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肉搜索的网络舆论运行机制探析

2010-03-08陈绍富

关键词:议题网民舆论

陈绍富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在互联网时代,人肉搜索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为主体,以人机对话为渠道,跟踪事件进程、追查事件真相或本质的具有传播性质和传播功能的社会活动。

从2001年人肉搜索第一案“陈自瑶事件”到2008年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天价烟事件”再到2010年的“日记门事件”,人肉搜索历经不同角色转变,俨然已从最初的网民发布信息、寻求解答这一网络话语平台,演变成了网民揭发真相、道德讨伐的利器,人肉搜索以一种不期然的方式进入了社会公共事务。总结人肉搜索历次事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人肉搜索被用于公共事务而不是指向个人隐私时,它便会展现出其善的一面。

本文主要站在人肉搜索的正效应角度,通过分析搜索事件的整个过程,理清人肉搜索的网络舆论运行机制。

一、网络搜索启动阶段

要引发网民大规模的“人肉搜索”,首先要有一个诱发因素,或者说一个刺激性事件或人物。通过归纳2001年到2010年国内著名的“人肉搜索”案例(见表1~4),在引发人肉搜索的24起事件中,涉及道德失范的有12起,涉及违法犯罪的有7起,涉及娱乐的有4起,涉及公益的有1起。

表1

表2

表3

表4

新闻价值由五个因素构成: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在这24起事件中,绝大多数都不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重要性、显著性可言,很难被传统媒体所关注。然而,这些事件普遍具有十分突出的接近性和趣味性,许多事件本身就是普通民众日常关心的话题,比如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公平正义、贪污腐败等。

(情绪)启动效果理论(priming effects)认为,当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观察到、阅读到或听说某事件之后,一些有着相似意义的观念就在短时间中被激活,……这些思想随后可能激活那些与之有语义关联的想法和行为趋向。

人肉搜索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除了具有网络媒体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参与性、集群性、目的性等特征。当虐猫、辱师、天价理发、官员猥亵女童、飙车撞人等事件被公布于网络之后,一方面由于它们极具“接近性”的特征,本身就很容易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另一方面,这类事件又容易触动人们的道德观、利益观和法制观,特别是当传统媒体对该类事件报道缺位、监督空白,而事件又超越了人们普遍能够接受、能够容忍的底线时,将之曝光、呼吁群起而攻之的想法自然就被激活了,于是网民就会发出人肉搜索令。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原理——自我实现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人肉搜索为什么能够启动。一个人做出一种行为,总是有他的动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挖掘人肉搜索产生的内在原因,最基本的动因应该来源于心理需求,即自我实现。

通过归纳历年来人肉搜索的著名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人肉搜索的三种主要类型:惩恶扬善型、助人为乐型、揭示真相型。类型虽然不同,但我们都可以从心理需求角度找到它们的根源。惩恶扬善型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观,即对人性的自我完善、弘扬美好、抨击邪恶的追求;助人为乐型则致力于帮助某些网民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一种奉献精神,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揭示真相型具有舆论监督的特点,随着真相被一步步揭露、谎言被一次次戳穿,在其中贡献力量的每一位网民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自我满足感。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成为推动人肉搜索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人肉搜索启动的原因所在,作为搜索事件的启动阶段,它为人肉搜索网络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网络舆论形成阶段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关注某一特定事件的群体在网络上形成的共同意见。

要形成舆论,“议题”、“群体”、“共同意见”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议题即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人肉搜索一旦启动,实际上议题就已存在了,所以我们探讨人肉搜索是如何形成网络舆论的,关键要看另外两个要素——“群体”和“共同意见”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以2009年发生的“杭州飙车撞人事件”为例,当富家子飙车撞死大学生谭某后,一篇题为《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的帖子出现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富家子无视交通法规、轻视生命的行为立即引发了网民极大的愤慨,对富家子的人肉搜索也随即启动,关注这一恶性驾车撞人事件及其处理结果的网民不断激增,网民就富家子展开搜索,就其行为进行声讨。在信息搜索、发布及意见表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关注此事件的群体,而由于事件的特殊性和恶劣性,网民较集中地发出了一种声音,即依法处理肇事者、依法赔偿受害者。至此,围绕该事件展开的人肉搜索就形成了网络舆论。最后,该事件的处理也正如网民的预期,富家子胡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刑3年并赔偿受害人人民币113万元。

当然,网民的意见并不都是像上述事件中那样很快就能达成一致的,比如“华南虎事件”。在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周正龙于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之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质疑。随着关注“华南虎事件”群体的形成,“挺虎派”和“打虎派”的声音也在群体中各自传播,面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肯定声音,少数持怀疑态度的网民并没有沉默,而是积极搜索真实可靠的证据。质疑虎照真伪的少数网民在舆论的螺旋中逐渐开始上升,并最终达到螺旋顶部,形成了“沉默的反螺旋”。这是与“沉默的螺旋”不同的另一种舆论形成过程,即由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舆论机制。

三、网络舆论转化阶段

这里所说的网络舆论转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网络舆论向社会舆论的转化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

这里所说的议程设置指的是传播媒介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媒介间也存在着议程设置。媒介议题不仅仅会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还会影响其他媒介对事件重要性的认知。

一部分媒介最先报道某事件后,其他媒介也会跟进报道。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established media),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alternative media),这类议题流动方向被称为“共鸣效果”。与“共鸣效果”相反,议题也可以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这类议题流动方向被称为“溢散效果”。

在人肉搜索事件中,一方面存在着媒介对公众关注议题的设置,另一方面通过“共鸣效果”和“溢散效果”的作用,议题既可以从传统媒介流向网络媒介,也可以从网络媒介流向传统媒介。在这种动态互动的过程中,人肉搜索事件成为公众和媒介共同关注的“大事”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关注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社会的公共议题。这样,一些传统媒体原本不会关注、不愿关注的事件,在经过人肉搜索放大之后,就更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网络舆论的声势可以促使传统媒体的跟进,传统媒体的跟进又会激发网络舆论的上升,如此循环往复,人肉搜索形成的网络舆论就会转化为整个社会的舆论。

(二)网络舆论向社会现实行为的转化

如果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后,得到了符合群体意见的有效解决,那么事件将逐渐淡化,最终退出人们的视野。但如果事件没有朝着群体意见所预想的方向发展,则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因为事件只关系到极少数人或事件尚在全社会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还不足以引起网民更加激烈的情绪或共鸣,之前的群体行为和群体意见将逐渐趋于缓和。其二,事件涉及社会多数人的利益,或触犯了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观、价值观,超过了社会能够容忍的底线,网络舆论将会继续增加强度,迫使行为主体或第三方做出回应。如果网络舆论达到顶峰,事件仍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将会选择更直接和激烈的方式,由网络行为转向现实行为。

以“周久耕事件”为例,网友对“抽天价烟”、“戴名表”、“开豪车”的房管局长周久耕发起了人肉搜索,在网友的纷纷“爆料”及舆论压力面前,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及周久耕本人起初都采取了回避态度,这激起了众多网友的愤怒,于是他们开始向南京市纪委举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自称10号的接待员采取了不作为的态度,这就更加激怒了网民。在一片质疑、讨伐声中,“周久耕事件”及其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终于引起了江宁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最终迫使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并对周久耕依法进行了处理。

通过这起事件,我们看到了人肉搜索产生的网络舆论向现实社会行为的转化,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监督功能,在舆论压力的作用下,任何部门、机构或行为主体都无法忽视民意的存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简单地从人肉搜索启动——舆论形成——舆论转化这条线性流程中梳理了人肉搜索网络舆论的运行机制,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伴随着人肉搜索事件的发展,网络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停歇、不间断、不断叠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E·A·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殷俊,等.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4,59,131.

[3]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成超群.“人肉搜索”彰显的网络舆论特征[J].新闻界,2009(2).

[5] 刘丹凌.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J].中州学刊,2009(1).

[6] (美)杰伊·布莱克,张咏华,等.大众传播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3.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5.

[8] 喻国明.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77.

[9] 徐宁.BBS与报纸之间的议题互动探讨——以“芙蓉姐姐”为个案[J].新闻界,2005(6).

[10] 陈晓航,李锦域.试析互联网的“人肉搜索”现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35-39.

[11] 王苑岭.“打抱不平的人肉搜索”——相关网络暴力问题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127.130.

[12] 黄瑜.“人肉搜索”的哲学反思[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1).

猜你喜欢

议题网民舆论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