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津巴布韦农业合作前景浅谈

2010-02-11全国畜牧总站刘晓辉

中国畜牧业 2010年8期
关键词:津巴布韦农业发展

○全国畜牧总站 刘晓辉

农业和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推进与非洲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提高以农业劳动者素质为核心的科技能力是解决非洲国家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强中非的农业合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双方的友好关系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前不久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年至2012年)》两份成果文件,明确了未来3年中国和非洲发展的合作方向。中国在宣言中承诺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洲的援助。这些措施将为中国农业进一步“走出去”提供难得的机遇,为中津农业合作谱写崭新的篇章。

一、中津两国合作是中国与非洲全方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津巴布韦共和国早在1980年4月18日津独立当天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建交后两国保持着高层互访,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津巴布韦。津巴布韦总统、副总统、外交部长、国民议会议长、众议院议长等领导人多次访华。2006年11月,穆加贝总统赴中国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2007年4月,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津巴布韦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双方签署了关于中方为津巴布韦援建2所农村学校和1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津巴布韦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合作文件。

中津两国政府间签有经济技术合作、贸易、投资保护等协定,规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设有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两国建交以来,尤其是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津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互利合作的援助方针,鼓励对津援助与发展经贸、合作相结合。在这个时期,中国一批企业相继在津巴布韦投资开发了一些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两国政府非常重视双方间的农业合作,认为加强中津农业合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双方的友好关系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与津巴布韦农业部门的高层交往广泛而频繁,津巴布韦政府先后有多个高级代表团访华,中国农业部门领导人也多次访问津巴布韦。通过高层互访,交流了农业发展的经验,探讨了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为农业合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中国政府向津巴布韦派出了涉及农学、农田灌溉、小麦、玉米生产及研究、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动物疫病防控、旱作农业等专业的10人援津高级农业专家组。专家们奔走于田间地头,实地了解津巴布韦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将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辩证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中津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互访与合作,不仅帮助津巴布韦加速了自身发展,也使中国赢得了津巴布韦的友谊。

二、中国与津巴布韦国情相似

中国和津巴布韦目前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30多年来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中国在农业机械利用、农作物种植、农业经营与管理、家畜养殖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采用的实用技术,能有助于帮助津巴布韦发展农业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津巴布韦把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战略目标,强化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把它列在优先发展领域的突出地位。津巴布韦的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40%的出口源于农产品,50%的工业依赖农产品为原料。农业将是津巴布韦政府需要长期支持的产业。发展农业对于拉动国家经济至关重要。但津巴布韦靠自身求得发展尚有许多困难,需要同国外开展合作才有可能尽快实施农业的增产计划,津巴布韦政府迫切希望同中国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以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更了解包括津巴布韦在内的非洲发展进程中的困难与需求。2006年宣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阐明,中国将继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非农业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在土地开发、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粮食安全、农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加大农业技术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等措施。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中津农业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与津巴布韦开展农业合作的前景

1.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津巴布韦是世界上气候最好的国家之一。虽然地处热带,但由于海拔高(平均海拔1 000余米),气候温和,夏季不闷热,冬季不寒冷。全年基本可分为雨季(夏季)和旱季(冬季),昼夜温差大。夏季平均气温为15~25℃。冬季平均气温为10~15℃。

津巴布韦的国土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约为1 600万公顷。全国人口1 200多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人均土地面积3.2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1.3公顷。

农业生产主要分为三大领域:一是种植业。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小米和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烟叶、甘蔗、棉花、花生、茶叶、咖啡等。二是畜牧业。主要以养殖肉牛为主,出口到欧洲市场。此外,还饲养猪、羊、鸡和奶牛等。三是园艺业。主要包括蔬菜、花卉和水果。水果品种繁多,除生产柑橘和芒果等传统水果外,还生产苹果、桃、梨、葡萄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以玫瑰为主的花卉业,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

2.农业方面可能的合作领域。目前,津巴布韦社会形势稳定,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将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并出台了一些优惠的投资和合作政策,以期吸引外资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改善农业基本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

根据所掌握的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状况,并结合实际需要,我们认为中津两国的农业有着广泛的合作领域,主要为:

(1)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津巴布韦农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非常缺乏,市场需求较大,价格高,尤其是兽药全部依靠进口,防治口蹄疫的兽药是非常急需的。双方可开展农资贸易或进行合作生产。

(2)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津巴布韦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烟草和咖啡生产国,但农产品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农产品出口的附加值较低。双方已经或应深化在棉花、烟草等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合作。扶持当地相关的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面,增加津巴布韦政府的税收,使受益于中国企业与致富当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赢目的。

(3)在农业生产方面。津巴布韦在玉米、小麦、水稻、花卉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和潜力,双方可在良种、生产技术、土地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使其尽早摆脱粮食短缺的困境。

(4)在农机具生产与贸易方面。津巴布韦的大型商业化农场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量很大。中国的农业机械价格低廉、性能实用等特点深受津巴布韦企业的青睐,可采用多样的手段开发津巴布韦农业机械市场。

(5)在农业科研和教育方面。津巴布韦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科研和教育工作,设有各种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研究站,如农业研究所、土壤研究所、棉花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和畜禽品种改良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与生产密切结合,并服务于生产。我们可加强两国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流,寻求合作研究的机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四、中津两国农业需要长期合作

1.充分认识津巴布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长期性。大部分津巴布韦的土地是靠天吃饭,“望天收”,对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的依赖很大,干旱时有发生,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极其严重,病虫害、飞鸟、杂草使得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必须非常细心。津巴布韦固然日照时间长、降水足,但土质薄、养分低、单位产量很低,灌溉系统要达到持续灌溉,不破坏土壤肥力,防止渗漏等土壤条件的特殊要求,大大增加了前期的投入。

2.津巴布韦农民,尤其是小农户还缺乏科学种田知识,干农活还不是很熟练,接受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能力也较差。对采用农业科学技术缺乏主观要求,由于其优厚的自然条件和特有的生活方式,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其生产行为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生产条件落后,农民的生产工具简单,良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很低,水利灌溉设施也较差。如何提高以农业劳动者素质为核心的科技能力将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

3.津巴布韦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还缺乏基本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及宣传培训工作效率较低。国家还需制订有力的扶持措施。尽管政府已把实现本国粮食自给作为政府的一项发展目标,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虽然普遍设有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但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农村推广机构陷于瘫痪状态。

4.津巴布韦政府对小农户的耕种土地种植缺乏规划指导,也没有政策限制,没有完全组织起来,完全是农户自发的行为。因此,已经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分得了土地的农民耕种零星分散、管理粗放、种撂(荒)随意,田间无路、无渠,直接影响粮食产量。

猜你喜欢

津巴布韦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换新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