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文化:内涵问题与策略

2010-02-25刘忠伟李仁敏

天津教育 2010年12期
关键词:课余价值观心理健康

刘忠伟 李仁敏

文化社团活动的开展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减少了学生误入歧途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文化质量。

学生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学校亚文化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学生文化氛围,需要深入理解学生文化的内涵,认清学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学生文化的内涵阐释

学生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群体在学习和交往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其核心是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文化、审美文化、道德文化、心理健康文化等价值倾向上,它直接影响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学生文化是在吸收成人文化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动态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学生不断“濡化”和“涵化”的历程,即学生由不成熟、不定型到基本成熟、基本定型的成长过程。当这种不成熟和不定型的学生文化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同辈群体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时,就容易偏离正确、科学的文化标准,生成一种有破坏力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学生文化的问题剖析

1.学生课余生活文化低俗化

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浸染,致使课余生活文化呈现低俗品位。例如,网络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平台,但部分学生并不是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来学习,而是利用它来玩消磨意志的网络游戏,更有甚者利用它来传播色情、淫秽文化,学生的课余生活文化趋向低俗化。另一方面,由于同辈群体内部的互动及相互影响,学生中会形成“派别”、“团体”,不健康的小团体还会做出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一些违反校规甚至法律的行为,这种低俗化的课余生活文化给极个别堕落的学生留下了空间。低俗化的课余生活文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审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审美观式微

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浅俗的流行元素和部分糟粕也入侵到学生文化当中,并极大地冲击了学生审美文化中的传统审美观。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由于缺乏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理性审美观念的引导,面对复杂的西方文化时,难以做出有效的审美判断,便会追逐、迎合西方式的流行文化。突出的表现是崇拜“洋节日”,而忽略中国传统节日。学生对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过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此外,一些学生将“玩颓废”、“扮酷”、穿奇装异服等糟粕文化视为美和时尚。追求时尚,成为学生文化中的一股潮流。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在学生审美文化中逐渐式微,学生对经典的古代神话、古代历史、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等精髓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兴趣。学生审美文化中缺少了优良传统审美观的支撑,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少了应有的厚度,而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3.学生道德文化价值取向偏离

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他们对道德的判断比较幼稚,缺乏理性的思考,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诱惑时,学生经常表现出道德观念模糊、道德意志薄弱的特点。当来自家庭、社会及同辈群体的不良道德观念与自己信奉的正确道德观念发生矛盾时,学生原有的正确道德观念就容易产生动摇,屈从于不良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不良的道德行为倾向。例如,当有人讲“拾金不昧”是“傻子做的事”时,学生会默认这种价值观,在之后的时间里就形成了“拾金就昧”的不良道德行为。这种因道德判断力缺乏而造成恶劣后果的现实将带给学生终身的负面影响。此外,学生在面对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责任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取舍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离。这种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离,危害到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严重阻碍了学生道德文化的健康发展。

4.学生心理健康文化处于亚健康状态

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的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困惑。当学生面临学业失败、心理压力、情感纠葛等问题时,缺乏应有的心理调适能力,往往表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不正常的心理特征。在繁重的学业面前,学生产生了疲惫感和倦怠感,表现出抗拒和逃避上学的心理情绪倾向。尤其在考试失败后,学生极易表现出沮丧、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和行为,缺少青少年学生应有的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当处理个人情感(尤其是异性之间产生的情感萌动,如所谓“早恋”、“失恋”、“三角恋”等问题)时,个别学生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如殴打同学,甚至伤人、自杀等,以致对个人、家庭或学校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这些不良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学生文化的建设策略

1.组建各种学生文化社团,满足课余生活文化需求,提高学生课余生活文化质量。

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各异,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爱好特点,组建各种学生文化社团。例如,电脑爱好者可以组建电脑爱好者协会,并制订科学的规章制度等,组织会员学习电脑知识,交流各种信息。电脑爱好者协会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上网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网络并学习有关电脑和网络的知识、技能。此外,还可以组建文学社、读书社、漫画社、棋社、篮球队、音乐社团等,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种社团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了解与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家庭文化中不良因素带来的影响。文化社团活动的开展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减少了学生误入歧途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了学生课余生活文化质量。

2.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丰厚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

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注重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优良传统审美观,使学生避免西方浅俗文化和糟粕文化的影响。首先,通过校园礼仪、京剧进课堂、历史剧表演、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讲礼重义、忠孝守信等传统美德,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用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文明人奠定文化素质基础。其次,利用学生乐意接受的电影、电视等媒体,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以及电影《孔子》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利用旅游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如推荐学生到泰山、孔府、孔庙、白鹿洞书院等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圣地游览,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

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是学生文化的核心。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学生道德判断力的稚嫩,学生价值观极易出现偏离,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亟需教育者来引导和矫正,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上给学生的价值观以指引。宣扬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和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模范人物及其事迹,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其次,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进行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拾金不昧、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不懈奋斗。最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定期帮助孤残老人等,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在学校营造的良好道德文化氛围中,学生自身的道德意志得到了强化,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最终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心理健康文化氛围。

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积极性、精神面貌等方面。学校应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尤其是做好那些学业失败以及出现了青春期困惑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健康心理素质。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站,帮助学生疏导、调整和矫正不健康心理(如孤僻、逆反、脆弱、焦虑、嫉妒等),使学生养成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其次,设立班集体心理委员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或精神上的困惑和难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鼓励学生之间多交往、多沟通、多相互帮助,以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最后,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办校报校刊、出黑板报等各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课余价值观心理健康
丰富的课余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