸿渐只有不断地逃离,从国内逃到国外,从上海逃到长沙。

与他人沟通的无效性,与家庭亲人的疏离、排斥,注定了霍尔顿、方鸿渐的人生之旅孤独而寂寞。他们就像泥泞沼泽中的困兽,周围却挤满了好奇、冷漠的看客。他们得不到世人的理解,更谈不上与他们成功的交流。就算偶有一两个精神慰藉,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寂寞人生,这一悲凉的事实。

注释:

①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5.

②同上:67.

③同上:262.

④夏志清著.论钱钟书的小说.张泉编.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美国学者论钱钟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43.

⑤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9.

⑥同上:105.

⑦同上:249.

⑧同上:335.

⑨同上:199.

{10}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228.

{11}同上:263.

{12}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00.

{13}同上:294.

{14}同上:296.

参考文献:

[1]江磊.文人与无路可逃——浅论钱钟书与《围城》的悲剧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

[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3]陆文虎.“围城”内外——钱钟书的文学世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4]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邱玉敏.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方鸿渐生存悲剧成因探析.济南大学学报:2004,(1).

[6]吴其南.围城修辞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7]尹德翔.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外国文学评论,1988.7.

[8]张泉.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美国学者论钱钟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方鸿渐孤独
解读《围城》方鸿渐形象
——方鸿渐和他的红粉佳人
年少莫学方鸿渐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他人”难以共处
——从存在论、生存论看方鸿渐的爱情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