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资本生产理论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进步思想

2010-02-15杨仁忠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资本

杨仁忠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资本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整个思想宝库中的一座富矿,它蕴藏有挖掘不尽的丰厚思想资源,其中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现实生活关系的论述是一个被人们所忽略的重要思想内容。在资本生产理论中,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尖锐冲突,但这种尖锐冲突只是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实际上,科学技术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还存在着和谐共进与互融发展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但是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甚至历史学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然而,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1](P128)马克思在其随后的资本生产理论中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例,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与人的现实生活和谐互进与共融发展的思想。本文主要立足于马克思的资本生产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现代科学技术与资本生产方式的共生互进

从近代自然科学中发展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既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催生的结果,又是极大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独立的理论研究,充分开发利用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生产方式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研究、观察和实验的物质手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发明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应用和发展,并体现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根本想象不到的。马克思认为,应用机器大规模协作的资本主义大生产第一次使风、水、蒸汽、电等的自然力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而科学技术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和生产的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科学技术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了只能用科学技术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实验和观察,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种规模,科技进步得到了利用。[2](p572,570)虽然资本不创造科学,但它为了生产而利用、占有科学。

其次,资本的生产通过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互相竞争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从而推进着资本生产方式的演进。马克思认为,随着劳动资料发展为机器体系,物化劳动以生产力本身的形式出现,科学技术就具有固定资本的属性,它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固定资本中,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在资本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日益推动和引起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而日益扩大的社会分工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而且对于提高生产率和商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在充分分工的社会条件下,各种操作不再由一个工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全部操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资本的生产方式使商品从一个要完成许多操作的独立手工业者的个人产品,变成了不断地只完成同一种局部操作的各个手工业者的联合体的社会产品。这样,由于资本的生产把原来分散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因此就缩短了制品的各个特殊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制品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就减少了,在同一时间内就可以提供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之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因为总是有好几代工人同时在一起生活,在同一工厂内共同劳动,因此,这样获得的技术上的诀窍就能巩固、积累并迅速地传下去。因此,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总是处在不断地变更和革命之中,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资产阶级的生产抛出原先的轨道,并迫使资本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力,它使资本不能有片刻的停息,总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从而推进着资本生产方式的演进。[3](p358)

二、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和谐共融

科学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又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从而与人类现实生活形成了和谐共融的紧密关系。

首先,资本的生产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自然资源和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闲暇时间,提升着人的生活质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在这种结果不是靠工人的过度劳动取得的情况下,资本的生产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力图用尽可能少的花费而尽可能多地节约人力和费用来生产产品。也就是说,资本有一种节约的趋势,这种趋势通过科学的方式教会人类节约地花费自己的力量,用最少的资金来达到生产的目的。[4](p625)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剩余产品。从此来看,劳动本身只有在为资本创造利润或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才是生产的。如果工人不创造这种东西,他的劳动就是非生产的。因此,所使用的生产劳动量只是在剩余劳动量由于它或者比例于它而增长的情况下,才会使资本感兴趣。我们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东西,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必要的。如果劳动不产生这种结果,它就是多余的,就要被制止。因此,真正的经济和节约就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就是把生产费用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

从这个方面来说,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具有了一种新的积极意义。一方面,随着机器脱离自己的幼年时期,在规模上和性质上不同于它们最初所代替的手工业工具,它们日益增大和昂贵,需要更多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自身的生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绝对价值。效率高的机器按它的功效来算比效率低的机器便宜,即生产机器本身所花费的劳动时间量在增长程度上远远小于它所代替的劳动时间量。另一方面,随着机器功效的增长,随着它把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使一个工人可能完成许多工人的工作的程度,用机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增大了,从而商品的数量也就增加了。因此,生产同等数量的商品的劳动时间大大地缩短了,从而为社会从事其他活动,如政治活动、科学发明、艺术活动、休闲娱乐等等,创造出了更多的自由时间。

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一书中,马克思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老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的精神就会麻木,他的身体就会疲惫不堪,心智也就会变得犷野。但是,与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不同,作为可变资本的劳动力的价值由于某些特点而与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不同。劳动力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纯粹生理的要素,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社会历史的要素。虽然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由纯粹生理的要素来决定,他们为要延续自己肉体的生存再生产自己,就必须获得自己生活和繁殖所绝对必需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些绝对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就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但是,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取决于劳动力的纯粹生理要素,而且还取决于每个国家的传统生活水平。这种传统的生活水平除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以外,还包括满足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某些需要。[5](P90-94)现代工业的全部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不得不对资本加以限制,以防止它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把整个工人阶级弄到极端退化的绝境。从这个方面来讲,资本生产也不得不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断地提高劳动力的经济和社会生存条件,在不断地缩短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同时,也不断地缩短他们的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为他们从事其他的活动创造相对更多的自由时间。

其实,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时,就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时间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它一方面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衡量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一方面,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换的力量,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资本又想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力量,于是资本就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志,成了为人类的自由支配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它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不断地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自由发展的时间。虽然,从资本生产的立场上来看,它和过去的一切阶段一样,只是为少数人创造出大量的非劳动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不是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创造广阔余地,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由于它的直接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它的直接财富不是占有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占有剩余劳动时间,所以资本的生产就添加了这样一点,即它采用了一切技艺和科学的手段来缩短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也就为增加整个社会成员的剩余劳动时间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所以,当生产力的增长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所束缚的时候,工人群众就会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当他们已经这样做的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不再是与他们对立的存在物了。到了那个时候,一方面,社会的个人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至于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的。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就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6](P219-222)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资本生产的普遍依赖和交换行为大大促进了诸如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便利。现代生产的连续性要求消灭流通时间。如果流通时间不能消灭,在资本必须通过的不同形态变化之间就必然要花费一些时间;资本的时间必然表现为资本的生产时间的扣除。另一方面,资本的本性要求资本通过流通的不同阶段,而且不是在想象中以一闪念的速度立即从一个概念转化到另一个概念,而是在时间上彼此分隔的状态下通过这些阶段。资本在能够像蝴蝶那样飞舞以前,必须有一段蛹化的时间。因此,从资本的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资本的各种生产条件是互相矛盾的。流通时间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限制=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减少=剩余价值的减少=资本价值自行增殖过程的障碍或限制。因此,资本一方面要力求通过科学技术摧毁交往和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世界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6](P43,33)

由于产品只有到达市场才能处于流通中,所以,把成品投入流通所需要的一切劳动,都是需要加以限制的。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就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如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就越是重要。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通过科学技术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和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就是极其必要的,因为这是用时间去消灭空间的极其有效的手段。一方面,既然直接产品只有随着运输费用的减少才能在远方市场大规模地实现,另一方面,既然交通工具和运输本身只有在使必要劳动得到补偿而有余的大规模交换情况下,才能够成为价值增殖的领域,成为资本推动的劳动领域,那么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生产廉价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条件,因而这种交通运输工具就由科学技术化的资本创立出来。科学技术化的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就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6](P16)

三、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自身发展的互融共进

马克思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因此,如果把工业化大生产看成是人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1](P128)因此,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自身发展之间是一种互融共进的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在资本生产中的应用拓展了人的平等和自由的原有范围,从而提升了人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交往空间。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扩大着资本的生产和交换。资本生产使人的一切产品和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这种转化造成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固定依赖关系的解体和社会生产者之间的全面依赖关系的产生。生产者之间的全面依赖关系不仅使每个人的生产都变成了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而且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需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这样,原本依赖性较差甚至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全面依赖,就构成他们之间新的社会联系。个人之间的这种新的社会联系现在就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因为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每个个人的活动或产品对他来说才成为活动或产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就是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样,他生产的就必须是具有交换价值的产品,也就是说,不管生产活动采取怎样的个人表现形式,也不管这种活动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特性,生产活动及其产品都必须是交换价值,即一切个性、一切特性都已被否定和消灭的一般性东西。这样,生产者个人的特殊劳动,就变成了社会的一般劳动,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就表现为人与物的依赖关系。因此,每个人作为人都超出了自己的特殊需要,每个人的需要都可以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每个人在他人面前都作为这另一个人所需要的客体的所有者而出现。这样,在资本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人为他人服务的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所以每个人都把他人作为手段互相利用。既然每个人只有作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和自为存在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和为他人而存在,那么每个人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只有为自己而存在才把自己变成为那个人而存在,而那个人只有为自己而存在才把自己变成为这个人而存在。[7](P196)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每个人作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就确定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这种完全自由就是: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把自己当作手段和提供服务的人,当作使自己成为自我目的、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共同利益只是自私利益的交换。因此,如果说作为经济形式的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作为经济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7](P197)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的这种基础而已。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其次,科学技术通过改变资本的有机构成而对人的需要体系和人的现实交往关系产生诸多影响,从而发展着人自身。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生产中人的自由时间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所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新成果在社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资本积累的速度愈来愈快,资本的有机构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实际上意味着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这种通过科学技术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而创造和增加的相对剩余价值,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创造新的需要,要求生产出更多的新的需要和消费,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就像它在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扩大生产范围一样。这就需要大力探索自然世界,从一切方面去认识地球,以便发现新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属性;普遍地交换不同国家或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采用新方式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因此,要求尽力发展科学技术,创造和满足社会的新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新生产部门的这种创造,即从质上说是新的剩余时间的这种创造,不仅是一种分工,而且是一定的生产作为具有新使用价值的劳动从自身中分离出来:是发展各种劳动即各种生产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广泛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体系。”[7](P391-392)这样,尽管现代工业本身的发展会愈来愈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尽管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降低了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资本生产本身还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地为人们创造出比以往更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也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而发展着人自身。

我们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生产理论中还有许多有关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和谐互进的深邃思想,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马克思资本
马克思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资本策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