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2010-02-11刘春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21期
关键词:洛韦单核细胞传染性

刘春枝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 01002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 (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儿童易感,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伴有皮疹或和肝功能损害,抗生素及一般抗病毒药治疗无效,目前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尚无公认的特效药,临床上主要对症治疗。本文应用和观察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 (Ganciclovir,GCV)治疗3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取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病儿童7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炎琥宁治疗组及病毒唑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并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疗组33例,年龄2岁~13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住院前病程3天~11天,平均8.4天;对照组30例,年龄3岁~12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住院前病程3天~10天,平均8.8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第七版《实用儿科学》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制定[1],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IM的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伴有皮疹或和肝功能损害;②外周血象异型淋巴细胞>10%;③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 (>1∶56);④EB病毒抗体(EBV-IgM)阳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炎琥宁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250ml中分1次~2次缓慢静脉滴注,静点后续用更昔洛韦5~10 mg/(kg·d)加入葡萄糖溶液100ml~250m l中分1~2次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用更昔洛韦5~10 mg/(kg·d)加入葡萄糖溶液100ml~250ml中分1~2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7天,同时2组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物。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发热时间消退及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情况。

2.2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退,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有效:热退,皮疹消退,肝、脾淋巴结减小,异型淋巴细胞未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异型淋巴细胞>10%。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3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3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6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3.2 临床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平均热退时间时间为2.50±0.38d,对照组为3.45±0.39d,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异型淋巴细胞消退时间为4.90±0.29d,对照组为6.03±0.31d,治疗异性淋巴细胞组消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2例出现少量皮疹,症状轻微未影响继续治疗。两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4 讨论

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电镜下EB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病毒进入口腔先在咽部的淋巴组织内进行复制,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因B细胞表面具EB病毒的受体,故先受累,导致B细胞抗原性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后者可直接对抗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2]。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患者痛苦和不良预后的关键。

更昔洛韦 (Ganciclovir,GCV)是一种合成核苷酸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进入体细胞后,细胞内的丙氧鸟苷经脱氧鸟苷激酶作用被磷酸化为丙氧鸟苷的一价磷酸盐,也可被一些细胞激酶进一步磷酸化为三价磷酸盐,在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内丙氧鸟苷可被优先磷酸化。丙氧鸟苷三价磷酸盐的代谢非常缓慢,从细胞外液分离后18 hr尚可保存60~70%。其抑制病毒DNA合成的机制在于1.竞争抑制脱氧鸟苷的三价磷酸盐与DNA聚合酶的结合,2.丙氧鸟苷的三价硝酸盐与病毒DNA的结合最终导致DNA延长的停止。丙氧鸟苷是化学合成的鸟嘌呤类似物,能够阻止疱疹病毒的复制。对其敏感的病毒包括CMV,HSV-1,HSV-2,EBV,VZV等。该药在正常细胞内不能被磷酸化,故对正常细胞无不良反应[3]。

炎琥宁系中药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具有抑菌、清热解毒,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实验证实,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占据病毒复制过程中的DNA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片段的包裹从而使病毒不能正常复制,达到抑制和杀灭病毒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4],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能特异性地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ACTH的生物合成;除对效应细胞直接作用外,还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各种免疫活性物质而发挥作用[5],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剂,也是较强的免疫刺激剂[6]。临床上炎琥宁对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均有良好作用,其解热、消炎作用迅速[7],安全性好,且无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本组实验应用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疗效较理想,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组在热退时间和异性淋巴细胞消退时间上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说明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有疗程短、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和应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4.

[2]邹桂华,李静,江庆萍,等.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28-29.

[3]李奇志,朱朝敏.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仪拓,26(1):74.

[4]李贵.儿科常用中西药物手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3.

[5]彭光勇,周 峰,丁如宁,等.炎琥宁注射液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2):147.

[6]Puki A,Saxena R,Saxena RP,et al.Immunostimulant agents from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J].Journal ofNaturalProducts,1993,56(7):995.

[7]陈殿军,吴安平.注射用炎琥宁治疗40例小儿流感退热疗效观察[J].临床学,2001,21(11):38.

猜你喜欢

洛韦单核细胞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血单核细胞在真菌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龙胆泻肝丸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