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010-02-15夏鲁惠谈松华

中国发展观察 2010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训农业

■ 夏鲁惠 谈松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阐述。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新农村建设中高等教育面临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有关专家指出,这“六个一体化”的实现将推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把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城乡二元格局明显,一是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活动大多分布在省级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二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大多留在城市工作,三是城乡居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宏观层面考虑,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积极建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据预测,未来四、五十年内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70%左右,五亿多农民将融入城市化社会。另一方面,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即于新农村、为了新农村、在新农村”的各类人才。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发展格局,建立包括农村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规划,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

第二,转变办学观念,积极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学生上大学是以跳出农村、农业为目的,也就是“鲤鱼跳农门”,高等教育办学亦主要是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原有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被打破,面临新的要求:一是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培训服务。根据国家安排,每年将对超过1亿人次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2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实施转移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二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中央有关部门继续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各地也因地制宜积极扩大项目数量,使中央和地方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达到118个,2008年全国共有14万余名毕业生奔赴农村基层。三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力军。据统计,我国目前务农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初中以下占82.1%,高中占16.8%,大专以上1.1%。相比之下,英国农民60%以上接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德国所有农民都必须经过不少于三年的职业教育,甚至有些国家农民受教育年限已达12~15年。

第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新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为提高农村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等服务。据有关专家介绍,今后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在10人左右规模的城镇私人企业或工商个体户就业,大学毕业生既做技术人员,又做普通劳动者。目前全国该领域从业人员有7000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不足1%。据初步估计,每年的吸纳能力在50万人以上。二是去乡镇企业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目前全国该领域从业人员总数有1.4亿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不到1%。这些乡镇企业每年的吸纳能力在50万人以上。

在科学研究方面,各地高校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如对一些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研究;开展无公害农业技术、设施园艺以及组培快繁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研究;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另外,开展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但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风险,除了要求政府建立、健全、化解与防范风险的有效机制,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外,还要求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前瞻性,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储备,所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非常重要。

在社会服务方面,各地高校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一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成果及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成熟、生产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和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成果转化推广、信息咨询传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开展培训工作。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促进地级城市高校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的教育功能、结构、体制等需要转型,即向城市教育过渡。包括:教育体制由“单一教育体制”向“教育与培训结合”转变,培养目标由“学历教育单一目标”向“培养目标多样化”转变,管理模式由“教育部门单一管理”向“政府多部门管理”转变,教育结构由“以基础教育为主”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转变,教育层次由“中低层次”向“高中低完整层次”转变。

地级城市高校分布在省会城市以外、中心城市以下的地区(州、盟)所在地城市及其所辖县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与分布在中心城市的高校相比,地级城市高校距离基层、农村更近,具有很多发展优势。例如,地级城市高校容易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更容易获取本地区对高等教育办学的要求,更加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等。

在办学理念方面,各类地级城市高校要重视发展面向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由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培训和岗位培训、职业培训组成的非学历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与“三农”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农村、农业的发展情况和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举措,介绍国内外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村发展经验,使学生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想;另一方面,以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在教学内容方面,地级城市高校要重视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的传授。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中科技含量愈来愈大,不同地区分别提出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数字农业”的概念。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都市结构型农业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形成。教学计划中要安排这些现代农业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

在办学模式方面,地级城市高校可以与县级政府合作办学,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新农村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开展调研,提出发展规划,激发学生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为了加快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地级城市高校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地级城市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中央财政投入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建立中央财政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基金,主要是用来鼓励和支持地级城市高校、农林院校面向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医疗卫生人才、乡镇企业技术人才、农村干部队伍等,参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农业生产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建立地级城市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中央财政投入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地级城市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推进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达到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家财政拨款的针对性,充分调动地级城市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地级城市高等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城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一体化格局

本文所指的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服务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为目标,以培养、培训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为宗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村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高中后职业教育。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2007年,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约640万人。根据有关规划,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从2007年的640万人扩大到2012年的680万人。另外,“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培训规模将从2007年的4500多万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7000万人次,“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培训规模将从2007年的3800万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5000万人次以上,其中技能性培训争取从2007年1370万人次扩大到2012年的2000万人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发展,客观上呼唤“即于新农村、为了新农村、在新农村”的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办什么样的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办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有不同的理解,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在办学目的上,人们习惯认为涉及农村的职业教育就是为农村培养人才。其实,现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一个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服务。

在人才类型上,人们习惯认为农村就是需要带农字头专业的人才。实际上,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农业技术人才,也需要工业技术人才;既需要乡镇管理人才,也需要经营管理人才;既需要中小学教师,也需要医疗卫生人才,等等。

在人才层次上,人们习惯认为农村不需要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到农村也不能施展才华。实际情况是,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的大学生,也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型农民。

在办学观念上,人们习惯认为将“农村”和“高等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有点勉强。在人们印象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于专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通过高考录取起分线的学生实施的高等学历教育。而“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低,农村的现代化企业、现代化商业、现代化金融业少,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不高,农村高中教育还没有普及,等等。其实,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交通、信息的便捷化,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比邻大城市的农村社区,都市型结构农业已经形成,现代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逐步建立,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些现代化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县乡镇落户,农村、城市的界限正在消失。

本文认为,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后职业教育的范畴,这种教育与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第一,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既可以是面向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高中毕业生、农村职业中学毕业生)高中后教育需求实施的一种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技术技能培训相结合的非学历职业教育,也可以是在高等院校实施的学历职业教育。第二,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可实行注册制,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定单、定向”培训与务农、转移就业相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职前职后分段学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灵活,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技术培训等于一体。学员结业时可以由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发放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第三,一些农林院校或地方高校可以与县政府合作办学,在县城设办学点或分校,亦可在这些高校本部设置相关培训班,依据农村实际工作岗位宽口径设置专业,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四,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上挂”各类高等院校,“下联”各级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横向”沟通县乡两级政府、乡镇企业、农村社区。既可以有固定的办学点、教学队伍、教学基地,也可以临时确定培训内容、受训对象。

可以看出,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系统,并且加强它们彼此间的衔接。上述教育系统间如何一体化、如何衔接,涉及到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诸多方面,本文在此不作探讨。

猜你喜欢

人才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