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焦虑情绪原因探究及其干预

2010-02-16王聿发赵秀云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1期
关键词:子女情绪青少年

王聿发,赵秀云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山东 淄博 255130;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人的主观体验。焦虑情绪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以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为主的不愉快的情绪障碍”[1](P14), 它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过度焦虑可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及个性成长,严重者会影响其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常见问题

青少年常见的焦虑情绪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指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达不到预期目标或难以克服学习障碍,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是青少年心理障碍表现得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症状。

(二)社交焦虑: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社会,也离不开人与人的互相交流和沟通。良好、正常的交往,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然而有此种焦虑心理的青少年害怕与人,尤其与陌生人接触,一到公共场合就紧张、恐惧、羞怯,害怕自己成为众人注视的目标。

(三)环境焦虑: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很大。不良的家庭氛围,与子女焦虑情绪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父母自己焦虑,向孩子倾诉不满,给孩子“模仿性”的影响,孩子易于出现焦虑情绪,造成恶性循环。另外,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断加压,孩子害怕达不到家长、老师预期的要求,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之下产生紧张、焦躁不安等情绪。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使青少年越来越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心,极易陷入焦虑困境。

(四)境遇焦虑:人在一生中有许多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异、意外事故、灾害降临等。这些不幸使青少年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时刻担心灾难再次降临,终日惶惶不安。一般情况下,这类症状会随时间的流逝自然消失,但也有少数性格内向的孩子难以摆脱焦虑情绪,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二、青少年焦虑情绪原因探究

引起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原因是复杂的,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困惑与迷失

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是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和追求人生方向,都在不停地忙碌着。父母早早地为孩子设计好了“宏伟蓝图”,不断给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教导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青少年找不到自身的乐趣,他们只是埋头为将来做准备,打基础。在这样的现实逼迫下,他们要学会克制,要以巨大的忍耐力,去实现“美好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成人常常将自己过去或现在不曾实现的愿望,转移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由孩子来弥补和完成。孩子取得小小的成绩时,父母常常表示“没什么了不起”,生怕孩子沾沾自喜。而孩子成绩退步时,则时时提醒和告诫孩子“前途艰险未卜”。孩子一旦成功,是应该的,是为父母争了光;一旦失败,就是给父母丢脸。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青少年逐渐丢失了自己追寻人生意义的权利,无可奈何地生活在成人给他们强加的价值世界中,生活变得苍白,空虚感增强,容易找不到自我。

现实中,成人一旦迷失了自我,他就会去尝试各种生活方式,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而青少年则无法自主地改变生活,只能默默地屈服于成人的压力。当他们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生存的意义时,就会陷入焦虑、困惑的境遇。除此之外,由于成人包办太多,孩子逐渐产生了依赖,放弃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把权利拱手交给了社会和父母,也就丧失了个性,只有被动机械地按照父母给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无奈地走下去。在这种状况下,难免会产生各种烦躁、焦虑、痛苦甚至绝望的情绪,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结构、家长的心理素质及教育态度均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的产生有关。

首先,家庭教养误区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家庭诱因,特别是在采用严厉教养方式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焦虑情绪还会更大。中国传统的教养方式是专制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便是家庭必须严格管教子女的醒世恒言。然而,专制的教养方式不仅会损害子女的自尊,而且还会使其丧失自信。缺少自信者面对失败往往会产生挫折感,行事也会不太果断,因而很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教养误区会使子女产生极深的焦虑感,导致其人格不良。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刻板的、严厉的甚至带有极大控制性的,那么必然会为子女设立一整套专制的行为规范,迫使子女按其设置的方式行事。笔者认为,处于专制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形成强迫性人格,具有强迫性人格特征的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也很高。不仅如此,处于父母严格控制下的个人在行为上还可能是被动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由父母为自己做出安排,而不是按自身对事物的理解来行动。这类不良人格反过来又会增加青少年因不会独立而产生的忧虑心理,进而加深其焦虑感受。此外,在对子女持严厉管教态度的家庭中,亲子两代在情感上均可能处于压抑状态。父母总以刻板、严厉的面孔对待子女,唯恐在子女面前丧失尊严。多数人很少会情感外露,同时也不鼓励子女表达感情。情感封闭不仅可能增加子女的内心焦虑,而且在遭遇情感冲击时,其焦虑水平还可能增高。

其次,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另一家庭诱因是父母自身的焦虑情绪。子女最初的学习行为经由模仿产生,父母的焦虑模式及行为习惯也会成为子女学习的模本。一般而言,如果父母自身带有焦虑情绪,那么,则可能用自身的负面看法去影响子女,使其产生“世界是不安全的”观念,从而引发子女对外部世界的焦虑感。为了确保子女的安全,带有焦虑情绪的父母还会为子女设置非理性的限制,如不许与其他人交往,不许发展父母认为不安全的兴趣等等。过多负面信息和行为限制必然会加深青少年的危机感,从而引发其内在焦虑。

由于近年来青少年非婚性行为增多,诸如少女怀孕、性病感染等负面事件无疑也增加了父母的忧虑。那些自身带有焦虑情绪的父母,其忧虑心理会更大。为了让子女免受伤害,部分人会禁止子女与异性交往。值得注意的是,对子代性行为的过度焦虑将导致焦虑的代际转移,从而将不良情绪传递给子女。子女进入成年期后有关性的焦虑还可能增加。一方面,性意识觉醒促使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另一方面,许多人又缺乏与异性交往的安全策略,部分人会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并千方百计压抑自身情感。强烈的内心冲突可能加深青少年的心理焦虑,进而影响其恋爱、婚姻及家庭生活。处于深度焦虑中的个人在性意识觉醒状态下行为判断力还会降低,而判断力降低又正是促使其在性行为上冒险的关键所在。因为受父母约束且决断力差者可能更缺乏降低性压力的相应方法,在面临高危性行为时更可能忽略父母的警告。

总之,父母焦虑可能从多种渠道传递给子女,从而导致焦虑的代际转移。焦虑水平高者必然会为子女创造一种紧张的生活环境,而处于高紧张生活环境中的青少年心理压力无疑会很高。为了应付紧张的日常生活,许多人甚至会关闭其他的功能系统,并将情感压抑、社会冷漠和现实脱离等非正常手段作为自我焦虑的防御机制。错误的防御机制不仅不能减轻青少年的焦虑心理,反而会使其丧失正常生活能力。

再次,父母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父母期望压力过大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多处于紧张状态。父母试图迫使子女达到其期望目标,而达到该目标的心理压力又使得子女总试图逃避。压力和反压力的矛盾会引发亲子冲突并增加两代人——尤其是子女的焦虑感。在两代人的代际对抗中,子女无疑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无法与强势地位者抗衡,处于弱势地位者的焦虑感受势必更多。虽然高水平的期望压力能刺激个人的成就动机,但成就动机强者其焦虑心理也可能更大。一般而言,焦虑情绪高者对成功的追求更迫切,因为只有极度的成功追求行为才能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成就评估自我价值。然而,过度的成功追求反过来又会加深青少年的焦虑心理,使焦虑情绪在“焦虑——成功追求——焦虑”的恶性循环中达到极致。换言之,强制性行为和完美主义理念虽然可以刺激青少年进取,但同时也可能使其对自身产生非理性的要求,进而形成与焦虑有关的不良人格。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父母实现自身梦想的特殊表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极可能将自身焦虑转移给子女,并让子女为自己承担心理压力。

(三)教育因素:传统教育的缺憾及不良引导

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多采用一种标准化模式,好与不好,合格与不合格似乎都有原定的框架。青少年进入这样一个标准化的教育大工厂不断进行“加工打磨”,“听话教育”成为一致的目标,谁听话、谁规范就是好学生,而稍有个性的孩子就会受到批评、打击。“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甚至以严格的“是”与“不是”,“对”与“错”来评价他们的行为。过多、过早地把一大堆条条框框、纪律、约束强加在青少年身上,并强求他们要一致认同。因此,当青少年面对某些问题时,他们最先放弃的是个性的张扬,变得墨守成规,思维无法健康发展,灵魂无法健康成长。当青少年独立思考、自主行事的权利被统一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剥夺后,他们的创造力被压抑。他们只能用刻板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来迎合学校、社会的要求,他们没有了成功的喜悦。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青少年身上有太多的沉重和世故,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驶舵,学会了“顾左右而言他”、“三思而后行”,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很难让人感受到青少年应有的活泼与纯真,失去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其实这一切结果,都是青少年在太多的失败,太多的焦虑困惑中形成的,是心理失衡的一种掩饰。这恰恰也是传统教育引导的失误,或者说是教育的悲哀。

学校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阵地,各种学校教育因素,如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师生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历来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关注。频繁的考试,个人成绩在年级、班级的排位都会给学生带来紧张压力而促使学习焦虑的产生。学习焦虑的出现势必影响其它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异常的发生。学习焦虑是目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

(四)个体因素:青少年思维认知方式的影响

导致青少年焦虑症的另一个因素,与个人的思维认知方式有关。某些较特殊的思维认知方式,完全可能引发青少年的焦虑情绪。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福克斯曼的相关研究发现,焦虑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大多具有“完美主义”的思维认知方式,具有“应该”或“必须”的强制性思维认知方式以及“一切事物都必须考虑”的思维认知方式。

首先“完美主义”的思维认知方式会导致青少年的完美主义行径,而一旦某些事物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青少年就会产生沮丧情绪和失败感觉,从而强化自身早已具有的焦虑倾向。

其次,“必须”、“应该”的强制性思维认知方式,会增添青少年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这类青少年,往往会将某些事物的结果,看成是铁定的,而这类事物的发展一旦并不是他们预先想象的那样,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愤怒感,最终还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情绪。

再次,带有“一切事物都必须考虑”的思维方式的青少年,事无巨细,都会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因而往往会思想负荷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他们会成天忧心忡忡,总有想不完的忧心事。过多的忧虑和思想负担,完全可能导致他们巨大的焦虑感受。

三、青少年焦虑情绪干预措施

健康的情绪是青少年顺利成长的必备条件。帮助青少年缓解和摆脱焦虑情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加以实践。

(一)个体干预:引导青少年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意义的建立和人生价值的确立对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困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往往被人们忽略。在青少年出现越来越多心理问题的今天,重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获得,反省教育中的得失都非常重要。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认为:“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也只有他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2](P186)这句话说明了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意义。然而,当成人有意无意剥夺了青少年为自己生存所具有的独特性时,他们也就失去了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原本一切美好的“灵气”也就被扼杀了。

因此,我们应鼓励青少年去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发掘生命的意义,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努力成为自己的主人。还要帮助青少年真实、正确地认识自我,探求自身心理的需要,建立起对适应生活、发展自我和自我成长有用的价值观念。教育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计划,脚踏实地、树立信心、克服各种困扰因素,找寻真正的人生坐标和定位。

(二)家庭干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修正不良养育方式

一个温暖、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非常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防止焦虑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父母的文化素养,增强父母的心理健康意识。作为家长应懂得自我批评,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问题,反思自己是否常常焦虑,并曾把这种不良情绪传递给了孩子。果真如此,就应该努力改变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给孩子愉快的感受。其次,就是要提倡科学民主的养育方式,避免过分的严厉管教,摒弃不良的批评指责和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实事求是地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的情况。当孩子达不到目标时,也不应讽刺挖苦、抱怨责怪,否则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增加心理负担。再次,父母要多给孩子一点关爱、理解、支持和鼓励。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提供一个及时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帮助孩子解除困惑和疑虑,减少焦虑情绪。

(三)学校干预:倡导“赏识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强调以青少年发展为本,尊重和热爱学生,是一种以激励、表扬、欣赏为主的鼓励性评价。它在平等的基础上,为青少年创设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通过赏识,使学生敢于尝试成功,并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的目标。“这是一种追求学生个性潜能被发现和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3](P210)在“赏识教育”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消除和缓解学生的焦虑压力,使得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面向青少年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咨询辅导,可通过观看心理影片,设立“心灵驿站”专栏,开设专题讲座,举办现场咨询会,组织团体训练,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焦虑情绪。进而,让学生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学会合理认知,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潜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练就坚强的毅力,培养抗挫折能力,促进自我完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四)自我干预:自我焦虑情绪调节

青少年可以通过认知、行为、言语和生理等方面对焦虑情绪进行自我调适,以维护心理健康。

1.认知调节:情绪通常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人对事件的解释与认识引起的。因此,认知调节的核心是引导青少年改变对引发焦虑情绪的事件的看法,通过思考和领悟,发现相关的错误观念,或者从多个角度对引发焦虑情绪的事件进行理解,并站在他人立场上体验感受,以达到调节焦虑情绪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2.行为调节: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现和行为,实现情绪调节,保持心理健康。其中,注意转移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行为调节策略。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产生焦虑情绪反应时,大脑中存在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其他愉快情绪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和冲淡原先的焦虑优势兴奋灶,从而缓解不良情绪。

3.言语调节:言语调节即自我暗示,指有意识地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从而对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如在考场中,为了克服考试焦虑,可自我安慰“我怕,别人也许更怕,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4.生理调节:情绪是包含内在体验、外在行为表现和生理唤醒的多成分复合过程。这几个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因此,除了认知、行为和言语调节,我们还可以引导青少年使用生理调节来影响焦虑情绪。即通过对身体某些部位的训练,达到情绪和心理放松的效果。如呼吸调节法,就是运用特殊的呼吸方式以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通过提高吸入氧气量和增强身体活动能力,从而改善焦虑情绪和心理状态。青少年面对紧张事件时,可以通过呼吸调节降低焦虑水平。另外,还有肌肉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放松程序,用心体会肌肉慢慢放松的感觉,从而得到情绪和心理上的放松。该方法对于缓解焦虑、紧张有着较好的效果。此外,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善焦虑情绪,也可以增强体质,使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结合到最佳状态。

[1] 陈姜,张德甫,吴敏(等).中学生焦虑情绪调查[J].中国校医,2000,(4).

[2]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6.

[3] 杨鑫辉.心理技术应用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子女情绪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