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系大众的人民教员传播真理的时代先声——上海学术界纪念艾思奇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2-15李家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艾思奇时代化大众化

李家珉

(上海电力学院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90)

今年是艾思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和缅怀这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人民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上海市哲学学会共同举办“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艾思奇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展开研讨。

一、艾思奇的奋斗之路

与会学者认为,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先驱者之一,上海是艾思奇从事哲学活动的发祥地,是他享誉国内外的《大众哲学》的诞生地。这本书在解放前就出版过32版,影响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与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宣传,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毛泽东誉之为“通俗有价值的著作”,邹韬奋认为“《大众哲学》哺育了大众!”,而蒋介石则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艾思奇既是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个学术研究者,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夏禹龙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众化有三件成功范例,其中两件与艾思奇有关:一是20世纪30至4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产生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二是新中国诞生之初,艾思奇编写《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通过电台广播与大学教材,为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了思想武装;第三件则是1993年出版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深入人心。

上海市社联沈国明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童世骏教授表示,艾思奇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探索与研究、传播与教学,不愧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上海市委党校王国平教授指出,艾思奇还是成就卓著的党校教员,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用哲学来教育、培训广大干部。

二、艾思奇的成功之道

华东师范大学陈锡喜教授提到,始终努力做到面向现实、面向大众,是艾思奇作出突出贡献的关键所在。这表现为:一是把握时代主题,站在潮流前列;二是关注人民命运,满足大众需要;三是创新文章形式,丰富生活语言。要做好大众化的工作,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认为,艾思奇的成功与《大众哲学》的魅力在于深刻不深奥,通俗不庸俗,尖锐不尖刻。由此有三点启迪:其一,哲学不仅是聪明学、而且是老实学,做学问要踏实、扎实、务实,按照规律办事;其二,艾思奇是一位老实与朴实之人,他在人生经历中也遭受过曲折和不公正的对待,由此可见那一套整人的“斗争哲学”之荒谬,要铲除其滋生土壤尚需坚持不懈的努力;其三,哲学是具有开放性的学说,不能自我封闭,滞步不前,要不断吸取新的实践成果与时俱进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陈章亮教授指出《大众哲学》之所以在上海问世,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因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多种矛盾的焦点,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各种学说相互碰撞,上海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最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的地域之一。天时地利造就了艾思奇,孕育了深得民心的大众哲学。

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提出,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深入并揭示社会现实。这是对黑格尔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剔除其唯心主义体系,发掘鲜活、生动的辩证法思想。深刻揭示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拱心石,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马克思主义,那怕满口是马克思式的词语。时下的社会科学研究,大量的还是被黑格尔所指出的那种“外部反思”,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如何使我们的思想与理论能够切中当今的社会,艾思奇的出色工作做出了榜样。

三、以艾思奇为榜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刘芳教授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战略任务,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当年中国的问题是革命,艾思奇以《大众哲学》为标志的一系列著述,有力地表述了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而当代中国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很高:一是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顺应世界大势;二是要真正内化为人们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三是形成能够代表中国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民族语言。理论工作不能局限于历史描述和资料搜集,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学理与逻辑演绎,要注意向人们的意识、行为习惯与生活常规三个层面渗透,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上海社会科学院胡振平研究员指出,大众化的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哲学固然有自身学科特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思辨色彩,但也不能搞成玄学,哲学应该也能够面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服务大众,摆脱主观玄思。

一些学者在发言中指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实践中,要破除与克服一些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陈章亮教授认为不能把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大众化应该包涵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一个关键环节,时代化的工作做好了,中国化与大众化就能相应得到落实。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发挥出新的更大的学科支撑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陆晓禾研究员提醒,要注意防止与克服哲学空洞化,与大众的分离与疏远,回避现实矛盾等弊端。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回应现实问题与种种挑战,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并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赢得人心、发挥作用。

在谈到如何实现大众化时,同济大学章仁彪教授提出,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一与多,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注意多样化,否则,也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二是识与智,力求转识成智,把哲学的知识化为解决生活与思想问题的智慧;三是“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当下“六经注我”的工作较弱,要改变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中的“无我”状态。上海市委党校吕会霖教授建议要对大众区分层次、突出重点。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大众并非整齐划一,要有所侧重:一是干部,二是青年。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是要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把党的思想路线讲深、讲透、讲活;对青年人,则要引导他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上海电力学院李家珉教授强调,在科学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中,要结合新媒体的勃兴研究传播规律,针对“80后”、“90后”青年人的成长研究接受心理,既要有轰轰烈烈的声势,又要求润物无声的效果。当下网民多半是青年人,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网上理论宣传工作,增强亲和力,因势利导,网上与网下互动,既“键对键”,又“面对面”,取得成效的关键更在于“心连心”。

猜你喜欢

艾思奇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盯住一个点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