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淄博市为例

2010-02-16张爱莲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3期
关键词:农村语文课程

张爱莲,李 伟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教育系,山东 淄博 255130)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12多亿人口,而农村人口有8亿多,约占全国总人数的64%。[1](P47)可见,农村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邓小平讲:“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P120)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离不开教育,尤其离不开农村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值得重视。于漪指出:“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3](P75)语文学科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记忆发展的关键期,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黄金期,所以要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就应十分重视农村小学语文教育。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此,我们对淄博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现状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在淄博市内抽取了300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和300名农村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整体发展较好区县各150人,整体发展相对稍差区县各150人),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0份,回收率97%,具有一定代表性。另外,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协助下,我们对部分农村小学领导、语文教师、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调查活动中,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了解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现状和语文教学现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个别对象进行非正式谈话,倾听了他们的心声;通过深入语文课堂听课,了解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现状,了解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二、困境与分析

(一)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隐性缺编严重

教师年龄结构是教师队伍中不同年龄阶段成员的构成关系,具体指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的比例状况。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性是建设一支稳定精良教师队伍的必要前提。合理的年龄结构应既有老马识途的老教师,又有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和奋发有为的青年教师。保持教师老中青的恰当比例,使老中青教师形成梯队,对保持教师队伍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调查看,我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45岁以上所占比例较大,已超过77%,偏远山村更为突出。因大部分教师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九十年代末转正的民办教师,所以他们年龄偏大。如沂源县某镇,全镇共10所小学,283名在岗教师,平均年龄46-47岁。其中语文教师60名,平均年龄约40岁,50岁以上语文教师32名,占全镇小学语文教师总数的53%,55岁以上语文教师16名,占全镇小学语文教师总数的27%。本县有些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全校教师数的80%以上。课题组成员曾经走访了更偏远的沂源西南部某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52岁。即使在整体发展较好的淄川区,农村小学教师也存在严重的年龄老化、年龄结构失调等现象,如离淄川城区较近的商家镇某小学,全校教师共24人,50岁以上达10人,占42%。可见,年龄老化现象不仅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个别现象,也是全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普遍现象。

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新生力量缺乏、年龄老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应是主管部门没有建立符合正常需要的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教师补充机制是根据教师编额补充,而不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补充。小学教师中许多是民办教师转正,他们虽为教育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目前他们毕竟年龄大、精力不足、工作积极性差,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加之有些教师年老多病,不能承担较重、较新的工作任务。所以,许多教师虽然在岗在编,但实际已经满足不了正常的工作需要。也就是说,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状况是,从编制看不缺教师,而实际却存在着严重的隐性缺编现象。

另一方面,现行农村小学教师是按国家规定的18.3:1的师生比配备教师[4]。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和农村年轻劳动力、学生入学教育往城市流动等原因,农村小学学生入学总数逐年递减,尽管部分农村小学实行了合并,但学生成班率仍严重不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师生比以13:1居多,边远山区甚至不到10:1,教师编制配备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矛盾。按相关规定只要不缺编就不可能补充新教师,也就形成了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不出不进”,甚至是“只出不进”的状况。这也就便导致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严重、年龄结构失调和超编缺人现象的发生。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校内环境及设备设施较城区小学有很大差距,所以农村小学普遍留不住年轻教师。即使有新分配来的年轻教师,也往往留在乡镇中心小学,这就构成了中心小学之外的村级小学教师老化尤其严重的局面。可见,乡村小学的教师年龄、知识、思想等的老化,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成长具有不同的影响,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教师队伍将后继无人,并且将造成教师的断代断层,进而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业素质较低

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入手,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1.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不足

课程的发展即教师的发展,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厚的文学素养、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文化现象有深刻的理解、对教材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而且应该从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旧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然而,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语文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实施不足,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淡漠,以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缓慢,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调查中,75%的教师对新课改理念一知半解,87%的教师参加过新课改的培训,但很不系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可见,多数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理念,也不知道如何开展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素质差。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主力军是民转公教师。他们学历达标者甚少,年龄、知识老化严重,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文化视野狭窄,培训学习机会少,身兼数职,教学任务重,语文素养尤其匮乏,对语文新课改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偏远小学的语文教学只起到了“扫盲”作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2)教学条件不足。农村小学图书奇缺:调查中65%的教师认为学校拥有图书太少,不能满足师生阅读需要。大多数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现有图书是为应付校改达标购买,实际阅读价值很小。另外,因办公经费不足,多媒体设备很少,网络不通畅。只有少数学校教师偶尔使用多媒体上课,大部分教师从不上网查阅资料,而学校的教辅资料又实在太少,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仍处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一张嘴的状态。

(3)上级评估政策与语文教学改革要求相矛盾。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考核评估的中心为学生考试成绩,学校也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估教师的主要依据,诸如评优评先、评职称、定奖金、提位子等都与此挂钩。在问卷中,许多教师认为现行考试、评估制度与新课程改革相矛盾,是新课改理念难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2.教学能力素质不高

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能完成听说读写任务,但能力素质的提高缓慢,较难适应新课改需要。

(1)“听说读写”能力。听的能力是指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心声、朗读、复述、问答和讨论,并给予指导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5](P15)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到,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仍是独白式教学而不是对话式教学,教师言说多、倾听少,教学环节中缺少师生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和倾听回应。

说的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P2)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除具有一般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体会语言之美。但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语言准确性、规范性差。从调查看只有7%的教师一直使用普通话,12%的教师偶尔使用,81%的教师从不使用。几乎所有教师课外与学生交流都不用普通话,调查时没有一个教师用普通话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其次,课堂语言感染力差。通过听课发现,其教学语言程式严重,缺少个性、趣味性和激情,缺少情感的投入,许多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甚至干瘪无味。

读的能力:调查显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习惯较差,存在阅读的时间少、量小、范围狭窄、主动性差等特点。大多数教师工作之余基本不读书,对教材也很少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灵活地解读教材、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建构一个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意味无穷。但目前多数教师在使用、处理教材上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对作品缺少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感悟。

写的能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写的能力也不容乐观。写的能力主要包括写字能力和写作能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书写姿势多数不正确,不会正确用笔,不能合理安排字的结构,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的写字意识和能力日渐下滑。问卷中,学过书法的语文教师仅占13%,多数小学不开写字课,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写作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要教好作文,老师自己也要常常动笔,深切体会作文的甘苦,这样才能作切实的指导,光给学生讲一些作文的方法是不够的。”[7](P179)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自己要懂得作文之道。许多语文教师讲起作文理论来头头是道,可自己却懒得动笔,致使理论指导与实践脱节。访谈中了解到,农村语文教师的写作习惯和能力都较差,很少写下水文,即使日记也较少写。

(2)教学设计能力。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素质精心设计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目标、方式方法、作业、评价等的设计。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随意且盲目,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方法较陈旧、单一,调查中经常变换教学方法的占25%,有时改变教学方法的占了75%。对于教学方法的来源,85%的教师源于教学参考书,13%的教师源于互相交流学习,只有2%的教师自己创新。另外,其作业设计单一、死板,灵活性、开放性、能力性不强。

(3)组织管理能力。语文教学要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应加强学生语言实践,组织学生充分地读、思、疑、说、练。其中以读为本,通过品词、品句、品文的训练,使学生对作品有所感知和领悟。通过听课和学生访谈得知,课堂上教师较少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操作等活动,如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听一听、做一做、画一画等形式的学习较少涉及。课堂外,教师很少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自然、社会的联系较少。

(4)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明确规定:“将地方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008年秋季开学,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要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课时安排表》和《指导意见》的要求调整课程安排,必修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四门课程要开足开好。”

目前我市大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仅限于完成了国家课程的开课任务,地方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具有丰富的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民风民俗就是一座蕴藏极其丰富的宝库。如生活习俗、民间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目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您有没有进行与语文课程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问卷中,100%的语文教师选择“没有”。“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因”中,有28%的教师选择“学校没条件”,70%的教师选择“自己没有能力和精力”。可见,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困难的原因,除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学校条件差等原因外,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首先,教师整体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观念僵化、缺乏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信息闭塞、训不到位,对新课程理念了解不深刻;再次,教师日常教学任务重,时间和精力不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的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鉴于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了解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现状,整合教育资源,增加农村小学师资编制,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健全小学师资培养培训体制,最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师范院校,也应及时了解相关情况,设计好相关的培养培训,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师资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1] 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彭检明,陈军.萍乡市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思考[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农村语文课程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